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是硬本領,得天天練,不斷地練,日積月累從無到有,由淺到深,經過生疏到達熟練。這不僅對初學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對於那些中醫針灸學術有一定基礎的同道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理由很多,主要的是基本功一定要熟練。
就以讀《靈樞經》、《針灸大成》來說吧,如果能做到不加思考,張口就來,動手就做,到臨床應用時,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得心應手,熟能生巧。
否則,在讀書時雖能背誦,到了應用時一有障礙,就想不起來或想不全面了。這是因為讀書不夠認真,基本功不夠熟練的緣故。所以學習期間要天天練,工作期間也要抓緊業餘時間不斷地練,才能練好基本功。
針灸醫生在病人面前,一切為了病人,認證靠診斷準,治療靠方穴熟、手法精,病症無窮,方穴眾多,基本功不紮實,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療效。
比如在門診或病房工作中寫病歷,一方面要注意四診八綱、理法方穴術的一致性,還要注意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既要有整體與區域性相結合的觀念,又要注意病位與症狀的關係,才能寫出較完整的病歷。中醫針灸學,初學入門比較容易,學精學深比較困難,不下苦功夫認真揣摩鑽研,是達不到精益求精的。
中醫針灸學術,一般的學會了四診八綱、理法方穴,好像就已經掌握了中醫針灸的診斷和治療,其實,這只是學會了似下象棋的跳馬、出車、“將軍”等初步的東西而已。
病證有千百種,方穴有千百個,手法也有幾十種,各種病證都有它的本質與特徵,應針對其本質與特徵進行治療,否則就會使辨證施治庸俗化,膚淺而不深入,能治療一般的病,不能治療特殊的病,能治療小病、輕症,不能治療大病、重症。
每種病證都有它的前、中、後的階段性,還有性別、年齡、體質、氣候等的複雜性,再加上陰陽、虛實的錯綜混淆,只憑一方几穴、一種手法,想要控制住病證的全過程,往往是不可能的。
有不少學習中醫針灸的同道,停留在“對號入座”上,選定一病一方、幾個穴位、某種手法,一直治療下去,效果不佳,也不變換處方、穴位和手法。
要學習寫病歷。基本功練好之後,要在臨床上運用四診八綱、辨證論治,具體實現理、法、方、穴、術的治療方案,這是真本領、硬功夫。如果基本功不紮實,自己沒有信心,有怕寫不好的想法,在上級大夫監督不夠的情況下,常發生潦草的寫法,也常有病歷寫得理法不清,方、穴、術與理法不合套,矛盾百出的毛病。
究竟寫中醫針灸病歷,達到什麼程度才算合格呢?我認為除了應該有對患者高度熱忱,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外,還要訂出一個有輪廓的樣板來,專案細節不要太多,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點,才能寫出符合要求的病歷。
此外,寫病歷時還要注意:
1.認真細緻地觀察病情:在診治、寫病歷之前,首先要耐心地聽取患者或其家屬的主訴,再做細緻地望、聞、切、按等的觀察,得出明確的診斷,在病證的基礎上,辨明陰陽、寒熱、虛實。
這樣,既有了具體檢查,又有了綜合分析;既有了整體觀念,又有了客觀標準。如果忽視了具體檢查,將是膚淺的辨證論治;如果偏重了局部檢查,侷限於一個方面,將會失掉了整體聯絡;寫出來的病歷也不會符合要求。
假如醫生有偏見,或者只聽了患者不全面的主訴,或者只看到一兩個表面症狀符合自己的觀點,就認為是某某病,一直的治療下去;切脈時指下會產生似象非象的“幻覺”,望診時目中會產生似是非是的“幻視”,聞診時耳內會產生似有非有的“幻聽”,診察不清,理、法、方、穴、術,必然不合病情,治療效果也就不會明顯。所以一定要加強基本功的練習和認真細緻地觀察病情。
