•1
熱敏灸療法的概念
熱敏灸療法是指選擇熱敏的腧穴,施以消敏的灸量進行懸灸以提高療效的一種灸療新技術。換言之,熱敏灸,灸在體表,熱在體內!熱敏灸療法實現了針刺療法所要求的“氣至病所”“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的神奇現象與療效!
傳統的懸灸療法是以固定經穴為灸位,區域性與表面的溫熱為灸感,每穴艾灸時間沒有個體化的明確灸量指徵,其結果是臨床灸療療效的潛力未能發揮。熱敏灸療法與傳統溫和灸療法一樣,都是對準穴位“懸空”而灸的懸灸療法,但有以下本質的不同。
1.灸感不同
灸感即施灸時患者的自我感覺。對於懸灸療法,艾熱作用於體表,自然產生熱感。針刺療法的精髓與靈魂是“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即激發經氣,氣至病所。熱敏灸強調要求施灸過程中產生透熱、擴熱、傳熱、區域性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等6種熱敏灸感和經氣感傳,氣至病所,而傳統懸灸僅有區域性和表面的熱感。
2.灸位不同
灸位即施灸部位,熱敏灸是在熱敏穴位上施灸,熱敏穴位對艾熱異常敏感,最易激發經氣感傳,產生小刺激大反應;而傳統懸灸由於未認識到穴位有敏化態與靜息態之別,因此不要求辨別與選擇熱敏穴位施灸,因此激發經氣感傳的效率較低。
3.灸量不同
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有效作用劑量。艾灸劑量由艾灸強度、艾灸面積、艾灸時間三個因素組成,在前兩個因素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艾灸劑量主要由艾灸時間所決定。在施行熱敏灸療法時,每穴的施灸時間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個體化的熱敏灸感消失為度的施灸時間,這是患病機體自身表達出來的需求灸量,所以是最適的個體化充足灸量即飽和消敏灸量。而傳統懸灸的灸量每次每穴一般從10分鐘到15分鐘,或者以區域性面板潮紅為度,往往達不到治療個體化的最佳灸量。
4.灸效不同
20年的研究表明,由於熱敏灸激發經氣,氣至病所,實現古人“氣至而有效”的要求,因此熱敏灸的療效較傳統懸灸療法有大幅度提高。
2
穴位熱敏的概念
穴位熱敏是一種新發現的疾病體表反應現象,是熱敏灸療法的理論基礎。我們在長達20年的灸療臨床實踐中,觀察到人體在疾病或亞健康狀態下,相關穴位會發生熱敏。對熱敏穴位艾灸時會表現出一些奇異的灸感現象。
1.透熱:灸熱從施灸點面板表面直接向深部組織穿透,甚至直達胸腹腔臟器。
2.擴熱 :灸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
3.傳熱:灸熱從施灸點開始沿某一路線向遠部傳導,甚至到達病所。
4.區域性不(微)熱遠部熱:施灸部位不(或微)熱,而遠離施灸的部位感覺甚熱。
5.表面不(微)熱深部熱:施灸部位的面板不(或微)熱,而面板下深部組織甚至胸腹腔臟器感覺甚熱。
6.其他非熱感覺 :施灸(懸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酸、脹、壓、重、痛、麻、冷等非熱感覺。
上述灸感傳導之處,病症隨之而緩解。
如懸灸風門穴,熱脹感向肩部傳導,多年肩痛立即緩解;懸灸陽陵泉穴,熱脹感向腰部傳導,多年腰部困重緊痛感立即緩解;懸灸三陰交穴,熱流傳至下腹部,幾次治療後盆腔積液明顯改善;懸灸天樞穴,熱流直透腹腔,幾次治療後,多年紊亂的腸功能明顯改善。以上現象的發生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相關穴位對艾熱異常敏感,產生一個“小刺激大反應”(其他非相關穴位對艾熱僅產生區域性和表面的熱感)。我們稱這種現象為穴位熱敏現象,這些穴位稱為熱敏穴位。
3
穴位熱敏的探查
1. 熱敏穴位的粗定位
熱敏穴位的粗定位是指疾病狀態下,相關穴位發生熱敏化的高機率大致區域。穴位發生熱敏化是有規律的,即有其高發部位。如感冒,過敏性鼻炎的熱敏穴位高發部位在上印堂區域;支氣管哮喘的熱敏穴位高發部位在肺俞區域;面癱的熱敏穴位高發部位在翳風區域等。首先了解這一點,使我們能有針對性地在某一個或幾個狹小區域對熱敏穴位進行準確定位或細定位。
2. 熱敏穴位的細定位
熱敏穴位在艾熱的刺激下,會產生以下6種灸感:透熱,擴熱,傳熱,區域性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其他非熱感覺即施灸(懸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酸、脹、壓、重、痛、麻、冷等非熱感覺。只要出現一種或一種以上灸感就表明該穴位已發生熱敏化,即為熱敏穴位。產生這種灸感的部位即為熱敏穴位的準確定位。
