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病人家屬說到骨髓穿刺術,家屬都會“談骨穿色變”,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恐懼。即使勉強接受,也是顧慮重重,瞻前顧後,既怕被證實得了血液病,又怕骨髓正常而“白穿”。甚至有人將骨髓穿刺誤認為是“抽脊髓”,即腰椎穿刺,以為可能引起截癱。
那麼,什麼是骨髓穿刺?真的會引起癱瘓嗎?
骨髓穿刺是用骨穿針在適當的骨骼部位穿入骨髓腔內,抽取少量骨髓液的過程,是臨床上一項常用的診療技術。透過骨穿,醫生可以觀察到血細胞的形態和組成變化,以初步判斷是否有血液疾病,與遺傳學、免疫學、原蟲和細菌等檢查結合,能更好地分析病情。因此骨穿是很有必要的。
穿刺部位常選擇身體的扁骨,如骨盆外側突出的髂前上棘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胯骨。還可選骨盆後側髂後上棘處,即骶椎骨的左右兩側,臀部上方的較硬的骨性突出部位。這兩處骨面較平,皮下脂肪少,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胸骨處也是一個穿刺點,即所謂的胸部前心處,該處骨質薄,骨髓含量豐富,能較好地分析造血狀態,因而,胸骨處是一個理想的穿刺部位。特別是其它部位穿刺抽不出骨髓液時(稱之為“幹抽”)選用。但胸骨骨穿時,患者面對骨穿操作,直視鋒利的鋼針,難免會產生恐懼,因此臨床上較少選用。而對嬰幼兒,一般選擇膝蓋側前下的小腿脛骨粗隆處進行。實際上,骨髓穿刺與腰椎穿刺部位完全不同,並不會引起截癱。當然,骨穿也是有禁忌的,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傾向,禁止骨髓穿刺,如果穿刺區域性面板有感染也要避開。
有些人誤認為骨穿抽取骨髓液會損害人體的“精髓元氣”,不願接受檢查。實際上骨髓液也是血液,是來源於骨髓造血部位的血液,不是什麼“精髓元氣”。骨髓血能真實反映血液的異常變化,而且骨髓細胞學檢查所需的骨髓液是很少的,一般為0.1~0.2ml左右,而人體正常的骨髓液總量約為260ml,所以骨穿抽取的骨髓液與總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而且我們的身體每天不斷大量地產生新的血細胞。因此,即使骨髓鋼針入骨,也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更不用說與動輒開胸剖腹的手術相比了,因此臨床需要做骨穿,患者放心做即可,骨穿後的小針眼消毒包紮,避免穿刺處洗浴,三天後即可癒合。
還有人害怕骨髓穿刺會很痛苦,這也是不必要的。其實骨穿操作簡單,骨穿前區域性面板和骨膜麻醉時,有點疼痛,很快不到10秒時間,麻藥發生作用,這點疼痛也就消失了,整個過程快速,病人痛苦小。正確地骨穿操作不會引起任何危險,也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操作結束後即可自由活動。
臨床多數血液病,不做骨穿檢查就難以確診。曾有白細胞減少或血小板減少的患者,多次就診,不能明確判斷原因。每當醫生建議骨穿檢查時,總是猶猶豫豫,以致臨床判斷不夠明瞭,甚至可能會延誤治療。因此,王府醫院專家提醒大家:不要為骨穿犯難,如果病情診斷需要骨穿,應立即去做,無論骨穿是證明疾病或排除疾病,其實對患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因為,透過骨穿可以提早明確病情,及時診斷、及早治療是減緩血液疾病發展的關鍵。倘若骨穿證明骨髓是正常的,就此排除了患血液疾病的可能,也可以卸下沉重的心理負擔。所以,該做就做,骨穿真的沒你想的那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