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的終極目標即健康、長壽,甚至成仙至聖。中國古代養生理論與方法包含著豐富的綜合學科思想體系,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等方面。
法於陰陽,順應四時時令的變化,主宰著萬物的消長,《內經》雲“四時陰陽之氣,能生長收藏、化育萬物,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蘊涵於五行中的醫療知識:春季“發陳”吃綠色養肝;夏季“蕃秀”吃紅色益心;秋季“容平”吃白色潤肺;冬季“閉藏”吃黑色保腎。人如果能順應四時的變化,就能保全壽命,否則就會生病或死亡。
和於術數,運動保健做適合自身的運動,以調和氣血。運動保健,又叫中醫健身術,是指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鍊。“動則不哀”,可見古人是非常重視運動保健的。
運動可以提高身體新陳代謝,延緩哀老,尤其是對心血管系統,極為有益。
飲食有節,謹和五味飲食定時定量,注意飲食宜忌。古人對飲食的調配、烹調加工、進食的衛生、飲食前後的保養、飲食的節制、飲食禁忌及食療等都有講究,所以要五味調和、定時定量。
起居有常,規範作息生活作息要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一定的規律,併合乎自然界和人體的生理常度。《內經》雲“起居無節,半百而哀也”。因此合理的起居作息習慣,能提高人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防禦疾病,延緩哀老。
不妄作勞,勞逸結合不要過度消耗精氣神,適可而止。過勞易傷臟腑,過逸會導致氣機不暢。
兩者都不益於養生。適度勞作,可調節氣血。適當休息,可消除疲勞、恢復元氣。古人主張勞逸“中和”,有常有節,以利於養生。
綜上所述,養生要統籌兼顧,注重整體的調養,並且因地、因人、因時靈活地施養。吸收和借鑑古人養生的精髓,選擇最適合自身的方法以科學養生。
古人的養生方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