細定位的探查手法有4種。
(1)迴旋灸:用點燃的艾條的一端與施灸部位距離面板3cm左右,不固定地反覆旋轉施灸,以患者感覺施灸部位溫熱潮紅為度。有利於溫熱施灸部位的氣血。
(2)循經往返灸:用點燃的艾條在患者體表,距離面板3cm左右,沿經脈方向循行往返勻速移動施灸,以患者感覺施灸路線溫熱潮紅為度。循經往返灸有利於疏通經絡,激發經氣
(3)雀啄灸:用點燃的艾條的一端與面板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的施灸。雀啄灸有利於施灸部位進一步加強敏化,從而為區域性的經氣激發,產生灸性感傳奠定基礎。
(4)溫和灸:用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或患處,約距面板3cm左右施灸,使區域性有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溫和灸有利於施灸部位進一步激發經氣,發動感傳。
熱敏穴位的探查手法通常是上述3種手法的密切配合。按上述順序每種操作1分鐘,反覆重複上述手法,灸至面板潮紅為度,一般2~3遍即可。然後再施行溫和灸手法。在此過程中,患者要集中注意力,細心體會施灸部位的灸感變化,當出現上述六種熱敏感覺中的任何一種時,應及時告知施灸者。這時熱敏灸感的產生部位即為熱敏穴位的準確部位。
有些患者慢性疾病處於疾病穩定期,穴位熱敏化可能為遲髮型,可採用以下強壯穴的溫和灸激發方法來提高患者整體經氣水平,然後採用上述手法再進行探查。常用的強壯穴位有神闕、關元、大椎、腎俞、足三里等,每次施灸時間為40分鐘左右,每天1次,一般4~6次。
4
熱敏灸的選穴原則
在所有探查出來的熱敏穴位中,按照如下原則選取最佳的熱敏穴進行熱敏灸操作。
⒈以出現熱覺灸感經過,或直達病變部位的熱敏穴位為首選熱敏穴位。
⒉以出現非熱灸感的熱敏穴位為首選熱敏穴位,而痛感又優於酸脹感。
⒊以出現較強的熱敏灸感的熱敏穴位為首選熱敏穴位。
5
熱敏灸的施灸方法
1.單點溫和灸
將點燃的艾條對準已經施行上述3個步驟的熱敏穴位部位,在距離面板75px左右施行溫和灸法,以患者無灼痛感為度。此種灸法有利於激發施灸部位的經氣活動,發動灸性感傳,開通經絡。施灸時間以熱敏灸感消失為度(見下述施灸劑量),不拘固定的時間。
2.雙點溫和灸
即同時對兩個熱敏穴位進行艾條懸灸操作,分單手雙點溫和灸和雙手雙點溫和灸。操作手法包括迴旋灸、雀啄灸、循經往返灸、溫和灸。雙點灸有利於傳導經氣,開通經絡。臨床操作以熱敏灸感消失為度,不拘固定的施灸時間。
3.三點溫和灸
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時對三個熱敏穴位進行艾條懸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迴旋灸、雀啄灸、循經往返灸、溫和灸。三點灸的適用部位為頸項部、背腰部、胸腹部,如風池(雙)與大椎、腎俞(雙)與腰陽關、天樞(雙)與關元等。三點灸有利於接通經氣,開通經絡。臨床操作也以熱敏灸感消失為度。
4.接力溫和灸
在上述灸法的基礎上,若已經找到發生熱敏的穴位,如果灸感傳導並不理想,可以在感傳路線上遠離這個穴位的另一點施行艾灸,這樣可以延長感傳的距離。
5.循經往返灸
此法既可用於探查穴位,同時也是治療常用的手法。是用點燃的艾條在患者體表距離面板3cm左右,沿經脈循行往返勻速移動施灸,以患者感覺施灸路線溫熱為度。循經往返灸有利於疏導經絡,激發經氣。此法適用於正氣不足,感傳較弱的患者,如中風患者可在偏癱一側施行此法。
6
熱敏灸的灸量及操作流程
艾灸劑量由艾灸強度、艾灸面積、艾灸時間三個因素組成,在前兩個因素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艾灸劑量主要由艾灸時間所決定。在施行熱敏灸療法時,每穴的施灸時間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不同而不同,是以個體化的熱敏灸感消失為度的施灸時間。不同熱敏穴位施灸時從熱敏灸感產生[透熱、擴熱、傳熱、區域性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其他非熱感覺]至熱敏灸感消失所需要的時間是不同的,從10分鐘至200分鐘不等,這是熱敏穴位的最佳個體化施灸劑量,達到這個劑量灸療療效明顯提高,這時穴位的熱敏態轉化為消敏態(即非熱敏態)。
過敏性鼻炎
⒈高發熱敏穴位區域 對穴位熱敏高發部位上印堂、通天、風池、肺俞、神闕等穴區進行穴位熱敏探查,標記熱敏穴位。
⒉熱敏灸操作步驟
