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主藏氣,凡是藏腑經絡的氣,都是肺所傳播宣佈的。氣以清降為本性,因為心火右轉,則化肺氣,肺氣一轉化,就已經孕育了陰魄,所以其性清肅而降斂。實症則是順降,虛症則是逆升,降則恬淡虛靜,升則閉塞。
君火相火,在下的根源是癸水,肺氣收斂他。肺氣上逆,收斂的功能不發揮,君火(心火),相火(膽火)不沉降,反而上炎,則易刑傷肺金,產生上熱。凡是胸悶、噯氣、哮喘、吐血、痰嗽的病證,都緣於肺氣不降。而肺氣不降的本原,則在於胃,胃土逆升,濁氣填塞,所以肺沒有下降的路。
肺胃不降,君火(心火),相火(膽火)不沉降,反而上炎,火不生水,必然產生下寒。氣滯的病證,病在上宜涼,病在下宜暖,涼則金收,暖則水藏。清肺熱而降胃逆本來是定法,但不可以用寒涼之劑瀉陽根而敗胃氣。因為胃逆的原由,全因為土溼,土溼則中氣不循序運轉,所以陽明不降,只是用清潤的藥,滋養中溼而越發的下寒,則肺胃越發的上逆,上熱更增加,沒有痊癒的日子了。
氣滯指臟腑、經絡之氣阻滯不暢。可因飲食邪氣或七情鬱結而致;亦可因體弱氣虛不運而引起。隨所滯之臟腑經絡而出現不同症狀。氣滯於脾則胃納減少,脹滿疼痛,氣滯於肝則肝氣橫逆,脅痛易怒,氣滯於肺則肺氣不清,痰多喘咳。氣滯於經絡則該經所過之部位疼痛或運動障礙,或出現與該經有關之症狀。
氣滯於脾
表現:脾虛溼熱。脘腹脹滿,口乾食少,噁心嘔吐,體倦乏力,或大便洩瀉,苔薄淡黃而膩,脈虛緩或數。
治則:健脾胃,滋谷氣,除溼熱,寬胸膈,去膨脹,主方:大建脾湯
氣滯於肺
表現:胸膈脹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脈弦。臨床常用於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胃炎等屬肝氣橫逆者。
治則:行氣降逆,寬胸散結,主方:四磨東加減
氣滯於肝
表現: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
治則:疏肝解鬱,養血健脾,主方:逍遙散加減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