2.重點系統地診查記實:寫病歷最好是在望、聞、問、切、按等全面診察後進行歸納、分析,既要根據當時具體檢查的客觀事實,又要結合患者的性別、年齡、職業和得病的時間、地點等,在判斷病證時,既要避免脫離現實的概括,又要避免雜亂無章的堆積,才能瞭解病證的本質,確定病證屬於哪個階段,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點,制定治療方案。
在記述病歷時,要有條理,有系統,在理中定法,在法中立方,在方中選穴,在穴中施術,使理法方穴術,有機地聯絡起來,才能寫成一個有系統的整體病歷來。
3.複診要及時地隨證更方:醫生寫初診病歷,往往都是詳盡無遺漏的描述,理、法、方、穴、術記述的也比較全面,到寫複診病歷時,常是簡單記錄,只登記症狀和配穴,而忽略病證的變化和理法方穴術的更換。不注意患者在原有的病證中,經過針灸治療後,在某種病證中顯示了哪些不同的趨向,針灸哪些穴位,病證在不同程度上是加重了,還是減輕了。
也就是說,在針灸與病證雙方的鬥爭中,其力量對比關係,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如針灸力勝過了病證力,則效不更方,加強針灸力,一直將病證徹底治癒;如果病證力勝過了針灸力,則是針灸方法不對證,或是針灸力量輕而病情重,則要細緻慎重的分析,是屬於哪一種,是需要從根本上改變針灸的方法和穴位,還是需要在原方、穴、術上加減調配。
但無論採取哪一種措施,都必須寫出改方或為什麼加減調配方、穴、術來,說明方、穴、術與理、法的聯絡。這樣寫,才能使病歷前後一致,一脈貫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療效。
這樣寫病歷,為以後寫技術小結、總結打下基礎。否則只圖一時省事,病歷寫不詳細,日後回憶不起來,又怎樣會拿出完整的總結呢?這對科研工作和整理提高祖國醫學遺產是不利的。
4.中醫針灸病案舉例:
張某,男,31歲,甘肅成縣人,漢族,幹部,1970年8月7日發病,8日入院。
問診:入院前一天下午在街上吃甜瓜、桃子、涼麵後,即感肚子不適,晚上開始腹痛,逐漸發展為上腹部及繞臍絞痛,噁心嘔吐,腸鳴腹瀉,一夜腹瀉、嘔吐各12次,吐出物為胃內容物,伴有綠色苦水;瀉出物為黃色水樣稀便,無膿血,頭昏,全身睏乏力,口渴,飲水即吐,在門診注射阿托品、口服黃連素無效而入院。
望診:發育正常,營養欠佳,神志清楚,急性病容,俯臥呻吟,舌苔黃膩,舌質胖、有齒痕。
聞診:氣息勻和,語言清楚,口氣滯濁,腸鳴音亢進。
切診:脈象滑數,右上腹及臍周圍有明顯壓痛,肝脾未觸及。
化驗:大便稀黃色,紅細胞(+),未消化食物(++)。
辨證:本病因飲食不潔,與中焦溼熱相結,侵犯胃腸,致上腹及臍周痞滿壓痛。
治法:清熱利溼,調理胃腸。
處方:尺澤、委中、中脘、天樞、足三里。
手法:尺澤、委中,三稜針點刺出血,中脘、天樞、足三里,用瀉法,留針30分鐘,針後腹痛、吐瀉即止。
次日上午複診,能進流食,腹痛吐瀉無復發,繼續觀察到下午4時,大便1次,黃色成形,中午飲食正常,未見腹痛吐瀉,只覺身體疲乏。舌苔淡黃、舌質略胖,脈緩,腹平坦無壓痛,證系病後胃氣未復。採用調理胃氣之法治之,取中脘、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0分鐘,每日1次。
觀察到8月11日,針達4次時痊癒出院。
方解:尺澤為肺經穴,肺和大腸相表裡,尺澤出血,瀉肺和大腸之熱,委中是膀胱經穴,出血,可清熱利溼;中脘是胃之募穴,天樞是大腸募穴,足三里是胃之合穴,用瀉法瀉熱利溼,故可治癒腹痛吐瀉。病證消失後,胃氣尚未恢復,用平補平瀉法針中脘、足三里而使胃氣恢復正常。
