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顱骨有23塊(中耳的3對聽小骨未計入)。除下頜骨和舌骨外,彼此借縫或軟骨牢固連結形成顱骨,保持與支援腦、感覺器,並構成消化和呼吸系統的起始部。以眶上緣、外耳門上緣和枕外隆凸的連線為界,顱分為後上部的腦顱和前下部的面顱。

顱的整體觀

除下頜骨和舌骨外,顱骨借膜和軟骨牢固結合成一整體。全顱的形態特徵,對臨床應用極為重要。

顱頂面觀

呈卵圓形,前窄後寬,光滑隆凸。頂骨中央最隆凸處,稱為頂結節。額骨與兩側頂骨連線構成冠狀縫。

兩側頂骨連線為矢狀縫,兩側頂骨與枕骨連線成人字縫。

矢狀縫後份兩側常有一小孔,稱為頂孔。

顱後面觀

可見人字縫和枕鱗。枕鱗中央最突出部為枕外隆凸。隆凸向兩側的弓形骨嵴稱為上項線,其下方有與之平行的下項線。

顱內面觀

顱蓋內面凹陷,有許多與腦溝回對應的壓跡與骨嵴。兩側有樹枝狀動脈溝,是腦膜中動脈及其分支的壓跡。正中線上有一條淺溝為上矢狀竇溝,溝兩側可見許多顆粒小凹,為蛛網膜顆粒的壓跡。

顱底內面凹凸不平,自前向後有三個呈階梯狀加深的陷窩,分別稱顱前、中、後窩。各顱窩中有諸多孔、裂,大都與顱底外面相通。

顱前窩

位置最高,由額骨眶部、篩骨篩板和蝶骨小翼構成。正中線上有諸多孔、裂,大都與顱底外面想通。

顱中窩

由蝶骨體及大翼、顳骨巖部等構成。中間狹窄,兩側寬廣。以顳骨巖部的上緣及鞍背與顱後窩分界,中央是蝶骨體,上面有垂體窩,窩前外側有視神經管,通入眶腔,管只外側有突向後方的前床突。

垂體窩前方圓形的骨隆起為鞍結節,後方橫位的骨隆起是鞍背。鞍背兩側角向上突起為後床突。垂體窩和鞍背統稱蝶鞍,其兩側淺溝為頸動脈溝,溝向前外側通入眶上裂,溝後端有孔稱破裂孔,續於頸動脈管內口。

蝶鞍兩側,由前內向後外,依次有圓孔、卵圓孔和棘孔。

腦膜中動脈溝自棘孔向外上方走行。弓狀隆起與鱗之間的薄骨板為鼓室蓋,巖部尖端有一淺窩,稱三叉神經壓跡。

顱後窩

顱後窩位置最深,主要由枕骨和題骨巖部後面構成。窩中央有枕骨大孔,孔前上方的平坦斜面稱斜坡。孔前外緣有舌下神經管內口,孔後上方可見十字形隆起,其交匯處稱枕內隆凸 。

由此向上延續為上矢狀竇溝,該溝向下續於枕內嵴,向兩側續於橫竇溝,橫竇溝繼轉向前下內改稱乙狀竇溝,末端終於頸靜脈孔。

顳骨巖部後面有向前內的開口,即內耳門,通入內耳道。

顱底外面觀

顱底外面高低不平,神經血管透過的孔裂甚多。由前向後可見:由兩側牙槽突合成的牙槽弓,以及由上頜骨顎突與顎骨水平板構成的骨顎。

骨顎中有顎中縫,其前端為切牙孔,通入切牙管。骨顎近後緣兩側有顎大孔。骨顎以上,鼻後孔被鼻中隔後緣(犁骨)分成左右兩半。

鼻後孔兩側的垂直骨板即翼突內側板。翼突外側板根部後外方,可見較大的卵圓孔和較小的棘孔。鼻後孔後方中央可見枕骨大孔,孔前方為枕骨基底部,與蝶骨體直接結合(25歲以前借軟骨結合)。

