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先天”是指人體受父母精血所形成的胎元,為人體生命之根本。是與出生後飲食營養生活調護的後天相對而言的。

《靈樞·決氣篇》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顯然,先天是指稟受父母“兩神相搏”之精。是人體生命之本源,而先天之精又恰恰藏於腎,由於腎的精氣充盈,具有生殖能力。到老年,由於腎的精氣漸衰,生殖能力隨之減退消失,形體也漸衰老。

總的來說,腎為生殖、生長髮育之源。素體強健稱為“先天充足”,素體虛弱稱為“先天不足”,如某些不孕症,以及小兒發育遲緩的“五遲”、“五軟”、“解顱”等症,都與先天不足有關,往往以治腎而獲良效,所以稱腎為“先天之本”。

人身脫離母體之後,就要依賴飲食營養。當水谷入胃以後,其中營養部分,由脾吸收,經過氣化作用,變為津液,輸送到全身各組織器官。《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總之,脾為消化飲食、攝取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是後天營養的源泉。所以稱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明代張景嶽說:“人始生,任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之壯,精血之司在命門,水谷之司在脾胃,本賴先天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賴後天為之資。”張景嶽深刻、細緻地闡述了脾與腎之間的關係。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須靠腎中陽氣溫煦蒸化才能完成。唐容川也說:“脾……體陰而用陽,不得命門火以生土,則土寒不化,食少虛贏……”。腎中精氣為後天形體之基礎,而腎所藏之腎氣,亦有賴於水谷精微的不斷化生與補充。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脾與腎即“後天”與“先天”的關係是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的。

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

例如:脾氣虛弱,運化不健,導致腎精不足,表現為腹脹、便溏、消瘦、腰痠、耳鳴,或青少年生長髮育遲緩、不良等病證。

又如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或脾陽久虛,損及腎陽,形成脾腎陽虛證,表現為腹部冷痛、下利清谷、腰膝酸冷、五更洩瀉等病證。

又如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液,或腎的陽氣虛損,氣化失司,而導致水液的輸布、排洩障礙,表現為面浮、肢腫、腹脹、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脾腎陽虛水液停滯的病證。

治法上常採取“補火生土”、“培土製水”或“安奠兩天”等脾腎同治的治療原則。證明了“先天生後天,後天濟先天”之說。

脾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為後天之本;腎藏精,源於先天,主生殖繁衍,為先天之本。先天與後天相互資生,脾的運化,必須藉助腎陽的溫煦蒸化,始能健運;腎中精氣,又賴脾運化的水谷精微補充,才能不斷充足。故《醫門棒喝》說:“脾胃之能生化者,實由腎中之陽氣之鼓舞;而元陽以固密為貴,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賴脾胃生化陰精以涵育耳。”這充分說明了先天溫養後天,後天補養先天的相互關係。《血證論·陰陽水火論》所說:“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後天;人之既生,以後天生先天。”亦是說明先後天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

22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脖子後面鼓起來一個“富貴包”,這種情況很危險,一定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