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哪些症狀在癌症早期多見?哪些症狀更常出現在癌症晚期?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團隊探究了這一問題。他們在英國一個國家癌症資料庫中選取了近8000名癌症患者,以及20種常見的癌症症狀,然後分析了他們被診斷癌症時嚴重程度與症狀的關係,研究結果刊發在了《柳葉刀·腫瘤學》。

其中,這近8000患者都在25歲及以上,且患有12種常見實體瘤之一,包括膀胱癌、乳腺癌、結腸癌、子宮內膜癌、喉癌、肺癌、黑色素瘤、口腔或口咽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直腸癌、腎癌。

然後,得出了下圖結果:

腫瘤一般分為1-4期,情況逐漸嚴重。一般1期情況較輕,而4期則意味著惡性腫瘤。早期癌細胞比較侷限,一般也不會轉移,而晚期更容易出現轉移,也相對難治療。

研究中,出現異常痣、乳房腫塊、絕經後出血、直腸出血等症狀時,就醫發現的往往都是早期癌症。而出現頸部腫塊,則往往多是晚期癌症。

不過,不少癌症早期症狀不太明顯或容易被忽視,以至於很多人發現患上癌症已是晚期。

10種癌症最典型徵兆!一旦出現千萬警惕

癌症早發現和晚發現,結局可能完全不同。哪些相關症狀和體徵是癌症到來的“徵兆”或“警告”?

重慶市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王東林和醫生熊雙龍在2018年1月23日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分享了“10種癌症最典型徵兆”:

1.咳嗽、咯血、胸痛——肺癌的相關征象

早期肺癌常常無明顯症狀,多數早期肺癌因體檢發現。當病情發展到中晚期時,常出現刺激性乾咳,痰中帶血、胸痛、發熱、氣促等表現。

對於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長期吸菸者、石棉工人等,肺癌的發病率較一般人高,需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推薦檢查:胸片、低劑量螺旋CT、肺癌易感基因檢測

2.上腹痛、食慾不振——胃癌的相關征象

胃癌起病隱匿,70%以上無明顯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可逐漸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例如:上腹部飽脹不適或隱痛、反酸、噯氣、食慾減退等,多數患者以為是慢性胃炎或胃潰瘍而忽視。

因此,對於出現上腹部不適或隱痛等同時既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史、喜食煙燻食物、患有慢性胃病及胃潰瘍的患者,要及早入院檢查並定期複查胃鏡等。

推薦檢查:胃鏡檢查、胃癌易感基因檢測

3.大便習慣改變、血便——結直腸癌的相關征象

結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或僅感食慾不振、糞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的發展,症狀逐漸顯現,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消瘦等。

由於糞便與腫塊產生摩擦易引起出血,常誤認為是“痔瘡”而延誤診治。若上述症狀持續時間較長或經普通治療後而不能緩解時也應及時入院診治。

推薦檢查:腸鏡檢查、肛門指診檢查、結直腸癌易感基因檢測

4.肝區疼痛,厭油、食慾不振——肝癌的相關征象

右上腹疼痛或不適多為肝癌的首發症狀,可逐漸出現腹脹、食慾不振、腹部腫塊、黃疸、消瘦等症狀。

肝癌被稱作“癌中之王”,超過一半的肝癌患者在發現時多處於中晚期。早期肝癌多無症狀和體徵,而且大部分肝癌患者本身就有肝炎或肝硬化,當出現肝區不適、胃口不佳等表現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肝癌發展速度很快,死亡率高。

在我國,大部分的肝癌與乙肝病毒感染有關,因此,對於這類人群,應該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

推薦檢查:肝臟彩超、血清甲胎蛋白(AFP)

5.吞嚥哽噎感——食管癌的相關征象

早期食管癌症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被患者忽略。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胸骨後不適、吞嚥時輕度哽噎感、異物感等,上訴症狀可間斷或反覆出現,甚至長達數年。

推薦檢查:胃鏡檢查

6.乳腺腫塊、乳頭改變——乳腺癌的相關征象

乳腺出現無痛性並進行性生長的腫塊是最常見的首發症狀,一般單側乳房的單發腫塊較常見。病變進一步發展可使乳頭扁平、凹陷乳房面板出現“酒窩徵”、“ 橘皮樣變”、乳房疼痛、腋窩淋巴結腫大等等。

推薦檢查:乳腺彩超、腺鉬靶檢查

7.性交後出血——宮頸癌的相關征象

宮頸癌好發生於40歲以上的婦女,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癌通常無特異性症狀,常常在體檢時發現。就診時患者常常主訴為接觸性出血,發生在性交後或婦科檢查後,同時可有陰道分泌物增多,下腹墜脹等不適。

對於持續的高危型HPV感染的患者更應接受定期婦科檢查,及早就診。

推薦檢查:TCT(液基細胞學檢測)、HPV-DNA(人乳頭狀瘤病毒檢測)

8.腹痛、黃疸——胰腺癌的相關征象

胰頭癌患者可早期出現黃疸而就診,胰體尾癌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出現腹痛、上腹飽脹、消瘦等症狀。

胰腺癌患者在病變初期常無明顯臨床表現,表現為明確體徵時常為進展期或晚期,預後極差。

推薦檢查:彩超、CT或核磁共振

9.發熱、貧血、紫癜——白血病的相關征象

白血病是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可有不明原因發熱、疲乏、貧血、消瘦、肌肉或骨頭疼痛等不適,還可有鼻出血、牙齦出血等,可伴肝、脾、淋巴結腫大。若出現上述現象者,應當及早就醫。

推薦檢查:血常規

10.無痛性淋巴結腫大——淋巴瘤的相關征象

表淺淋巴結出現無痛性、進行性腫大為淋巴瘤的早期訊號,可伴有發熱、乏力、瘙癢等不適。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熱、盜汗、體重減輕或無痛性的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就應該儘早到醫院進行檢查以便明確診斷。

推薦檢查:彩超、CT、查血、活檢

需要強調的是有了這些症狀不一定就絕對是癌症,但一旦出現也是在給我們提醒需要到醫院進一步確診。

白藜蘆醇具有輔助抗癌、抗腫瘤和抗突變能力!

