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附子逐寒,烏頭去風”來了解一下川烏。
《長沙藥解》曰:“烏頭,溫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開通關腠,驅逐寒溼之力甚捷”。郭老多將川烏、草烏配合使用治療寒痺。認為川烏、草烏驅寒止痛之力較強,對此臨床大劑量使用才能獲得較佳療效。
川烏
川烏以烏頭的乾燥母根來入藥,如果以子根來入藥,就是附子。
附子
因為塊根的形狀非常像烏鴉的頭,故以形狀來命名,川烏祛風除溼、溫經止痛。
本品擅長散寒止痛,故治療風寒溼痺,尤其適合治療以寒邪為主引發而出現的痛痺。
對寒溼侵襲,歷節疼痛不可屈伸者,常常配伍麻黃、芍藥、甘草等。
對寒溼瘀血留滯經絡,肢體筋脈攣痛,關節屈伸不利者常常配伍草烏、地龍、乳香等。
川烏對其他原因引起的寒凝疼痛證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比如說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常常配伍赤石脂、乾薑、蜀椒。
寒疝、繞臍腹痛、手足厥冷,常常配伍蜂蜜來使用。
川烏可以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腫疼痛,常常配伍自然銅、地龍、烏藥,區域性外用還可以麻醉止痛,現在一些外用的止痛藥裡面川烏的應用比較普遍。
用法用量:
川烏用量是1.5~3克,入湯劑先煎0.5到1小時,至用筷子蘸一點水煎液滴到舌尖上,沒有麻辣感為止。
內服應當炮炙後使用,因為生用的毒性很強,炮製一般都是加水,使其中的烏頭鹼能夠水解成烏頭原鹼,這樣毒性就大大降低,本品不宜於貝母、半夏、瓜蔞、白蘞同用,孕婦應當忌用。
烏頭鹼毒性極大
下面將川烏與附子簡單比較:
兩者均可散在表之風邪,逐在裡之寒溼。
但是川烏補陽之功不及附子,而祛風通痺之力較附子為勝,所以古有“附子逐寒,烏頭去風”之說。
川烏用來治療風寒溼痺,痠痛麻木,脘腹冷痛之證,功效卓著。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