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中醫理論認為,五味對應五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五味不僅是五臟的主要營養來源,還能調節相應臟腑。日常飲食搭配恰當,五味調和,可使臟腑、筋骨、氣血得到滋養,有利機體健康運轉。若飲食中過度偏嗜某種味道,則會造成相應臟腑功能的損傷失調,進而誘發疾病。可以說,口味是衡量與監測臟腑健康的“試金石”。

口味決定你的五臟健康

酸多傷肝。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生津、開胃等功效,食之得當,對人體有益,但若嗜酸過度,就會導致肝失疏洩,氣機不暢。同時,中醫五行理論認為,肝屬木、脾屬土,過食酸味食物後會使肝氣偏盛,“木克土”後而影響脾臟安危。最典型的症狀是,酸味食物吃多了,胃會泛酸。

苦多傷心。苦味能清心除煩、瀉火通便,吃少量苦味食物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在中醫看來,如果偏嗜苦味,多為心火內盛的表現,常見的症狀還有心慌心悸、失眠多夢、口角生瘡、舌尖紅等。

甘多傷脾。中醫中的“甘”就是我們常說的“甜”。適當食用甘味食物能益氣補血,但過食容易形成痰溼體質。痰溼被看作是“百病之源”,因為痰溼極易困脾,脾氣虛使得水谷精微不能運化,進而出現肥胖、大便黏滯不暢、舌苔厚膩等問題。同時,痰溼體質的人群還容易患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多種疾病。

辛多傷肺。辛入肺,可以宣肺通鼻,調治鼻塞、流涕等病症,但若偏嗜辛辣,容易導致肺氣宣發太過,造成氣機耗散。這就是為什麼喜食辛辣的人時常會感到頭昏腦漲、疲憊的原因。過食辛辣還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多,引起胃脘灼熱之證(表現為灼熱、燒心)。

鹹多傷腎。鹹味食物和藥物有催吐、潤腸通便、滋補的作用。比如,中藥肉蓯蓉味甘微鹹,臨床常用其治療腎陽虧虛、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痠軟、手足發冷、腸燥便祕等。但吃得太鹹則會損傷腎臟,從而造成腎氣虧損或者腎功能失調,如腰疼、性慾降低、生殖力降低等。

可見,“吃得合不合口”對調攝養生很重要。這裡給大家一些飲食上的參考建議:1.什麼口味的食物都應該適當吃一些,不要偏好某種味道或不吃某種口味。2.利用“五味對應五臟”的規律做飲食保健,比如,秋季主“收”,是潤肺的季節,飲食就要“減辛增酸”,減少辛傷肺的風險,增加“酸”的收斂固澀作用。3.辨證地選擇“味道”。針對不同體質,可以在口味均衡的基礎上根據醫生建議,適當增加某種口味的比例。比如,大棗等甘味食物有補益氣血的功效,氣血虧虛的人,每天可適量吃些棗;苦味食物能清心除煩,夏季心火旺盛的人可吃些苦瓜減輕煩躁感。

老人動動腳趾能保健

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趾也不例外。活動腳趾的方法非常簡單,就像做“石頭、剪刀、布”。這3個動作有助於打通腿部6條經絡,讓老人睡得好,更有體力,氣血更充足。

“石頭”,就是把所有的腳趾都緊緊地抓扣住,睡不好、腦供血不足、精神壓力大的人一般做不到位。動作要領:第一,讓5個足趾可以同時做屈曲動作;第二,讓每個足趾單做屈曲動作;第三,嘗試用足趾做抓毛巾的動作。這項練習能鍛鍊足底屈肌的力量,維持足弓。

“剪刀”是讓大腳趾向上翹起,腰椎有問題或腰肌勞損的人,這個動作做不到位。這個動作剛開始有些難,可以先從足部踏平、大腳趾單獨翹起開始練習。這個動作的作用是鍛鍊第一跖趾關節的背伸能力。

“布”,是把每個腳趾都分離。動作要領:足部5個腳趾同時展開,像扇子一樣,特別是大腳趾和小腳趾要用力伸展。如剛開始時不能完成這個練習,可先用手指幫助一下。堅持努力,慢慢就可以了。這個練習的作用是鍛鍊足拇展肌,預防足拇外翻。