一位針灸名家說過“針灸取得療效的關鍵,一靠取穴二靠手法”。因此,除了取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學好手法。針刺,如果沒有手法這一重要因素在裡邊,幾乎每個人都會扎針了,可實際並非如此。今日揭秘西北針王鄭魁山老先生的八大家傳針刺手法,一睹為快。
古今實踐證明,針灸治病,手法至關重要。目前對針刺手法研究的報道很多,但究其大概,不外補法、瀉法和平補平瀉法3類。筆者導師鄭魁山,秉承先祖毓琳公家學淵源,在專擅燒山火、透天涼手法之後,又從古代繁瑣複雜的針刺手法中,潛心揣摩,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8種常用針刺手法,它們具有簡便易學、實用效速的特點。現將鄭氏8種家傳針刺手法的說明、操作方法及臨床應用介紹如下。
1、二龍戲珠法
這種手法是綜合關閉、提插、捻轉、迎隨等補瀉手法組成的,由於操作時或起針後,常有兩條感應傳導包圍眼球,恰似耍龍燈時二龍戲珠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針時以感覺傳導眼區為目的,如針太陽穴,左手食指緊按腦穴,右手持針刺至一定深度,候其氣至,右手持針使針尖和押手同時向上眼瞼方向,連續推按、捻轉,重(急)插輕(慢)提或輕插重提3~5次,捻按或捻提守氣,使熱感或涼感由上眼瞼擴散傳導眼球;再將針提至皮下,針尖向下眼瞼方向,重複施行同樣針法,使熱脹感或涼麻感由下眼瞼擴散傳入眼球,上下兩條感應包圍眼球。留針與否視病情而定。
該手法常用於針太陽、絲竹空、瞳子髎等穴,治療急、慢性結膜炎,視網膜出血,視神經萎縮等各種眼病。虛證用熱補法,實證用涼瀉法。
2、喜鵲登梅法
這種手法是綜合提插、捻轉、推墊等手法組成的,由於操作時的手法和針的動作,似喜鵲站立在臘梅枝上歌舞時頭尾上下襬動一般,故名。
操作方法:施針時以推墊手法為主,如針攢竹穴,左手拇指緊按上眼眶下緣,防止進針時刺傷眼球,右手持針邊捻轉邊進針刺入穴內,候其氣至,刺手拇食兩指夾持針柄或將中指墊於針下,上下起伏活動,使針柄、針體、針尖上下襬動,補法擺動9次,瀉法擺動6次,使針下熱脹感或涼麻感擴散傳入眼內,留針後將針拔出,揉按針孔。
本手法常用於針攢竹、魚腰、絲竹空等穴,治療急、慢性結膜炎,視網膜出血等各種眼病。也可針刺曲池、肩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治療頭痛、面癱、肩周炎、痺證和胃脘痛等證,虛證用熱補法,實證用涼瀉法,針刺時要求針刺感應傳導到病所。
3、白蛇吐信法
這種手法是用兩枚毫針結合提插、捻轉手法組成的,由於針刺時兩枚針齊刺,且進退提插活動猶似白蛇吐信的形象,故名。
操作手法:施針時用兩枚毫針齊刺入治療穴位中,如針曲池穴,左手用舒張押手緊按針穴,右手持兩枚針齊刺入穴內,邊捻邊進針,得氣後施行一伸一縮的重插輕提或輕插重提動作,重插輕提9次為補法,輕插重提6次為瀉法,根據病情留針一段時間後,將針拔出,揉按針孔。
本手法多用於針肩髃、曲池、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腎俞、關元俞等穴,適應症: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痺證以及胸悶脅痛、腰背痛等各種氣滯血瘀病證,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
4、怪蟒翻身法
這種手法是綜合搬搖、捻轉等瀉法組成的,由於操作手法表現為向上翻轉的動作,似怪蟒翻身回頭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針時以行搬轉術為主,如針肝俞穴,左手拇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速刺進至皮下,拇食兩指邊捻轉邊進針,促其氣至,然後右手持針柄自上向下搬轉針體,再由左向右上方翻轉,使針體呈半圓弧形軌跡往復翻旋,捻轉2-6次,使針感擴散,即刻出針,揉按針孔。臨床應用本手法具有清熱、鎮痛的作用,多用於肩髃、中脘、肝俞、膈俞、脾俞等穴,治療肝氣鬱滯、煩悶胸痛、胃脘痛、腹脹腹痛以及由於氣血瘀滯導致的各種肢體疼痛病證。