(1)上印堂穴:單點溫和灸,自覺熱感擴散至整個額部或額部緊壓感,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2)通天穴:雙點溫和灸,自覺熱感深透或擴散或緊壓感,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3)風池穴:雙點溫和灸,自覺熱感深透或向四周擴散或沿督脈上下傳導,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4)肺俞穴:雙點溫和灸,自覺熱感透至胸腔或擴散至整個背部或熱感向上肢傳導,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5)神闕穴:單點溫和灸,自覺熱感深透至腹腔,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⒊灸療療程 每次選取上述2~3組穴位,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5天,共2~3個療程。
痛經
⒈高發熱敏穴位區域 對穴位熱敏高發部位關元、子宮、次髎、三陰交等穴區進行穴位熱敏探查,標記熱敏穴位。
⒉熱敏灸操作步驟
(1)關元、子宮穴:三角溫和灸,自覺熱感透至腹腔並擴散至整個腹部,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2)次髎穴:雙點溫和灸,自覺熱感深透至腹腔或擴散至腰骶部或向下肢傳導,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3)三陰交穴:雙點溫和灸,部分的感傳可直接到達腹部,如感傳仍不能上至腹部,再取一支點燃的艾條放置感傳所達部位的近心端,進行溫和灸,依次接力使感傳到達腹部,最後將兩支艾條分別固定於三陰交和腹部進行溫和灸,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⒊灸療療程 每次選取上述2組穴位,每天1次,自月經來潮前3天開始,連續5天為1個療程,共3個月經週期。
臨床表現
1.慢性咳嗽、咯痰,痰液多為白色泡沫狀,合併有感染的可見黃色或黃綠色膿痰,每年持續3個月或以上,連續發作2年或更長時間。
2.發病不足3個月,而有明確的醫院檢查依據(如X線、呼吸功能測定等)者亦可診斷
治療方法
按照熱敏灸技術要點中“十六字技術要訣”對施灸部位與施灸劑量進行定位定量規範操作。
(一)熱敏穴位探查
對穴位熱敏高發部位大椎、至陽、命門、中府、肺俞、脾俞等穴區進行穴位熱敏探查,標記熱敏穴位
(二)治療操作
1.大椎、至陽、命門穴循經往返灸和接力灸,振奮督脈陽氣,可覺熱感沿頭項背腰部督脈傳導,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2.中府穴,雙點溫和灸,可覺熱感透至胸腔並傳至上肢,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3.肺俞穴,雙點溫和灸,可覺熱感透至胸腔並向頸項傳導,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4.脾俞穴,雙點溫和灸,可覺熱感透至深部或擴散至整個腰背部,灸至熱敏灸感消失。
(三)灸療療程
每次選取上述1~2組穴位,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5天,共2~3個療程。
驗案舉例
病例1:範某,男,60歲,6年前無明顯誘因反覆出現發熱、咳嗽,咯白痰,晨起症狀加重。每於天氣變化外感風寒即咳嗽、咯痰今又不慎感受風寒咳嗽、咯痰,來我科求診。胸部正側位X片示慢支改變。在大椎穴、至陽穴探及穴位熱敏。囑俯臥位,於大椎穴、至陽穴區施循經往返灸10分鐘,感熱流呈片狀擴散,故在至陽穴、大椎穴雙點溫和灸,感熱流繼向腰背部傳導,並感熱流徐徐入裡且深透至前胸,灸感持續約20分鐘後,熱流漸回縮至至陽穴並感面板灼熱,乃停灸。繼灸大椎穴,仍有擴熱、傳熱現象,灸感持續約10分鐘後熱流漸回縮至大椎穴且面板灼熱,乃停灸,完成一次治療。次日複診,於雙脾俞穴探及穴位熱敏,施雙點溫和灸,即感擴透現象,5分鐘後熱流匯合成片,整個腰部溫熱舒適,灸感持續約30分鐘後回縮至雙脾俞穴,並感面板灼熱,乃停灸,完成一次治療。按上述方法探敏治療20次,症狀消失,半年後隨訪未見覆發
病例2:於某,男,64歲,咳嗽、咯白色泡沫狀痰5年餘,每年冬春季發病,持續2~3個月,經治療後症狀能緩解。近日受寒後咳嗽、咯痰加劇,夜間為甚,痰白少而粘,伴胸悶,咳時胸脅引痛,來我科求診。胸部正側位X片示慢支改變。經查,雙肺俞穴附近可探及穴位熱敏,立於雙肺俞穴行雙點溫和灸,3分鐘後熱流出現深透遠傳現象並匯合成片,自覺熱感透至胸腔且向頸項和上肢肘關節傳導,速在大椎穴施“接力”溫和灸,感頸項及肩背部溫熱舒適,灸感持續約40分鐘後回縮至大椎穴,並感面板灼熱,乃停灸,繼灸雙肺俞穴,仍有透熱現象,10分鐘後感面板灼熱後停灸,完成一次治療。灸後感覺舒適。按上述方法探敏治療25次,症狀消失,半年後隨訪未見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