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患者中,常有這種疑問:“用藥物控制血糖,為何胰島功能會越來越差?”今天就讓妙手醫生為你詳細說明!
及時和正確啟動胰島素治療,讓患者的胰島功能更有保障!01讓β細胞休息,胰島素使用要及時由於地域及飲食結構差異,中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主要病情特點是胰島β細胞衰竭更顯著以及餐後高血糖更突出,早期胰島素分泌缺失與餐後血糖升高密切相關,而長期暴露於嚴重高血糖環境中會對胰島β細胞造成不可逆損害。
圖中為:早相胰島素分泌缺失明顯,空腹和餐後血糖持續升高,β細胞功能逐漸下降
在傳統的T2DM治療模式中,胰島素往往是其它降糖藥物不能控制血糖時的最後選擇。臨床研究證實,在口服降糖藥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國T2DM患者中,經胰島素治療16周後整體血糖控制明顯改善,提示及時起始胰島素治療可使患者受益。
然而,值得臨床關注的是,中國T2DM患者的胰島素起始時機普遍較晚,啟用時患者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均超過9%,起始劑量偏低且在起始治療後劑量調整不足,這也是導致患者起始胰島素治療後血糖控制不滿意的重要原因。
及時啟動胰島素及其強化治療的理念正得到中國臨床的認可,《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積極推薦,T2DM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藥聯合治療的基礎上,若血糖仍未達到控制目標,應儘早(3個月)開始胰島素治療(A)。
02補充雙時相胰島素,控糖更全面根據中國T2DM患者的病情特點,合適的降糖方案應滿足改善胰島素分泌缺陷(尤其是早相)和控制血糖(尤其是餐後高血糖)的要求。
胰島素治療應模擬人體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模式,包括基礎+餐時雙時相胰島素分泌,而預混胰島素可同時滿足補充基礎+餐時胰島素的需要,並全面控制空腹血糖(FPG)、餐後血糖(PPG)及HbA1c。
一項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的薈萃分析,共納入1758例HbA1c 8.2%至9.7%,BMI 25.7至33.8kg/m2的T2DM患者,旨在分析此類患者應用口服降糖藥後血糖控制不佳時加入預混胰島素類似物(門冬胰島素30)相比基礎胰島素(甘精胰島素)的療效與安全性。
結果顯示:門冬胰島素30降低HbA1c幅度更優[5 RCTs;加權均數差(WMD)95% CI): -0.21% (-0.35%, -0.08%)],對PPG增幅的控制更優[3RCT;WMD(95%CI):- 14.70mg/dl(-20.09,-9.31)],降低FPG水平的作用與甘精胰島素相似[3RCTs;WMD(95%CI):7.09mg/dl(-15.76,29.94)]。
圖2:門冬胰島素30在控制HbA1c與PPG方面優於甘精胰島素,FPG控制效果類似
安全性方面,研究團隊並未發現門冬胰島素30相比甘精胰島素存在低血糖[2RCTs;63% vs. 51%;OR=1.77(0.91;3.44)]和嚴重低血糖[4RCTs;0.98% vs. 1.12%;OR=0.88(0.31, 2.53)]風險較高的證據。
圖3:分析療效與安全性資料一覽
研究團隊總結,與口服降糖藥聯合甘精胰島素相比,門冬胰島素30在控制HbA1c和餐後血糖方面表現更好,且嚴重低血糖風險沒有增加。同時研究團隊也認為,中重度高血糖T2DM患者起始胰島素治療時可考慮預混雙時相製劑。
03除了控糖,方便也很重要!較口服降糖藥而言,胰島素治療能夠更好地模擬人體胰島素生理性分泌模式,注射方案調整也能更靈活地適用於T2DM疾病進展的不同階段,其中門冬胰島素30可同時補充基礎+餐時胰島素分泌,“雙相賦能”的作用使其能夠兼顧FPG及PPG。
另一方面,基於胰島素的使用方式可能帶來製劑誤用、治療依從性下降等問題,或造成嚴重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發生,目前預混胰島素方案是更加簡便、易於掌握的胰島素方案:一項電話問卷調查顯示,起始胰島素治療後,使用預混胰島素的患者,其遺漏注射比例較基礎胰島素和基礎-餐時胰島素更低。
圖4:使用預混胰島素的遺漏注射比例最低
由此可見,以門冬胰島素30方案為例的預混胰島素方案,能夠同時補充基礎和餐時胰島素,使PPG、FPG和HbA1c高效達標,併兼顧安全性和便捷性,是適合中國T2DM患者的胰島素優選方案。
#糖尿病##控糖##清風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