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學思想理論下的健康產業是“以健康建設為中心”,而醫藥學(包括中醫和西醫)理論指導下健康產業是“以與疾病鬥爭為綱”。由於醫藥學一味地防病治病或大包大攬的替身體消除疾病,給機體的健康機制、機能或內環境造成破壞和汙染,共同釀成持久的健康危機和醫療危機。
黃開斌:目前,健康產業正是由醫療和養老在唱主角。其中的醫療行業早已發生了規模巨大的投資熱潮。而另一方面,由於人口老齡化已是中國最急迫的社會問題之一,為此,巨大的養老市場也吸引了各路資本的關注。這些投資狂熱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一個健康大產業的輪廓已然顯現——醫療和養老這兩個產業被人們預置為了健康產業的的主體和未來。真的就應是這麼個發展格局嗎?非也,這裡暫且不說醫療對於健康的貢獻只有8%了,僅以這二三十年來,醫療和養老做得是一地雞毛來看,也算是給出了答案。
1
醫療和養老的本質或者說它們是幹嘛的
醫療是幹嘛的呢?醫療是給那些生病了而不能自我康復的提供服務(大多是控制維持或鎮壓殖民),有時就是“賣柺”。
養老是幹嘛的呢?養老是給生活已經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保障服務的,可是大有讓所有老年人都去養老院“丁憂”。
所謂的“醫療”和“養老”,在面對病人和老人時,往往視他們為弱者,是需要幫助的人,其指導思想也往往總是想該如何才能幫助到病人或老人?其實,這樣往往帶來很多負面的東西,尤其是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了不積極的感受,也就不利於他們的健康和康復。因為,醫療和養老是基於不平等、不公平基礎上所建立的關係,其醫者和服務者是在透過自己的力量幫助那些遠遠弱於他們的病人和老人,有時是直接取消病人或老人的自主能力,更甚的是,在無意中還剝奪他們的健康和生命的主權。
另外,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驚訝的發現,我們總是不斷幫助那些不如我們、比我們更有需求的人,比如病人和老人。嘗試思考一下,當我們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不公平來幫助別人的時候,往往無意識的從別人那裡獲取了更多的自我優越感,而這些往往遠多於我們給予的幫助,即我們的獲得比付出多得多。也就是說,幫助的行為,很容易降低了對方的自尊心,自我存在感以及獨立感和整體性。當我們給別人以幫助的時候,可以明顯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力量和成就感。醫療和養老就很有成就!
所以,醫療和養老這兩者都不是什麼“好福利”的服務,都是“裹著糖衣”的“墮落丸”。說你患病趕緊上醫院,老了就到養老院,其潛臺詞就是叫你“放下抵抗,放棄自我”,讓我來替你防病治病,讓我來伺候你老去,你只要乖乖地聽話就行。這哪裡還有主權和尊嚴可言了。
再打比方說,醫院如同法院或修理廠,養老院如同廢品收購站。人如果犯錯或犯法了,就要接受法院的審判,然後,要不接受“社群矯正”教改,要不進“監獄勞改”。那麼,同一樣地,人如果患病了,就要到醫院或診所去接受診治,然後呢!要不是門診治療觀察,要不就得“住院治療”。那麼,醫院如同是法院,住院部就如同是監獄,診所和社群衛生中心就如同是教養所或社群矯正中心。可一些人都趨之若鶩地往醫院和診所裡擠。
再打個不恰當的比如:醫院就相當於汽車修理廠,診所就相當於修理鋪。我們知道,高檔的汽車製造廠和汽車保養店比修理店重要,還有培養合格的汽車駕駛員的駕校也很多。可人體的保養店和身體健康駕校在哪兒呢?
那麼,養老院就如同是廢品站。說你老了退休了,沒用了就到養老院來養老吧!也就是收容到園子裡來“圈養”而享“清福”。其實質就是“請君入甕”“打入冷宮”。請問真正有一點自尊和自力的人,誰願意去呢?
中國有句俗話,有人抬轎,就有人坐轎。抬轎的人越多,坐轎的人也就越來越多。醫療和養老可以說都是抬轎子的。由於,懶惰是人的天性。所以,我們大多數人太容易懈怠,太容易依賴。既然有那麼多的醫療服務,那無論大病小病就都會依靠醫院來治,依賴醫生和別人來服務;還有所謂的養老服務。一旦享受或認同了這些,那就不再是自強不息,而是奄奄一息了。
其實,醫療和養老產業都不過只是在做“授人以魚”的事,有人會說,這是人道主義精神。的確,這是很“人道”或“仁道”,但這合符“天道”嗎?“天道”是“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的。退一步說,醫療和養老至少沒在“大道”上。我們常說:大道至簡,小道至繁。醫療和養老是“小道”,所以就搞得有些紛繁複雜了。如:醫療防治疾病,導致疾病是越治越多,醫生也越來越累,醫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同樣,一些養老機構拿著政府的經濟資助或自己的錢,做著吃苦不討好的事。所以說,人道有大偽。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要知道,天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是奉有餘,而損不足。所以,那點人道主義在生命的健康和衰老方面是在“損不足”了,是在減損自身的健康能力,加速人身的衰老。所以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即去幫助指導別人自我康復和自我養生抗老,如此且不更有生命質量和價值。同時,“求醫問藥”不如“求己問道”,因健康主要是靠自己才能真正擁有,至少健康的主權不能丟!