孔兩側有橢圓形關節面,稱枕髁,髁前外側稍上有舌下神經管外口;髁後方有不恆定的髁管開口。枕髁外側,枕骨與顳骨巖部交界處有不規則的頸靜脈孔,其前方的圓形孔為頸動脈管外口。

頸靜脈孔的後外側,有細長的莖突,莖突根部後方有莖乳孔。顴弓根部後方為下頜窩,與下頜頭相關節。窩前緣的隆起稱關節結節。蝶骨、枕骨基底部和顳骨巖部會合處,圍成不規則的破裂孔,活體為軟骨所封閉。

顱的側面觀

顱的側面觀由額骨、蝶骨、頂骨、題骨及枕骨構成,還可見面顱的顴骨和上、下頜骨。側面中部有外耳門,其後方為乳突,前方為顴弓,二者在體表可摸到。

顴弓將顱側面分為上方的顳窩和下方的下窩。

顳窩

上界為顳線,起自額骨與顴骨相接處,彎向上後,經額骨、頂骨、再轉向下前達乳突根部。

顳窩前下部較薄,在額、頂、顳、蝶骨匯合處最為薄弱,構成“H”形縫的小環形區稱翼點,位於顴弓中點上方兩橫指(或3.5~4cm)處。

其內面常有血管溝,腦膜中動脈前支由此溝透過。此處骨板薄弱,骨折時易傷及該動脈,形成硬膜外血腫。

顳下窩

顳下窩位於額弓平面以下,是上頜骨體和額骨後方的不規則間隙,容納咀嚼肌和血管神經等,向上與顳窩通連。窩前壁為上頜骨體和顴骨,內壁為翼突外側板,外壁為下頜支,下壁與後壁缺如。

此窩向上借卵圓孔和棘孔與顱中窩相通,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內借上頜骨與蝶骨翼突之間的翼上頜裂通翼顎窩。

翼顎窩

翼顎窩是上頜骨體、蝶骨翼突和顎骨之間的窄間隙,深藏於顳下窩內側。

此窩向外通顳下窩,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內借顎骨與蝶骨圍成的蝶顎孔通鼻腔,向後借圓孔通顱中窩,借翼管通顱底外面,向下移行於顎大管,繼經顎大孔通口腔。

由於翼顎窩內有重要的血管、神經等結構透過,眾多起源於口鼻腔、眶內、顱中窩、顳下窩和鼻旁竇的病變均可累及此窩。

顱的前面觀

可見額骨和麵顱諸骨,面部中央為梨狀孔,向後通鼻腔。孔的外上方為眶,下方為由上、下頜骨圍成的骨性口腔。

分為額區、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額區

額區為眶以上的部分,由額鱗組成。兩側可見隆起的額結節,結節下方有與眶上緣平行的弓形隆起,稱眉弓,其內側份的深面有額竇。左右眉弓間的平坦部,稱眉間。

眉弓與眉間都是重要的體表標誌。

眶為底朝前外,尖向後內的一對四稜錐形深腔,可分上、下、內側、外側四壁,容納眼球及附屬結構。

底:即眶口,略呈四邊形,向前下外傾斜。眶上緣中內1/3交界處有眶上孔或眶上切跡,眶下緣中份下方有眶下孔。尖:指向後內,尖端有一圓形孔,即視神經管口,通入顱中窩。上壁:由額骨眶部及蝶骨小翼構成,與顱前窩相鄰,前外側份有一深窩,稱淚腺窩,容納淚腺。內側壁:最薄,由前向後由上頜骨額突、淚骨、篩骨眶板和蝶骨體組成,與篩竇和鼻腔相鄰。前下份有一個長圓形窩,容納淚囊,稱淚囊窩,此窩向下經鼻淚管通鼻腔。下壁:主要由上頜骨構成,壁下方為上頜竇。下壁和外側壁交界處後份,有眶下裂向後通入顳下窩和翼顎窩,裂中部有向前行的眶下溝,該溝向前匯入眶下管,管開口於眶下孔。外側壁較厚,由顴骨和蝶骨大翼構成。外側壁與上壁交界處的後份有眶上裂向後通入顱中窩。