5、鼠爪刺法
這種手法是指施針後,在面板表面留下的針孔似小鼠爪印的痕跡,故名。又因施術時的操作手法猶如老鼠刨洞的動作,也稱作老鼠刨洞法。
操作方法:施針時取3枚或5枚1寸毫針,將針柄纏繞在一起,右手捏持針柄,點刺在病灶部位,或直接刺在穴位肌膚上,將針身一下一下逐漸地加力按壓刺入穴內0.3~0.5寸,迅速出針,捏擠區域性面板,使每個針孔出血少許,然後用酒精消毒,以防感染。
該手法臨床多用於針大椎、身柱、脊中、命門、腰陽關、肝俞、脾俞、腎俞等穴,治療實熱證。
6、金雞啄米法
這種手法是採用提插補瀉中的補法組成的,由於操作時重插輕提的動作如同小雞啄米吃食一樣,故名。
操作方法:施針時以行小提插術為主,如針內關穴,左手食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速刺或捻轉刺入穴內,促其氣至,然後在0.1寸深的範圍內,做快速而連續地重插輕提動作3~9次,使感應向遠處傳導,緩慢將針拔出,扣閉針孔。本手法以催經氣速至為特點,多用於腎俞、肝俞、中脘、內關、三陰交等穴,適應於久病體虛之證,如腸鳴腹痛、下痢便溏或頑麻冷痺、小兒麻痺後遺症。在治療時,凡得氣緩慢者,均可採用此手法加速氣至。
7、老驢拉磨法
這種手法與古代盤搖法相似,由於操作時的拉轉盤旋動作,如同老驢拉磨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針時採用推盤手法為主,如針中脘穴,左手食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刺入穴位,得氣後,刺手拇食兩指捏住針柄,將針從地部提至天部,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如同拉磨一樣,緩慢地繞穴位旋轉,一般不超過6圈,使感應擴散即可。切忌拉轉過急、過快,以防肌肉纏針引起腫痛。操作完畢,緩慢出針,揉按針孔。
臨床應用本手法,可治療各種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痛、痺證、胃脘痛等病症,常用於針刺中脘、下脘、天樞等腹部穴位,具有疏散癥瘕積聚、消除食積痞塊的作用,對其他穴位也可採用本手法操作。臨證時可按病情進行選配穴,如針太陽、頭維穴治療頭痛;針肝俞、期門穴治療肝氣鬱滯等病證。
8、金鉤釣魚法
這種手法與提插法中的提法類似,由於操作時的提抖動作和針尖拉動肌肉的狀態,猶如垂釣時游魚吞餌、魚鉤上提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針時以行小提插術為主,如針中庭穴,左手食指緊按腧穴,右手持針刺入穴內一定深度,得氣後,右手拇食指向前或向後連續捻轉針柄1-3次,當針下感覺出現沉緊澀滯的反應時,捏持針柄,使針尖拉住沉緊的穴位肌膚,做輕微的提抖動作3-6次,使區域性產生牽拉感應,保持一段時間,待肌肉鬆弛後,緩慢將針拔出,揉按針孔。
臨床應用本手法具有散結、消瘀和瀉熱作用,如針刺金津、玉液等穴,治療舌強不語、失語症;針陽白、太陽、頰車等穴,治療口眼歪斜;針
膻中、中庭等穴,治療肝氣鬱滯、胸痺等證。
9、結語
