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者在不同時期患上了多種不同疾病:
1. 霍奇金淋巴瘤(11-12歲)
2. 慢性活動性EBV感染(19-20歲)
3. 噬血細胞綜合徵(20歲)
2008年12月,患者當時11歲,出現間斷低熱伴咽部不適,給予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2009年1月發現左側扁桃體異常腫大、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就診於301醫院,2月行左側扁桃體摘除術。術後病理爭議:
301醫院: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鱗狀上皮粘膜炎,慢性炎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EBV感染相關性淋巴組織增生
香港伊麗莎白醫院: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實驗室檢查顯示扁桃體EBER+30%,外周血細胞內EBV-DNA:7.9×104/106 PBNC。
術後給予抗病毒治療,療效欠佳。左側頜下淋巴結進行性腫大且質地變硬,左側咽顎弓腫脹。2009年5月進行左側頸部淋巴結活檢。病理結果仍然不統一:
北醫三院:非典型增生,不除外早期淋巴瘤可能
友誼醫院:EBV相關的淋巴組織增殖性疾病,可能發展到霍奇金淋巴瘤的早期階段
香港伊麗莎白醫院:霍奇金淋巴瘤
PET-CT示:左側口咽及雙側頸部多發高代謝病變,符合淋巴瘤徵象;淋巴結EBV DNA定量:3.2×108/106 PBNC。
診斷:霍奇金淋巴瘤(EBV+)。予多療程化療(CHOP、COPP/ABVD、Ara-C+VP16等)至2010年1月臨床症狀好轉,多次複查細胞內及血漿EBVDNA陰性。
同時外周血基因檢測顯示:UNC13D c.2588G>A/p.G863D 純合突變,診斷考慮原發性噬血細胞綜合徵明確。
後期患者長期服用中藥治療,間斷複查血漿EBVDNA 102複製/ml左右。直至2017-2018年,右側頸部淋巴結腫大,血漿EBVDNA+。排除淋巴瘤可能後,診斷考慮為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CAEBV)。
2018年4月患者因反覆高熱1個月入我院。查體發現頸部、腋窩、腹股溝多發淋巴結腫大,最大約1cm*2cm。肝肋下3cm,脾大平臍,質中偏硬。
血常規:WBC 2.15×109/L、Neu 0.90×109/L、Plt 73×109/L、HGB 120g/L
生化:ALT 65.9U/L、AST 92.0U/L、LDH 976.0U/L
凝血五項:FIB 1.54g/L
細胞因子:TNF-α 36.51pg/mL、IL-6 16.47pg/mL、INF-γ 253.45pg/mL、sCD25 12044pg/mL、IL-10 486.18pg/mL
鐵蛋白:2301.9ng/mL
NK細胞活性:減低
血漿EBV定量:1.3×105複製/ml
根據上述噬血細胞綜合徵診斷標準,考慮噬血細胞綜合徵爆發。
治療予地塞米松、VP16、MTX、門冬醯胺酶等,患者體溫恢復正常,肝脾淋巴結縮小至未觸及。
患者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出現不同臨床表型的疾病,主要是由於UNC13D c.2588G>A/p.G863D 純合突變造成。
UNC13D是家族性噬血細胞綜合徵3的突變基因,也是常見的一種基因突變。UNC13D與CD107a脫顆粒功能密切相關的基因,CD107a是囊泡膜蛋白的主要成分,當UNC13D突變並不影響分泌性顆粒的極化以及囊泡與靶細胞膜的錨定,但損傷了啟動囊泡及接下來的溶細胞性酶的釋放,導致靶細胞無法被正常殺滅。使得免疫細胞持續活化,不斷分泌各種細胞因子誘發炎症因子風暴,從而產生噬血細胞綜合徵。UNC13D的純合突變會造成免疫缺陷,導致患者感染EBV不能清除,形成慢性活動性EBV感染或是誘發淋巴增殖性相關疾病。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患者會在不同的年齡段發生不同的疾病,UNC13D就是所有疾病的“元兇”。
患者CD107a表達異常
對於這樣原發免疫缺陷的患者,只有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統才能徹底治癒本病。而對於原發性噬血細胞綜合徵患者來說應該如何選擇供者呢?
患者是UNC13D的純合突變,其父母都是UNC13D的雜合攜帶者,透過細胞功能學檢查,其父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CD107a功能缺陷,不適合作為單倍體供者。
追問家族史得知患者家系存在複雜的腫瘤病史,對於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來說風險較大,不適宜進行親緣移植。
最終患者選擇了非血緣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預處理方案為VP-16+Ara-C+BU+FLU。移植過程順利,術後白細胞、血小板順利植活。目前移植後2年餘,病情穩定,多次複查骨髓嵌合率為100%完全供者型。永遠地告別變化多端的病魔。
病例點評這是一個隨訪長達10年的經典病例:從患者2009年僅11歲時發病,到2018年21歲行非血緣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徹底治癒本病,歷時10年之久。那就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患者的整個病程,深刻的認識一下由於免疫缺陷這一本質,所造成的在同一患者身上在不同年齡階段所發生的不同“故事”。患者疾病的本質就是由於UNC13D c.2588G>A/p.G863D純合突變(這是家族性噬血細胞綜合徵-3的相關缺陷基因,其父母都是UNC13D單雜合攜帶者),導致的原發免疫缺陷,使得感染EBV不能清除。EBV屬於人皰疹病毒γ亞科,在人群中普遍易感,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體陽性。原發性EBV感染是指初次感染EBV,大多數表現為自限性感染過程。原發性EBV感染後,病毒在記憶性B淋巴細胞中建立潛伏感染,終生攜帶病毒,導致持續活動性感染,可引起EBV相關的各種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包括非腫瘤性增殖性疾病和腫瘤性疾病。前者包括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M)、慢性活動性EBV感染(CAEBV,如持續性肝功能損害、多發性淋巴結病、肝脾大、視網膜炎、間質性肺炎、牛痘樣水皰病及蚊蟲叮咬過敏等)、EBV相關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EBV-HLH)等;後者包括EB病毒陽性相關的霍奇金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結外NK/T細胞淋巴瘤及移植後淋巴增殖性疾病等。
而該患者是由於UNC13D純合突變所造成的原發免疫缺陷,導致感染EBV不能清除。在11-12歲時表現為EBV相關的腫瘤性疾病,即霍奇金淋巴瘤(EBV+),經化療治癒。19-20歲表現為EBV相關的非腫瘤性增殖性疾病,即慢性活動性EBV感染和20歲時表現的EBV誘發的噬血細胞綜合徵爆發。最終透過非血緣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系統,替代原有的免疫缺陷使得本病徹底治癒。
患者的病史如圖示:
作為臨床醫生而言,我們的職責就是:抽絲剝繭,認清疾病的本質。
(童春容主任團隊 劉雙又主任 ;吳彤主任團隊 李智慧主任)
專家介紹
劉雙又
多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內外期刊上,並在國際會議進行多次大會發言。從事臨床工作20餘年,擅長兒童血液系統疾病及腫瘤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近幾年主要從事血液腫瘤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及相關臨床研究。
擅長兒童血液系統疾病及腫瘤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李智慧
首都醫科大學醫學博士。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醫藥生物技術臨床應用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在BoneMarrowTransplant,Leukemia&lymphoma等雜誌發表數篇SCI文章;數次在EBMT,EHA,APBMT,ASH等國際血液學大會上發言及壁報交流。
在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治療白血病、MDS、淋巴瘤、再生障礙性貧血、噬血細胞綜合徵等疾病及移植合併症的防治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