眶下壁和內側壁骨質較薄弱,是眼眶骨折最常累及的部位。

骨性鼻腔

骨性鼻腔為頂窄底寬的狹長腔隙,位於面顱中央,介於兩眶和上頜骨之間,由犁骨和篩骨垂直板構成的骨性鼻中隔,將其分為左右兩半。

鼻腔頂主要由篩骨篩板構成,有篩孔通顱前窩。篩板薄而脆,外傷時易骨折,為鼻部手術的危險區。

底是由上頜骨顎突和顎骨水平板組成的骨顎構成,前端有切牙管通口腔。外側壁由上頜骨、淚骨、下鼻甲、篩骨迷路、顎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構成。

自上而下可見三個向下彎曲的突出骨片,稱上、中、下鼻甲,每個鼻甲下方為相應的鼻道,分別稱上、中、下鼻道,各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共同狹窄腔稱總鼻道。

上鼻甲後上方與蝶骨之間的間隙,稱蝶端隱窩。中鼻甲後方有蝶顎孔,通向翼顎窩。中鼻道位於中鼻甲外側,其外側壁前中部可見篩泡,內含中篩竇。

篩泡前下方的弧形嵴狀隆起為鉤突,構成篩骨內側壁的上部。位於篩泡和鉤突之間的半月形裂隙,稱半月裂孔。裂孔向前下和外上延伸形成篩漏斗。

下鼻道前上方有鼻淚管開口,位於下鼻甲附著處下方。鼻腔前方開口稱梨狀孔,後方開口稱鼻後孔,通咽腔。

鼻旁竇

鼻旁竇是上頜骨、額骨、蝶骨及篩骨內的骨腔,位於鼻腔周圍並開口於鼻腔。具有發音共鳴和減輕顱骨重量的作用。

額竇:居眉弓深面,左右各一,竇口向後下,開口於中鼻道前部的篩漏斗處。篩竇(也稱篩小房):又稱篩骨迷路,呈蜂窩狀,分前、中、後三群,前、中群開口於中鼻道,後群開口於上鼻道。蝶竇:居蝶骨體內,被內板隔成左右兩腔,多不對稱,向前開口於蝶篩隱窩。上頜竇:最大,在上頜骨體內。竇頂為眶下壁,底為上頜骨牙槽突,與第1、2磨牙及第2前磨牙緊鄰。前壁的凹陷處稱尖牙窩,骨質最薄。內側壁即鼻腔外側壁,有竇的開口通入中鼻道半月裂孔。竇口高於竇底,故竇內積液時直立位不易引流。

骨性口腔

由上頜骨、顎骨及下頜骨圍成。頂即骨顎,其前方正中有切牙孔,後方兩側有顎大孔和顎小孔。前壁及外側壁由上、下頜骨牙槽部及牙圍成,向後通咽,底缺空,由軟組織封閉。

新生兒顱的特徵

胎兒時期由於腦及感覺器官發育早,而咀嚼和呼吸器官,尤其是鼻旁竇尚不發達,因此,腦顱遠大於面顱。新生兒面顱佔全顱的1/8,而成人為1/4。

額結節、頂結節和枕鱗都是骨化中心部位,發育明顯,從顱頂觀察,新生兒顱呈五角形。額骨正中縫尚未癒合,額竇尚未發

育,眉弓及眉間不明顯。

顱頂各骨尚未完全發育,骨縫間充滿纖維組織膜,在多骨交接處,間隙的膜較寬大,稱顱滷。

前囟(額囟)最大,呈菱形,位於矢狀縫與冠狀縫相接處。後囟(枕囟)位於矢狀縫與人字縫會合處,呈三角形。

另外,還有位於頂骨前下角的蝶囪和頂骨後下角的乳突滷。前滷在生後1~2歲時閉合,其餘各滷均於生後不久閉合。新生兒顱的上、下頜骨不發達,下頜角呈鈍角。鼻旁竇尚未發育,乳突不明顯,口鼻顯得較小。

18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每日一講」第345期 心臟功能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