以上整理的8種針刺手法,是鄭魁山老師臨床常用的針刺操作手法。鄭老結合歷代各家的臨床施針經驗,在臨證治療時,為提高針刺治療效果,解除病人痛若,充分發揮每個穴位的作用,而使用了相應的特殊操作手法,達到最佳的治療目的。這8種鄭氏家傳針刺手法,比類象形於飛禽走獸的動作,對初學者來說,既能加深理解,又容易掌握,在針灸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鄭魁山,全國著名針灸專家、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500位名老中醫師帶徒指導老師之一。鄭老繼承歷經四代傳播下來的寶貴針灸醫療經驗,再根據他本人60餘年來從事針灸臨床、科研和教學的經驗,在實踐中,勤求古訓、博採眾長、汲取精髓、推陳出新,不斷整理和完善家傳手法,使家傳手法逐漸系統化和理論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針刺手法特點,並使其學術特點自成一家。鄭老臨證以手法治療疑難雜症而著稱,“溫通針法”即是他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獨創的治療各種疑難雜症的特色針刺手法。精湛之手法配以精當之選穴,臨證治療各種疑難病症力專而效宏。該手法補瀉兼施,能激發經氣並透過推弩守氣,推動氣血執行,使氣至病所,具有溫經通絡化痰濁、祛風散寒、行氣活血、扶正驅邪的作用。筆者跟隨鄭魁山教授從事醫、教、研工作20餘年,深得鄭老身傳心授,現將其獨創針刺手法“溫通針法”的臨證運用規律總結介紹如下。
鄭魁山家傳配穴秘方
1 發散風寒:風池、風門、大椎(不留針,燒山火)、後溪留20-30分——風寒感冒
2 清熱宣肺:大椎、陶道、肺俞(點刺出血)+列缺、合谷(透天涼)
3 祛風活絡:面癱:合谷、風池+地倉透頰車、下關、四白
4 祛風開竅:中風、驚厥:人中、承漿、百會、十宣
5 祛風化溼:膝眼、梁丘、陽陵泉、足三里——膝關節風寒溼痺腫痛
6 導痰開竅:旁廉泉、天突
7 催吐:中脘、幽門、內關(針尖向上)
8 瀉熱通便:大腸俞、天樞、豐隆、足三里
9 潤腸通便:天樞、支溝、上巨虛(瀉)、三陰交、照海(補)
10 瀉熱解毒:大椎、身柱、靈臺、筋縮、脊中、命門、腰陽關、腰俞、膻中、玉堂
11 活血通經:氣海、關元、氣穴+合谷、三陰交(平)
12 疏肝理:膈俞、肝俞(不留針)、膻中、期門、太沖
13 理氣定喘:百勞、定喘+膻中(沿皮刺)、大椎、列缺
14 疏經鎮痛:風池、百會、頭維、太陽、合谷——頭部諸疾
15 活血明目:風池、內睛明、球后、攢竹、瞳子髎、肝俞、腎俞——眼部諸疾
16 開竅聰耳:風池、百會、翳風、頭竅陰、聽宮、支溝(平法)
17 通鼻開竅:風池(補)、上星、上迎香、合谷、列缺
18 順氣降逆:天突、膻中、衝門+內關、公孫——梅核氣、氣逆
19 豁痰利咽:風府、上廉泉、列缺、陽溪、三陰交、照海——流涎吞嚥困難
20 開竅解語:啞門(向下頜刺)、金津、玉液、合谷
21 溫中散寒:脾俞、胃俞(不留針)+中脘、下脘+梁門、足三里
22 溫腎壯陽:腎俞、關元俞、上髎、氣海、關元、三陰交
23 溫經祛寒:天樞、關元、氣穴、三陰交、大敦(灸)
24 中風:肩髎、曲池、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里、懸鐘
25 清心安神:巨闕、內關、神門、豐隆、公孫——熱陷心包
26 清心醒神:內關、人中、合谷、豐隆——狂證
27 清肺止咳:肺俞、尺澤、列缺+少商、商陽+大椎
28 清熱理中:尺澤、委中(刺絡)+中脘、天樞、足三里——霍亂
29 清熱解毒:翳風、頰車、合谷、商陽、少商——痄腮溫毒咽腫
30 補中益氣:中脘、天樞、足三里+氣海
31 培元止瀉:中脘、天樞、氣海+腰俞、會陽
32 升提舉陷:中脘、天樞、足三里+氣海、梁門
33 養心定痛:心俞(不留針)、膻中、巨闕、內關
34 升提攝血:隱白、行間(向上斜刺)、人中
35 回陽固脫:人中、神闕、關元腰+腰俞、會陽
36 消食導滯:上脘、中脘、天樞、三關(點刺)
37 消堅散結:阿是(圍刺)、人迎、天髎、曲池——癌腫瘰癘
38 排膿消腫:阿是、大椎、合谷。其補瀉以燒山火透天涼為標準