2
從生產力水平來看健康產業的發展歷程
健康產業的發展層級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在農牧業和手工業中生產活動都是個體的單打獨鬥。其生產團隊的成員都是全能型的,即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得親力親為。等到了大工業時代就不一樣了。大家都知道是發生了分工,但是一般人只看到不同工種的這個層面,沒有看到後面的一個更要緊的分工,那就是設計者與施工者的分工協作。正因為發生了這種分工,一線工人的操作變得越來越簡單了。商家或廠家追求的當然是效果和利潤,所以,他們請工程師設計好,讓一線的勞動簡單,而且生產效率還很高。
那麼,類比來看,我們從傳統的中醫(大夫),到現在的醫療和養老這個健康產業,又何嘗不是一樣的呢?中醫大夫單打獨鬥,靠的是全能技藝,現代醫療則是分工而流水作業,醫生都是一個個技術工種。養老院也基本是靠流水作業來服務老人,所以,可以說現在的醫療和養老模式都是大工業化思維的產物。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健康產業也必將升維。
大家看:生產的演化,從農牧業、到手工業,到大工業,再到現在的智聯業,生產力水平是越來越高了。大部分人的體力和智力將會逐一被機器人所取代,那可想而知,必然是一線的工人會越來越少了,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將只需要一小撮科學家和工程師來工作就夠了,具體工作將交給機器人去完成,而且生產效率會非常的高,那大部分的人將去幹嘛呢?
都去搞醫療和養老這些個衛生服務嗎?沒戲!醫療和養老這些簡單的生產服務也將會被“智慧機器人”給取代的,而真正“治病”則需要高智慧的“中醫大夫”來完成。所以,大部分的人沒工作可做了,不得不退出生產,那咋辦呢?就去享受幸福的生活,維護健康的生命吧!不過,如何享受幸福和維護健康則是需要一定的生活知識和健康文化及生命智慧的。
而當一個社會的生產力越來越發達,人和人的獨立性就會變的越來越強。之前我們的完整都是靠別人的給予/彌補,今後我們的完整都是靠自己來彌補/修復,即透過自我完善來實現自己的完整性。換句話說,生產力越發達,健康也將越要靠自己去完善和完整,這就是獨立自主了。
所謂健康靠自己,就是其健康越來越要靠自主自治了。自主健康和養生保健其實就是一場修行,我們必須直面自己的生死和煩惱,以及殘缺、弱小和疾病,進而還需要有一種自我蛻變的勇氣和健康成長的智慧。
為此,未來的健康產業必將是另外一番景象,肯定不再是醫療健康和醫療養老為主體,而是獨立自主健康和自助抗老唱主角的時代。當然,要做到自主健康和自助抗老是需要有一套相應的思想理論和技術方法體系,這麼一套知識體系就是“健康學”,健康學包含醫藥學,但遠超醫藥學。
在健康學思想理論下的健康產業是“以健康建設為中心”,而醫藥學(包括中醫和西醫)理論指導下健康產業是“以與疾病鬥爭為綱”。由於醫藥學一味地防病治病或大包大攬的替身體消除疾病,給機體的健康機制、機能或內環境造成破壞和汙染,共同釀成持久的健康危機和醫療危機。
健康學思想指導下的人類健康保障服務體系應該是以“保養健康”(自助和互助)為主導,以“醫療健康”為輔助的健康模式。即:注重幫助培養和提升強大自身的脊柱支撐系統、臟腑功能系統、心性調控系統和自愈平衡能力等健康能力和健康機制。同時,健康學還能指導自然生態健康的積極保護和修復,以及社會生活健康的建設促進和管理維護等健康工程。
總之,有健康學在,既可以防微杜漸,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也可以將大量的疾病透過自治或強健的方式去徹底解決,從而將病人攔截在去醫院的路上,攔截在太平間門口。還可以真正實現健康長壽的目標。
3
康產業必須突破醫療和養老的天花板
現如今,醫療和養老這兩者還在健康產業裡唱著主角,但未來肯定不應該是,雖說醫療和養老也一直是在創新升級,但那是“換湯不換藥”。即永遠都是提供“藥”和“拐”(或輪椅什麼的),這也就是永遠把病人和老人都當成無能之人,需要照顧的物件,繼而總是企圖在讓病人和老人自身的健康機能和自我的生機活力靠邊站,而用外在的醫藥和工具來替代之。
從健康產業創新發展來看,這幾十年來,甚至整個健康事業這幾百年來,受西方文化思維的影響和束縛,竟一直是“醫療”和“養老”在一手遮天或一頭獨大。如此一來,哪來有什麼新思維和健康產業的新發展呢?