白藜蘆醇是一種多酚化合物, 是植物在惡劣環境下或遭到病原體侵害時自身分泌的一種植物抗毒素。

研究表明,白藜蘆醇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動脈粥樣硬化、雌激素樣、免疫調節等多種生物學功能,在腫瘤的啟動、發生和發展三個階段均發揮強大的抗腫瘤作用。其主要活性表現為:

1.抑制細胞色素酶:細胞色素p450能夠透過氧化作用使某些有害物質,如bap轉變為高度致突變衍生物並釋放自由基,導致DNA氧化損傷。白藜蘆醇是細胞色素p450抑制劑,可阻止這一過程的發生;

2.誘導谷胱甘肽-s-轉移酶、尿嘧啶-雙磷酸葡萄糖酸基轉移酶等解毒酶活性,使有害物解;

3.抑制環氧合酶(cox):白藜蘆醇可透過阻礙核轉錄因子nf-kb的活化抑制cox表達,從而抑制環氧合酶活性;

4.抑制蛋白激酶活性:酪氨酸蛋白激酶(ptk) 能啟用atp末端磷酸,使底物蛋白質的酪氨酸殘基磷酸化,這一過程在腫瘤基因表達的資訊傳遞中起重要作用,許多惡性腫瘤細胞都發現有某種特定的ptk被啟用或過量表達。白藜蘆醇可透過非競爭性結合機制抑制pkc的活性從而達到抗腫瘤的作用。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直屬的中央級醫藥衛生專業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白藜蘆醇基礎與臨床》第十章專門介紹白藜蘆醇與腫瘤:

在1997年1月,美國芝加哥伊利諾斯大學藥學院的John Pezzuto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葡萄的天然產物白藜蘆醇的抗癌活性》的論文,引起醫學科學界的轟動。論文證明白藜蘆醇能有效抑制與癌症各過程相關的細胞活動。

作為抗氧化劑、抗突變劑和抗炎劑,白藜蘆醇顯示出對癌症的化學預防能力,能夠防止細胞癌病變並阻止惡性腫瘤擴散,還能抑制蛋白質-酪氨酸激酶,透過阻止激酶功能而起抗突變作用,還可抑制細胞發炎。

在1993年, Jayafilake等研究表明反式白藜蘆醇和順式白藜蘆醇都具有抗癌活性,其原因是它們可以抑制蛋白質-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白藜蘆醇在癌症發生的3個階段即起始、增進和發展過程中,都有較大的防癌活性,且對癌症發生的3個階段都有抑制作用:

1.抑制起始作用:減少自由基形成,誘導II期藥代酶增多,拮抗二噁英作用;

2.抑制增進作用:抑制環氧合酶(COX),抑制過氧化氫酶;

3.抑制發展作用:抑制癌細胞增殖,誘導癌細胞分化,誘導癌細胞凋亡。

白藜蘆醇有望成為酪氨酸蛋白激酶PTK的抑制劑,諸多醫學研究發現白藜蘆醇對乳腺癌、胃癌、結腸癌、前列腺癌、白血病、卵巢癌、面板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細胞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白藜蘆醇具體有哪些藥理作用呢?

抗腫瘤作用

在白藜蘆醇多種藥理活性中,其抗腫瘤作用最引人關注。白藜蘆醇對鼠肝細胞癌、乳腺癌、白血病等多種腫瘤細胞均有顯著抑制作用。白藜蘆醇的抗腫瘤作用表現為對腫瘤的發生、增殖和發展3個階段均有抑制作用。

抗炎作用

白藜蘆醇是一種炎性抑制因子, 可直接抑制炎症反應過程。除此之外,白藜蘆醇還能抑制另一促炎轉錄因子啟用蛋白(AP-1)的表達,從而抑制炎性因子釋放。

抗氧化作用

化學結構分析發現白藜蘆醇含有多酚結構,具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能透過抑制二硫化谷胱甘肽和羥自由基的形成,清除自由基,保護DNA免受自由基的損傷。

對心血管系統的保護作用

白藜蘆醇能有效抑制血液迴圈中血小板的聚集,並能減少動脈粥硬化和心肌梗死的範圍。白藜蘆醇可作用於血管平滑肌,發揮舒張血管作用;體外研究發現,白藜蘆醇可改善離體大鼠主動脈環的舒縮功能;此外,還可透過多種機制抑制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

免疫調節作用

研究證實白藜蘆醇可對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發揮正向免疫調節作用,不同劑量白藜蘆醇的作用下,巨噬細胞吞噬率、血清半數溶血值、淋巴細胞轉化率和形成抗體的細胞數量等指標均明顯提高。

7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記憶力差,畏縮怕冷,性慾減退,不妨試試冬季進補膏方龜鹿二仙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