“溫通針法”的操作方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將針刺人穴內,候氣至,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針下沉緊,針尖拉著有感應的部位連續小幅度重插輕提9次,拇指再向前連續捻按9次,針尖頂著有感應的部位推弩守氣,使針下繼續沉緊,同時押手施以關閉法(即左手拇指按壓於穴位下方經絡,防止針感下傳),以促使針感傳至病所,產生熱感,守氣1~3分鐘,留針後,緩慢出針,按壓針孔。
臨證運用
治療冠心病
多年來鄭老在臨床上取內關穴為主施以溫通針法,使針感向心性傳導,治療急、慢性冠心病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
辨證取穴:以內關穴為主穴:
心陽虧虛、寒邪內侵者,配通裡、心俞、厥陰俞;痰濁阻絡者,配豐隆、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氣滯血瘀者配膻中、膈俞、肝俞、太沖、脾俞。本病的發生多為中老年人,腎氣虛衰,不能鼓舞心陽所致。故鄭老治療本病除施以溫通針刺手法外,常配以腎俞、京門,俞募相配,以顧護先天之本,鼓舞心陽,補氣益腎陰。
操作方法:針刺時左手拇指按壓在內關穴近腕橫紋處,右手持25mm毫針刺入穴位12~22mm施以溫通針法,使針感傳向心胸部,具有促進血液迴圈、調節心臟功能的作用,可寬胸降氣、活血通絡、寧心安神。臨床對各種原因所致的心臟供血不足、心率不齊及心痛等疾患,都可用之。根據不同證型選取上述配穴,施以溫通針法。實證手法刺激量重,守氣時間長;虛證手法刺激量輕,守氣時間短。
治療頭面五官疾患
鄭老精研針刺手法,對風池穴的運用獨具一格,臨床以風池為主穴施以溫通針法治療眼病、鼻病、耳病、偏正頭痛、眩暈、早期面癱等,常獲良效。風池穴是足少陽、手少陽和陽維脈之會穴,具有祛風解表、清頭明目、健腦安神、通達腦目脈絡之功效,加之溫通針法使氣至病所,所以可溫經通絡化痰濁、祛風散寒、行氣活血、扶正驅邪。
操作方法:針刺風池穴,患者正坐,自然體位,用25mm毫針,進針12~22mm,進針後,刺手仔細體會針下氣至感覺,得氣後再行溫通針法,同時左手大指緊按在穴位下方配合刺手將針感根據病情推向眼、耳、鼻、口等五官諸竅處,治療相應部位的病變,守氣後出針,不留針。鄭老認為風池穴處針感較明顯,但臨床不掌握針刺要領,無針感傳導,則影響療效。古人云“氣至而有效”,所以促使針感沿經絡傳至病所是提高療效的重要手段。透過針尖方向的調整及左手大指的推弩,將針感引向病所,以通關開竅、祛邪扶正,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1)治療眼病
鄭老臨床治療各種眼疾,以風池穴為主施溫通針法,針尖朝向對側目內眥,使熱感傳導到眼區,守氣1分鐘,不留針。促使瘀血消散、吸收,稱為“過眼熱”針法。
①近視:治療取風池為主,施溫通針法,使熱感傳導到眼區,守氣1分鐘,不留針;配攢竹、魚腰、太陽、承泣透睛明用補法,以益氣明目。體弱血虛,配肝俞、腎俞、光明,用補法,以補益肝腎、養陰明目。
②視網膜出血:治療取風池、曲鬢、角孫施以溫攢竹、陽白、四白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0~20分鐘,以活血化瘀、清頭明目。玻璃體混濁有陳舊性積血,配瞳子髎透太陽、陽白透絲竹空,以通絡活血,祛瘀生新;眼底靜脈曲張,有出血先兆時,配上迎香點刺,腦空、合谷、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以清熱散瘀、防止出血;肝腎不足(或見血小板降低),配大椎、身柱、膏肓、肝俞、腎俞,用熱補法或加灸,以補益肝腎、養血明目。
