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精神疾病,雖致病之由不一,臨床表現多端,但究其病機,終因邪氣擾心,致心竅被蒙,神明逆亂。因此,治療精神疾病,必須抓住“心經鬱熱”,“神明被蒙”這一病理關鍵,清透心經鬱熱以治其本,方可獲效。

梔子豉湯加味治療精神疾病

多年來,筆者常以梔子豉湯為基礎,或合小承氣湯,或合滌痰湯,或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隨證加味,靈活化裁,用於治療多種精神病,每獲良好效果。

凡精神疾病,諸如癲證、狂證、鬱證等,雖致病之由不一,臨床表現多端,但究其病機,或肝鬱化火,或痰火互結,終必擾心,致心竅被蒙,神明逆亂。“心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也”。所以治療精神疾病,必須抓住“心經鬱熱”,“神明被蒙”這一病理關鍵,清透心經鬱熱以治其本,方可獲效。

梔子豉湯中,梔子苦寒而色赤,其形似心,色赤應心,寒能清熱,苦可湧洩,素以清心除煩見長,兼瀉三焦之火;豆豉色黑入腎,其氣香竄,其性升發,能宣散心經鬱熱,使心火透達於外,與梔子相配,又可鼓動腎水上達,以濟心陰,使心陽不亢。如此則陰陽協調,水火相濟,君主自安,逆亂自平。

一、癲證(感染性精神病)

女,27歲,11月19日初診。患者順產一男嬰,因欣喜過度而徹夜不眠,漸見喃喃獨語,喜怒無常,市精神病院診斷為“感染性精神病”,經用氯丙嗪、安定、奮乃靜等鎮靜劑治療一年之久,不僅病情不減,反逐漸加重,近三月,又現雙目上吊,兩手震顫,表情痴呆,精神抑鬱,言語不清,口角流涎,溲黃,大便溏。檢查:二目上吊,眼球轉動不靈活,閉目時眼瞼顫動,兩手頻頻抖動,面色青黃,舌體捲縮,質紅,苔薄黃膩,六脈弦數。

此為肝鬱氣滯,心經鬱熱,痰濁內阻,神明被蒙,診為癲證。治以清心疏肝,化痰開竅。

方藥:梔子10克,淡豆豉20克,枳實9克,膽南星9克,菖蒲9克,鬱金15克,遠志10克,炒棗仁20克,寸冬13克,琥珀5克,甘草6克,毛橘紅15克,淡竹葉3克。

服上方14劑,精神復常,目睛靈活,言語有序,惟兩手仍不時抖動。即在原方基礎上增熄風平肝之品,繼服十餘劑,病告痊癒,一年後隨訪已恢復正常勞動。

二、狂證(精神分裂症)

男,27歲。6月29日初診。患者因與家人生氣,致精神失常,狂言奔走。1976年病情加重,某精神病院診為“精神分裂症”,經用非那根、氯丙嗪等治療,暫時緩解。近二月又因情志不遂而復發,表現狂言亂語,奔走呼號,徹夜不眠,稍不遂心即怒不可遏,詈罵不休,不避親疏,口乾喜飲,溲黃,便幹,一日或兩日一行,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證屬肝火暴張,痰蒙心竅,腑氣不通,神明逆亂。治以清心滌痰,宣散鬱熱,鎮肝暢氣,通腑瀉火。

方藥:淡豆豉15克,梔子10克,枳實10克,膽南星9克,鬱金15克,珍珠母30克,龍骨30克,毛橘紅15克,大黃13克,川樸10克,淡竹葉3克,生甘草20克,三劑,水煎服。

7月3日二診:服上藥後,便瀉如泡沫,日二三次,臭穢異常,狂躁隨之減輕,口已不幹。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宗上方加寸冬15克,繼進三劑。

7月6日三診:精神狀態明顯好轉,已能安然入眠,惟心中稍感煩躁,但不再狂言亂跑,食可,口和,舌質紅,苔薄黃,脈和緩。處方:淡豆豉15克,梔子10克,枳實10克,石菖蒲15克,鬱金20克,膽南星9克,炒棗仁30克,寸冬15克,青龍齒30克,淡竹葉5克,生甘草10克。以上方為基礎稍事出入,繼進十餘劑,情緒安定,神態和順,言語有序,眠食復常,病告痊癒。一年後隨訪未復發。

三、鬱證(癔病)

女,46歲,2月6日就診。八年前因情志不遂致精神失常。發病時覺胸中煩悶異常,啼哭不能自制,繼則二目不睜,牙關緊閉,呼之不應,移時症消如常人。一般三五日或六七日或十餘日發作一次,每遇精神刺激發作更為頻繁。某精神病院診為癔病,屢服鎮靜劑不效。近月來諸症加重,終日煩悶不安,啼哭無常,口乾喜飲,納少,小便黃,大便幹,二日一行,月經色黑量少,經期正常。舌質邊尖紅,苔中心黃厚,脈來沉弦,兩關有力。

