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68歲男性患者崔某因漸進性行動遲緩伴反應遲鈍二年餘,來到西安市中醫醫院針灸推拿康復科安軍明主任醫師門診求治。據家屬代訴,患者兩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疲勞、嗜睡、無故跌倒,漸至行動遲緩,動作笨拙,言語不清,步態不穩,情感淡漠。近期上述症狀進行性加重,經人介紹前來求治。安軍明主任醫師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並根據多年臨床經驗,中醫診斷該患者為呆病,西醫診斷為進行性核上性麻痺。隨後採用毫針刺法針刺患者背俞穴,並配合方氏頭針的伏像頭、伏髒上焦、倒像上部、倒髒下焦、思維、記憶、運平等穴區進行針刺治療,經一個療程、10次的針灸治療後,患者面部表情、語言清晰度、行走步態較前明顯改善。
1.什麼是進行性核上性麻痺
據安軍明主任醫師介紹,進行性核上性麻痺,是一種臨床少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以假性球麻痺、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痺、錐體外系肌僵直、步態共濟失調和輕度痴呆為主要臨床特徵。發病年齡在50-70歲之間,起始症狀為步態不穩,容易跌倒。核上性眼肌麻痺是進行性核上性麻痺的特徵表現,另外還可出現構音障礙、吞嚥困難、假性球麻痺、肌強直、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不典型的臨床表現。
安軍明主任醫師進一步介紹到,由於進行性核上性麻痺臨床表現與帕金森病十分相似,加之帕金森病臨床上十分常見,進行性核上性麻痺的發病率低的緣故,臨床診斷時往往容易誤診。有一篇文獻分析,有104例進行性核上性麻痺患者,其中約有50%的病例被誤診為帕金森病。
2.臨床上如何鑑別進行性核上性麻痺和帕金森病呢
首先,進行性核上性麻痺很少有家族史,起病年齡多在40歲以後,臨床表現可有眼球不能上下運動,早期可出現痙攣性構音障礙,震顫的症狀可無或者很輕微,頭頸部肌肉張力增高明顯高於四肢部肌肉,患者可以出現頭向後仰,腹部前凸的特徵性表現。
而帕金森病多有家族史,可在40歲以前發病,症狀常由一側肢體開始,最後發展至雙側,眼球運動可有上視不良,但下視正常,帕金森病晚期患者可出現痙攣性構音障礙,震顫症狀十分明顯,手足捻藥丸樣,四肢部肌肉與頸、軀幹部肌肉肌張力均增高,頭頸前傾,弓腰,呈現慌張步態。
3.如何治療該病
最後,安軍明主任醫師溫馨提示,由於進行性核上性麻痺的病因不明,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目前以對症治療為主,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患者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多吃蔬菜水果,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證營養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