③視神經萎縮:治療取風池穴施以溫通針法,使熱感傳到眼底,不留針;內睛明用壓針緩進法,瞳子髎、攢竹、球后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0~20分鐘,以通絡明目。頭暈煩躁,配絲竹空、魚腰、曲鬢、肝俞、合谷、光明,用平補平瀉法,以鎮靜安神;遺精陽萎,疲乏無力,配腦空、大椎、肝俞、腎俞,用熱補法,以培補肝腎、益精明目。
(2)內耳眩暈症
治療取風池為主穴,施以溫通針法,針尖朝向鼻根,並利用左手關閉風池穴下方,配合刺手的推弩手法,使熱感傳到耳中或頭頂部位,起到通竅聰耳的作用;配百會、神庭、聽宮、內關、合谷、豐隆,用平補平瀉法,以溫陽化溼、升清降濁。心慌不能入睡,配印堂、神門以安神定志;神志昏迷,配水溝以開竅醒神;耳聾、耳鳴,配耳門、聽會以清瀉肝膽、利竅聰耳;頭脹痛、眼球震顫,配太陽、攢竹以祛風止痛;噁心嘔吐、厭食,配中脘、三陰交以平肝和胃。
(3)藥毒性耳聾
治療取風池穴為主用溫通針法,進針12~22mm,得氣後押手大指向同側耳部推弩,使熱感傳至耳中,達到通竅聰耳的作用,守氣1分鐘後出針。風寒上擾、寒溼內停型,配合谷用燒山火法,聽會、上迎香用平補平瀉法,以驅風散寒、利溼開竅;肝膽火盛、蒙閉清竅型,配支溝、百會、聽宮、翳風,用涼瀉法,以疏瀉肝膽、開竅聰耳;經絡失養、耳竅不聰型,配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百會、啞門、支溝、液門、合谷,用平補平瀉法,以疏經活絡、開竅聰耳。
(4)慢性鼻炎及嗅覺障礙
治療取風池穴為主用溫通針法,針尖朝向鼻尖,針刺得氣後用押手將針下氣至感覺推向鼻部,守氣1分鐘後出針。風寒型,配攢竹、迎香、合谷用燒山火法,以驅風散寒;溼熱型,配上星、上迎香、迎香、合谷用瀉法,以清熱化濁;頭痛、眩暈,配百會、頭維,用瀉法,留針20~30分鐘,以鎮痛安神;咳嗽、噴嚏,配風門、肺俞、上迎香,用平補平瀉法,以祛風潤肺。
(5)眼瞼下垂
治療取風池、陽白、攢竹、魚腰、太陽、足三里、脾俞、肝俞、申脈。風池穴用溫通針法,左手關閉其下方,右手持25mm毫針,斜向同側眼球方向進針12~22mm,使針感向前額方向傳導,待針感傳至眼瞼及眼眶時守氣1分鐘後出針。脾俞、肝俞均行補法守氣1分鐘,不留針。陽白透魚腰和攢竹透魚腰交替選用,餘穴均用補法,留針30分鐘。
(6)偏頭痛
取風池、太陽(均為患側),雙側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風池行溫通法,針尖稍向患側,進針12~22mm,左手緊按關閉風池穴下方,促使針感沿患側至前額,使經脈通利,氣血健運,稽留之風邪隨血行而自滅,守氣1分鐘,出針。餘穴行平補平瀉法,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留針20分鐘。
(7)治療早期面癱
鄭老認為對面癱的早期合理治療至關重要,運用溫通針法針刺遠端穴位,配合區域性穴位輕淺刺法。隔日針治1次,減少了治療頻次,避免了對患側強刺激所帶來的不良反應,可提高治癒率,縮短療程。
選穴:主穴取健側合谷、患側風池、雙側太沖。配穴:患側翳風、頭維、太陽、陽白、攢竹、魚腰、下關、地倉、頰車、四白、禾髎、夾承漿。每次取主穴及3~4個配穴,輪換選用。
操作方法:選用直徑0.30~0.35mm、長25mm毫針,首先在健側合谷進針12~22mm行溫通針法,使患側面部產生熱感或走竄感,守氣1分鐘;其次針患側風池,針尖朝向鼻尖方向進針12~22mm,行溫通針法使針感到達前額部,守氣30秒,不留針。最後取3~4個配穴(發病3日內取健側穴)及太沖(雙側),用0.30mm×25mm毫針,輕、淺刺人7~20mm,不施手法,不行針;除風池穴外,所有穴位留針30分鐘。隔日治療1次。
腦病
(1)血管性痴呆