辨證為肝鬱氣滯,胃腸熱結上炎擾心,神明逆亂,診為鬱證(癔病)。治以清心平肝,通腑瀉熱。

方藥:淡豆豉15克,梔子9克,麥冬20克,鬱金10克,菖蒲10克,白芍30克,厚補9克,酒大黃10克,炒枳實10克,淡竹葉5克,生甘草6克。

二診:上藥服五劑,心中煩悶明顯減輕,啼哭次數減少,大便每天一次,質軟色黃,氣味腥臭。舌邊紅,不齊,中部仍有黃厚苔,六脈沉弦略數。胃腸實熱受挫,然餘熱尚存。治療仍宗上方減大黃,枳實各4克,繼服七劑。

三診:藥後自感腹內舒適,情志舒暢,食慾增進,已十餘日未發病。查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略數。實熱得清,尚有餘燼。仍宗首方去大黃、枳實、厚朴,加大棗三枚,繼服十五劑,以清其餘熱,和養脾胃。年餘後隨訪一切正常,未再反覆。

四、失眠(神經官能症)

女,29歲,6月3日初診。患者因見人鬥毆傷殘,慘不忍睹,驚嚇過度,當晚夜不能寐,並漸感胸悶,心悸,胃脘䐜脹、壓氣,西醫診為“神經官能症”。近半年來較前加重。現失眠多夢,最多睡三四個小時,甚時徹夜不寐,情緒不佳時,諸症更重,伴心煩發急,胸悶不舒,胃脘?脹,食慾不振,經來提前,色黑有塊,二便正常,舌紅苔白,脈沉弦。

證屬肝失疏洩,升降失常,氣鬱化火,心腎不交所致。治宜清心滋腎安神,疏肝和胃暢氣。

處方:梔子9克,淡豆豉15克,蒸首烏15克,寸冬15克,丹參20克,豬苓30克,阿膠9克,黃連9克,炒棗仁30克,枳實9克,砂仁10克,淡竹葉5克,炙甘草90克,雞子黃二個,七劑,水煎服。

6月8日二診:上藥服畢,眠食均有好轉,心煩發急較前減輕。惟不時呃逆,頭兩側發脹,口和,二便調,舌質紅,邊不齊,苔白,六脈沉滯。藥已中病,仍宗上方化裁。處方:梔子9克,淡豆豉15克,枳實9克,鬱金15克,膽南星9克,白芍30克,竹茹10克,陳皮15克,炒棗仁30克,藿香9克,寸冬13克,炙甘草6克,五劑,水煎服。

6月19日三診:睡眠明顯好轉,心煩發急亦明顯減輕。舌質紅,中有裂紋,苔白,六脈沉弦無力。處方:丹參15克,寸冬15克,五味子10克,當歸15克,白芍30克,鬱金15克,棗仁30克,合歡皮30克,琥珀5克,砂仁10克,藿香10克,山楂15克,淡竹葉3克,炙甘草6克。上方化裁繼進十餘劑,睡眠如常,呃逆、納呆、頭脹亦基本消失。囑其再進五劑,鞏固療效。

體會

1.清心兼以疏肝。

精神疾患多由情志失常所致,情志不遂,肝失疏洩,氣機不暢,鬱久化火,擾及心神,或火熱內鬱,煉津為痰,痰熱互結,神明被蒙,則出現發狂,心神不寧,精神恍惚,哭笑無常等症狀,故七情致病,雖可及於五臟,但以影響心肝二髒為主。二髒在精神疾患的發病過程中,又互為標本關係。就病因而論,肝鬱化火為本,心神被擾為標;就症狀表現而言,心經症狀為本,肝經症狀為副為標;因此,治療應緊緊圍繞心肝二髒,針對症狀之本,病因之標,用梔子豉湯清透心經鬱熱;針對症狀之標,病因之本,重加白芍、鬱金、枳實等疏肝暢氣之品。如此則肝體得疏,氣機暢達,鬱火自無生髮之由;心經鬱熱得以宣透,則君主自明,神亦自安。

2.清熱必兼滌痰。

火熱內鬱,神明逆亂,是精神疾病的病理基礎。清熱瀉火,鎮心安神,乃為治療的關鍵。然火熱鬱久,必煉津為痰,痰為陰邪,其性粘膩,與火熱之邪相合,膠結難分,在治療時,必須在清宣鬱熱的同時,兼以化痰、滌痰,使熱邪無所戀,才能順利宣洩透達。筆者常在梔子豉湯中,隨證加入膽南星、石菖蒲、天竺黃、毛橘紅等,旨在清心瀉熱之時,融入滌痰宣竅之意。

3.治狂莫忘通腑。

精神疾病,多由內火作亂引起。以狂證言,其內火熾盛更為突出。因此,治狂之時,常將梔子豉湯與小承氣湯相伍並用,且重用大黃、枳實之輩以通腑導下,使有形痰濁從腸道外排,無形內火隨大便外洩,待邪之銳氣受挫,再轉以清心安神,平肝和胃為治。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14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每日晉膏」治療子宮肌瘤要一定要開刀?不,這味膏方瞭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