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就在昨天,權威部門釋出了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資料顯示,咱們同胞的體型保持著高大的發展趨勢。同時,慢性病的發病率,仍然居高不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27.5%;糖尿病11.9%;高膽固醇血癥8.2%;40歲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13.6%。這些比例,以及癌症發病率,與5年前相比,均有所上升。學者們認為,肥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影響作用。那麼,胖不胖,到底應該如何衡量呢?咱們現在來解析。

報告指出,18歲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9.6公斤和59公斤,與5年前的資料相比,分別增加了3.4公斤和1.7公斤。18歲到44歲的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是169.7釐米和158釐米,與5年前相比,分別增加了1.2釐米和0.8釐米。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和肥胖比例分別是34.3%和16.4;6到17歲兒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比例,分別是11.1%和7.9%。總之,咱們同胞的體型,保持著高大的趨勢,不過,從健康的角度講,這不能算作上檔次。

看到這些資料,同胞們不免心生疑慮,差不多過半的人都胖了,自己是不是也被劃入了肥隊友的行列呢?是不是屬於那種身高資料拖同胞後腿,只是體重貢獻巨大的隊友?細心的朋友,還會問,所謂超重和肥胖,具體標準是什麼?有哪些客觀的衡量方法呢?咱們往下看。

必須指出,只憑體重判斷是否肥胖,並不科學,也不客觀。目前,診斷肥胖症的金標準,是體脂百分比,簡稱BF%。具體而言,男性BF%達到或超過25%,女性BF%達到或超過30%,才能確立診斷。這個指標的優點,是能夠區分肌肉和脂肪,缺點是需要透過儀器測量。

衡量肥胖的標準,還有腰臀比。男性腰臀比達到或超過0.9,女性達到或超過0.85,就算肥胖。這個指標的優點是能夠反映體脂分佈,便於發現中心性肥胖;缺點是容易產生測量誤差。還有1個較多應用的肥胖衡量標準,是大家熟悉的體質指數,簡稱為BMI,計算公式是用體重的千克數,除以身高的平方。男性達到或超過24千克/平方米,女性超過28千克/平方米,就屬於肥胖,這個指標,也無法區分脂肪和肌肉。

體質指數的概念,最早於1835年提出;1947年,有學者建議劃分肥胖型別;30多年前,出現脂肪分佈概念;1998年後,中心性肥胖與代謝綜合徵的關係,才開始引起關注。學者們逐漸接受新的觀念,認為身體內的脂肪分佈,才是影響健康的關鍵。通常,咱們人類的脂肪組織,皮下脂肪佔比超過80%,男性內臟脂肪佔比不超過20%;女性不超過10%。有研究發現,那些BMI小於25千克/平方米的人中,17%的男性及12%的女性,屬於腹型肥胖。就是說,用秤量,不算肥;看上去,不太胖,但是,肚子裡的脂肪超標,已經埋下健康隱患。因此,透過科學方法客觀衡量脂肪分佈,至關重要。

體脂測量,目前主要有5種方法。第1種是測量估演算法,透過測量身高、體重、腰圍、臀圍等,進行體脂估算,這種方法,精確性較差,但操作簡便,因此,適合在大範圍調查時使用。第2種是生物電阻抗法,可以測量身體的8種成分,缺點是無法區分細胞內與細胞外脂肪;第3種是超聲波,可以區分細胞內外的脂肪,還可以進行胰腺脂肪評估,缺點是敏感度只有60%到94%;第4種是CT檢查,能夠較好地評價腹型肥胖,透過定量CT,可以對細胞內外的脂肪進行評估;第5種是磁共振脂肪測量,優點是準確性高,但是,收費也較貴,而且,只有較大的醫療機構才能進行檢查。過完購物節,如果沒有嚴重透支,就優先為健康付費,做最貴的檢查,嚴肅認真地衡量1次體型,看看自己是否需要立即減肥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慢性病那些事##健康科普排位賽#

7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醫調攝冠心病,冬季預防冠心病措施進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