首先,“醫療”和“養老”是當今人們都認同的常規健康服務產業,既然是常規或傳統的,那就談不上有什麼大的創新了,整個健康行業沒有理論創新和思想升維,也就沒有更長遠的目標或更大的健康利益考量。
第二,從供給側改革來看,僅用“醫療”和“養老”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這怎麼也說不過去嘛!難道就只能提供這兩種常用的,且較低端的健康產品嗎?其它的真正能給健康帶來增長和增值的方式方法和產品服務是沒有想到,還是為了醫藥利益而有意無意將其扼殺了?
第三,目前的健康產業普遍都是用服務行業的思維模式來運作,從事健康產業的人都認為自己就是服務行業。人們也都把從業者當做服務員,這又怎麼有更大價值和尊嚴可言?真正的健康不是服務出來的,而是教育教練出來的,是要教授健康思想和健康知識,從而自主健康並自強不息。
我們誰都知道,中國要強盛,不可能靠誰好心施捨,只能站在中國的立場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自力更生。必須獨立自主,自立自強,才能不受制於人。所以,也沒有必要埋怨別的國家的擠兌或遏制,更沒有必要把哪個國家設想成會替中國著想的善人,一切都必須靠自己才能立足。
那同樣的道理,我們要健康,不可能靠醫學和醫生的好心施捨或施救,那些施救只能是救命之需,而不是助健康強大之策。健康必須得靠自己的自主、自覺、自建才能強健起來。為此,沒必要去怨恨疾病多麼可惡,也沒必要把醫療和養老設想成能替你的健康著想的善舉。否則,就會應了那句“方向不對,努力白費”的真言,並最終成為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所以,健康產業必須走出西方主導的殖民體系,必須突破醫療和養老的天花板,去開創新的健康模式和健康產業體系,進而去迎來新時代。
未來已來,全球化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全球化,全球格局將發生顛覆性轉變。要面向全球化,面向新時代,就得用新的思想來武裝自己,用新的理論來武裝自己。如果腦子依然還停留在西方建立的殖民思想體系,用被殖民者的頭腦來思考新時代的問題,那他最終一定會走向失敗。
那麼,同樣地,在被醫學所主導的時候,我們的意識只能專注於疾病和醫療衛生,當專注於疾病和醫療,我們的意識就不可能進入更高境界。現今的醫療和養老都是殖民體系的一部分,都不是什麼“福利”,而更多的是“奴役”。新時代應有新體系,不過,要建立新的健康體系,就必須得用新的健康學思想來武裝自己,用新的健康理論發展健康產業。必須專注於健康,並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至少是自主健康與醫輔健康並舉。
至此,有人會說,那中醫藥必將成為健康產業的主角。
我個人認為,未必。因為,中醫的本質也是醫療,其著眼點也是在疾病上,也只是在“防治”,其中藥也是有“藥害”。其治病肯定很行,但對健康而言,其貢獻率也不會很高。中西醫之爭,掙了一百多年,掙得也就是“防治疾病”的效果和所謂的科學性,但儘管有那麼的民眾和國家政策的支援,可中醫一直沒佔贏式,說明中醫自身是存在有很大問題的。其中之一,我想中醫有“欺世盜名,欺君罔上”之嫌。中醫學或中醫藥其實是中西方文化雜合的產物(中華文化中根本沒有中醫藥之說),說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還讓中國的幾屆領導人都為此“站臺”,這真可謂是有些蒙人。第二,中醫是名不正,所以就言不順,言不順事就不成。所以,中醫應返本歸元,著眼健康,並重新正名,守正創新,如此才有希望並大有可為。否則,把國民的健康完全交給現在所謂的中醫藥也還是不可能有好結果的,因為,僅僅能防病治病的中醫藥是擔不起這個重任的。
另外,衛生防病、營養保健和健康管理也不是主要。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這麼來看,醫療治病和衛生防控如同是“武力鎮壓”和“軍事維和”;營養保健和健康管理如同是在“對口援建”和“精準扶貧”。但這些都還不徹底。要想徹底,必須靠自己自主自治健康。
也就是說,健康不是等、靠、要來的,是應在健康教練或健康老師的指導幫助扶正(如中醫)或援建過程中,必須自己學會一定的健康知識和技能,進而獨立自主,自建自強,如此才能成為一個健康者。否則,你永遠是一個貧困者或病患者。我們現已知曉,扶貧的關鍵是教你致富,那麼,治病的關鍵是扶正,那扶正的關鍵是教你強健。只要自我健康建設強大了,那疾病也就自愈了或在健康的主導下取得新的平衡。
總之,醫療(包括中醫)和養老絕對不是未來健康產業發展的主體,也不是人類健康長壽可以完全依靠和依賴的服務。現今的所謂醫療熱、養老熱和中醫熱,只可以說都是“大健康”時代到來的前奏,也是必經的歷程。真的健康產業熱潮和主角或主體還沒有來,但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