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這麼除,身輕體健
因水溼有黏膩重濁、纏綿難愈的特性,經熱氣熬煉成痰後,無處不到,變化多端,臨床上會出現多種多樣的病症。居家調理時首選拔罐,再根據體內環境的寒熱,配合艾灸或刮痧。
拔罐除溼效果好
在中醫四大傳統技法當中,拔罐是祛溼比較好又比較快的方法,凡是跟溼沾邊的病證,如痰溼、溼熱、寒溼,都要拔罐。拔完後,罐體內的水霧就是從身體裡面散發出來的溼氣。
那麼,是不是單純拔罐就可以了呢?不是的。每個人體內的小環境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體內環境偏寒,有的人體內環境偏熱。所以,究竟如何來調理痰溼體質,還要先辨清寒熱。
痰有“寒痰”“熱痰”,溼也有“寒溼”和“溼熱”之分,我們將“寒痰”和“寒溼”歸為一類,適合拔罐和艾灸;“熱痰”和“溼熱”歸為另一類,適合拔罐和刮痧。
不過,不管是偏熱還是偏寒,只要體內有溼,就一定要用拔罐。
四大穴位,拔罐除溼效果好拔腎俞穴,排出腎臟水溼
繞肚臍一圈與背正中線就是第二腰椎
“溼勝則陽微”,體內溼氣重就會傷害陽氣,在腎俞拔罐,能補陽氣,幫助除溼。腎俞穴是膀胱經要穴,對因溼氣重所致的小便不暢有改善作用。
拔陰陵泉穴,去脾溼
脾不運化導致體內有溼,陰陵泉穴是足太陰脾經腧穴,經常刺激具有調節脾臟、濡養四肢肌肉、除寒溼的功能,能清利溼熱,健脾理氣。
拔足三里穴,燥化脾溼
足三里穴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合穴,也是人體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稱之為“長壽穴”。經常刺激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的作用。
拔曲池穴,調理大腸溼氣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經常刺激具有祛除風溼,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迴圈。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肺經上的溼氣可以透過大腸經上的穴位排除,所以在曲池穴拔罐還能同時調節肺部的溼氣。
痰溼兼有寒,艾灸顯奇效
如果體內有溼,體內環境又偏寒,身體裡面的環境一定又溼又冷。這種人特別怕冷,而且對風邪特別敏感,很容易因風、寒、溼邪在體內作怪,引起骨關節的疼痛。如果患了感冒或者發展成氣管炎,會咳吐清稀的白痰,中醫稱之為“寒痰”。
要改善這種體質,先用拔罐,然後再用艾灸溫通。除溼後,透過艾灸健脾的效果更快,而且艾灸既溫經散寒又可以祛溼,與拔罐相輔相成,功效會比較顯著。
體質偏寒拔罐方法有講究
因為寒氣大的人特別容易感受風寒,拔罐既可以除溼,又可以祛風散寒。但拔罐的方法不同,作用大不相同。除溼用坐罐法,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在一個部位要拔10~20分鐘,體虛者時間要短。
如果拔完後,罐體上已經沒有小水珠或水霧了,說明身體內的溼氣已經去掉了,這時候就可以停止拔罐了。
祛風散寒可以用閃罐法,體內的風寒之氣特別重的話,就需要用閃罐的方法。
閃罐法:將罐子拔上後立即取下,如此反覆吸拔多次,至面板潮紅為止
有溼兼有熱,先拔罐再刮痧
如果是體內環境偏熱的體質,又有痰溼積聚,體內環境一定又溼又熱又黏。用藥物調理這種體質會很麻煩,因為要去掉身體裡的溼,就必須要加溫,不加溫,水就很難經過氣化排出體外;可體內環境偏熱,一旦加溫就會變得更熱。
清熱必須用涼藥,而一旦用涼藥,積聚的水溼就更難化解了,藥物祛除溼熱的作用是矛盾的。
而用傳統技法,這個問題就簡單了,先上拔罐把水溼去掉,溼氣一去掉就剩熱了,這時候再用刮痧瀉熱,板到熱除。到了治療的後期,可以輔以按摩,溫和地調理身體,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