鄭老認為該病以腎虛為本,痰凝血瘀為標,本虛標實是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機。在治療上強調標本同治,立活血化瘀、祛痰開竅、補腎填髓為治療大法。溫通針法透過激發經氣推弩傳導,使經氣源源不斷地通向病所,其推動作用具有行氣血、消壅滯、溫通經脈的功能,達到活血化瘀、祛痰開竅、補腎填髓、益智復聰的效果。
辨證取穴:主穴取水溝、風池、百會、內關。配穴:心肝火盛取太沖、行間、少府;氣滯血瘀取合谷、血海;痰濁阻竅加足三里、豐隆;髓海不足加太溪、懸鐘、大椎;肝腎不足加肝俞、腎俞、命門;脾腎兩虛加脾俞、腎俞、足三里。口眼歪斜取患側地倉透頰車、下關、迎香、健側合谷;半身不遂取患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里。
操作:以風池為主施以溫通針法,用25mm毫針,針尖朝向鼻尖方向進針12~22mm,並利用左手緊按關閉風池穴下方,配合刺手的推弩手法,使熱感傳到頭頂部位,守氣1分鐘,不留針,以達行氣活血、通利腦竅的目的,促進腦部的血液迴圈,使區域性瘀血消散。餘穴均施以溫通針法,留針30分鐘。
(2)小兒腦癱
辨證治療:主穴取風池、百會、四神聰、懸鐘、腎俞、三陰交。配穴:說話不清加啞門、上廉泉;上肢運動無力加曲池、外關、合谷;下肢運動無力加髀關、伏兔、陰市、梁丘、陽陵泉;足內外翻加照海、申脈。
操作方法:以風池穴為主施以溫通針法,用25mm毫針,針尖朝向鼻尖方向進針12mm左右,並利用左手緊按關閉風池穴下方,配合刺手的推弩手法,使熱感傳到頭頂部位,守氣1分鐘,不留針;餘穴均施以溫通針法,留針30分鐘。
風池、百會、四神聰、懸鐘、腎俞、三陰交是鄭老臨床上治療小兒腦癱的經驗穴。以上經驗配穴更兼以溫通針法,可以很好地達到調補肝腎、益精生髓、醒腦開竅、養心益智、疏經通絡、強筋壯骨的目的。溫通針法與經驗穴的配合,是鄭老幾十年來在臨床上用來治療腦癱行之有效的方法。
風寒溼痺症
對風寒溼侵襲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取天宗穴為主施用溫通針法,使熱感傳導至肩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稱為“穿胛熱”針法。鄭老幾十年的臨床實踐證明,溫通針法治療風溼病具有獨特的療效。
(1)治療肩周炎
治法: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處用指壓法找到敏感點,左手拇指為押手,右手持40mm毫針直上斜刺25mm左右,得氣後即行溫通針法,使針感沿肩胛傳至肩關節部,針尖頂住感應部位守氣1分鐘,然後退針至皮下,將針向下呈30°角刺入30mm左右,同樣得氣後施溫通針法,使患者感覺肩關節有抽動感,守氣1分鐘;再退針至皮下,如此反覆操作3次。使患者肩關節部感到溫暖舒適,囑活動肩關節數次,再取側臥位,針肩前、肩髃、肩貞、條口穴,行溫通針法,留針20分鐘。
(2)治療上肢麻木
治法:取俯伏位,在天宗穴處找到敏感點,左手拇指為押手,右手持40mm毫針向腋窩方向斜刺,得氣後行溫通針法,使針感經肩關節沿上肢直達手掌,循經產生熱感,守氣1分鐘,留針20分鐘。同時配合針刺患側曲池、外關行溫通針法,點刺十宣。此法也可用於治療上肢疼痛、震顫、拘攣等,療效均好。
對中風後肢體偏癱、痿軟和風溼痺症等,病在上肢部,取風池、大椎、大杼、肩髃、曲池、外關、合谷、後溪等;病在下肢部,取腎俞、關元俞、環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懸鐘、足臨泣等。治療時按順序由上而下依次針刺,用溫通針法,使熱感傳導至肢體遠端,起到活血通脈、恢復肢體運動功能的作用,稱之為“通經接氣法”。
溫通針法是鄭魁山教授積數十年科研、教學及臨床經驗,在傳統針法基礎上化裁而成,具有操作簡便、感傳明顯、起效快、療效高等特點,適用於一切虛勞、瘀滯及寒溼、痰濁等虛實夾雜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