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由潛伏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復活引起的一類疾病。病毒主要侵犯面板和區域性神經,表現為沿體表神經分佈的帶狀、成簇水皰,常伴受累神經所支配部位的劇烈疼痛。據統計帶狀皰疹年發病率約為3%~5%,常發於高齡、免疫力低下人群。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發生率最高的併發症,屬於難治性疼痛疾病。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增加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困擾。
目前西醫多采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抗病毒、營養神經、止痛對症、免疫調節劑及抗皰疹病毒方法,其臨床症狀可快速緩解,但難以取得理想的遠期療效。因此,縮短病程、止痛和預防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治療帶狀皰疹的關鍵。
帶狀皰疹的病因病機
帶狀皰疹屬祖國醫學"纏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範疇。本病在中醫學古籍文獻中早有論述。其病因病機:①情志不遂,氣鬱化火,火毒外溢於面板而發;②飲食不節,脾虛溼蘊而化熱,溼熱互相搏結於氣血,外發於肌膚;③年老體弱,氣血虧虛,復因外感毒邪停滯,氣滯血凝,瘀阻脈絡肌膚而發病。帶狀皰疹與心、肝、脾、肺有關,久病及腎,屬本虛標實之證。
帶狀皰疹的內治療法
中醫療法治療帶狀皰疹,講究辨證論治,臨證宜靈活運用中藥、針刺和灸法。就其病程而言,帶狀皰疹起病初期,多因肝經溼熱、毒邪鬱滯經絡而致,治療宜清肝瀉火、除溼解毒,當以龍膽瀉肝湯為基本處方,靈活化裁。若脾虛溼蘊,溼邪下注,則以除溼胃苓湯加減。後期則因久病耗傷氣血,氣血凝滯,脈絡阻塞不通,治療宜活血通絡、理氣止痛,當以柴胡疏肝散和桃紅四物湯加減。體虛者宜扶正驅邪與通絡止痛並用。
帶狀皰疹的外治療法
針灸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療效可靠,針灸、拔罐療法可使瘀滯之毒外洩,消除區域性瘀血,減輕組織水腫,與藥物治療療效相似。一般來說,針刺治療的穴位選擇,多以皰疹皮損周圍及夾脊穴為主,辨證配選其他腧穴。針刺皰疹皮損周圍屬近治,一般選用圍刺法,可加用艾盒灸法。夾脊穴則選用相應節段的穴位,棘突旁開0.5寸,與面板呈45°斜刺進針。肝經溼熱者,加太沖穴、支溝穴、行間穴;脾虛溼蘊者,加血海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氣滯血瘀者,加太沖穴、血海穴、膻中穴。若後遺神經痛,可在疼痛處連線電針,或以梅花針叩刺,或刺絡拔罐,或隔物灸、藥物外敷,或配合耳針、穴位注射、區域性封閉,甚至紫外線照射等,均能獲得滿意療效。
應重視帶狀皰疹患者的日常調護
除積極治療外,重視日常調護也很重要。患者需保持心情舒暢,維持情緒穩定,以免肝鬱氣滯化火而加重病情;注意休息,避免勞累;飲食清淡、易消化,多吃瓜果蔬菜,忌食肥甘厚味和辛辣發物,如海鮮、公雞、鯉魚、鵝肉等,戒菸戒酒;忌用熱水燙洗患部,避免撓抓,內衣宜柔軟寬鬆,以減少摩擦;皮損部位保持乾燥、清潔,避免使用刺激性較大的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