老人練習這套腳趾操,不用拘泥於時間地點,力度以能夠承受為宜,活動後覺得舒服即可。活動腳趾前,建議用熱水泡泡腳。注意不要在過飽和過飢時活動腳趾。

中醫教你搓出好睡眠

大部分失眠患者不僅僅只有失眠一個症狀,而是同時伴有由失眠引發的多種病症。記憶力衰退,免疫力下降,容易引發肥胖、心臟病、中風,也增加了罹患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風險。長期經受失眠痛苦的患者在生理方面更容易出現多種健康問題。失眠不僅給患者個人的生理、心理造成多方面困擾,而且會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事故頻發,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長期失眠可能會導致抑鬱症,焦慮症,甚至想自殺。

《景嶽全書·不寐》說“蓋寐本於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腦為元神之府,諸陽之會,五臟六腑之精氣血通過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上達於頭面部,濡養腦髓孔竅。據《靈樞·經脈》記載,手足陽明經分佈於前額及面部,手足少陽經分佈於頭側部,手足太陽經分佈於頭的頰部與頸部;陰經中除手少陰經與足厥陰經直接上行頭面外,所有陰經的經別合入表裡的陽經之後到達頭面部。而任脈與督脈更是總督全身陰陽之氣而行於頭正中。所以,頭面部總領一身之氣。因此自我推拿頭部穴位如印堂、百會、四神聰、頭維、太陽、風池等穴位,能使頭部經脈氣血流暢,陰陽平衡,神有所主,心神得安,從而使患者睡眠得以良好糾正。故可以通過推拿頭面部,調節陰陽,治療失眠。

摩腹也可以治療失眠。《素問·逆調論》雲“胃不和則臥不安”。胃不和,顧名思義,是指胃病和胃腸不適;臥不安就是睡眠障礙,表現有入睡困難、易驚醒、醒後不易入睡、夜臥多夢、早醒、醒後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等。所以在飯後散散步,揉揉肚子,對失眠也有一定的作用。

易感風寒 搓迎香點太淵

中醫認為,太淵溫通補虛,為肺經之原穴,有補肺虛的功效;迎香能治療鼻塞、流清涕,可緩解風寒感冒造成的不適。

取穴:太淵穴位於腕掌側橫紋橈側,用手摸有脈搏跳動處的橈側凹陷處即是該穴;迎香穴位於鼻翼兩側。

具體方法:將拇指或中指指腹置於太淵穴上,緩緩向下用力,使區域性產生酸脹感,每天點按3~5次,每次1分鐘。用食指在迎香穴快速搓動,搓熱為止,每天3~5次,每次1分鐘。

力量訓練,好處不止增肌

1.預防改善焦慮和抑鬱。哈佛大學一項對超過1800人的研究分析發現,患有輕中度抑鬱症、每週至少進行2次力量訓練的人,症狀比沒有做力量訓練的人明顯減輕。這是因為,力量訓練增加了大腦的血液流動,釋放了使情緒增強的大腦激素,如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

2.改善認知功能。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每週進行2次力量訓練的人,在18個月後,認知功能明顯改善。研究人員表示,力量訓練會使大腦中一部分在早期阿爾茨海默病中經常受到影響的灰質變厚。

3.減少跌倒風險。跌倒是65歲以上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半身力量,尤其是腿部力量薄弱是主要危險因素。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對17項研究的綜述中發現,參加包括力量訓練在內的防跌倒運動計劃的老年人風險下降了1/3以上。

4.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發表在《糖尿病研究雜誌》上一項日本研究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週進行2次低強度抗阻訓練,持續16周,血糖水平顯著提高。蘇浩表示,人的衰老過程本身是細胞能量供應不足導致的,通過力量訓練可以延緩細胞衰老,改善糖代謝。

5.預防心臟病。美國心臟病學會2018年一項對4086名成年人的研究表明,力量訓練比有氧運動更能保護身體健康。去年發表在《運動與鍛鍊中的醫學與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每週不到一小時的抗阻鍛鍊可以降低患代謝綜合徵(如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血糖升高等)的風險。“這是因為力量訓練可以增加身體的糖脂代謝。”蘇浩解釋。

6.緩解慢性腎病症狀。肌肉萎縮是慢性腎病的症狀之一。去年發表在《美國生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每週進行3次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相結合的患者,其肌肉力量和整體體能顯著增加,腎病患者的其他症狀,如瘙癢、呼吸短促、陽痿和肌肉痙攣等也有所緩解。只進行有氧運動的患者則無明顯效果。(人民健康網綜合自生命時報、人民政協報)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是什麼決定了糖友的控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