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腦梗、心梗

這些分分鐘威脅生命的疾病

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吧

但你知道嗎?

同樣要命的還有「腿梗」

當然,這只是民間的一個俗稱

腿梗的正確名字叫做——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這病嚴重可引起肢體壞死,

需要截肢,或致死!

冬季為下肢動脈病變的高發季節,「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血管外科「王弼偲醫生」緊急上線,教大家一招自查下肢血管好壞!

“腿梗”為什麼很要命?

王弼偲醫生表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腿梗)其實在生活中並不罕見,也是血管外科中的常見病。

● 血管對人體來說,就像一條條高速公路,源源不斷地向全身輸送營養。

● 而我們的血液中,除了血紅蛋白、氧氣,還有大量膽固醇、甘油三酯等代謝產物

這些物質在血管壁沉積,會形成斑塊,並隨著血液衝擊而破裂、剝脫,進而觸發凝血機制,誘發血栓形成,最終在血管內導致狹窄形成,進而堵塞血管。

如果血管病變位於冠狀動脈,將導致冠心病、心梗等,位於顱內動脈,則會導致急性腦梗。

但當我們下肢動脈出現堵塞,則可能出現下肢缺血性改變,嚴重導致肢體壞死,繼發感染,引發多器官衰竭,需截肢或致患者死亡。

王弼偲醫生提醒到,眼下正是冬季,氣溫降低,下肢動脈易受溫度影響,遇冷收縮、痙攣,導致已有病變加重,進而出現下肢缺血性症狀。

因此,冬季為下肢動脈病變高發季節,大家要小心。

出現這4種現象 應警惕患上“腿梗”!

王弼偲醫生介紹到,下肢動脈閉塞性病變大多病程緩慢,逐漸進展,可一旦發展到肢體缺血壞死,治療難度將會顯著增加!

因此,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就可以有效降低治療難度,改善預後,降低治療費用。

王弼偲醫生強調:對於中老年人群,一旦腿上出現以下幾類表現,可能是出現了血管問題,最好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檢查。

01 下肢感覺異常

下肢作為身體末端,最後接受血液滋養,當下肢動脈發生狹窄或閉塞性病變時,肢體血供不足,導致肢體營養不良,從而導致下肢發涼、疼痛等不適,在夜間更為明顯。

02 不明原因的“抽筋”

傳統抽筋,大多由於缺鈣所導致。但當下肢動脈發生狹窄或閉塞性病變後,由於下肢神經血供不足,營養障礙,也會導致肢體異常“抽筋”。

03 下肢體毛減少

下肢供血不足,導致相應神經、組織缺血性改變,進而導致腿毛脫落,甚至是腳趾甲出現裂痕,這都是血液供應不上,缺乏營養的表現。

04 行走後下肢乏力

下肢血供無法滿足肢體正常活動所需,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行走後出現下肢乏力、疼痛等不適,休息數分鐘後又可繼續行走,但一定距離後再次出現相同症狀,週而復始。

“腿梗”切忌亂泡腳!這兩件事也千萬不要做

由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常伴有吸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危險因素。

除了嚴格戒菸、控制相關基礎疾病以外,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人群,生活上還需注意以下問題——

✎ 不要在凹凸不平或粗糙路面行走

因為下肢動脈閉塞患者的動脈血供障礙,足部感覺力下降,對疼痛感感知遲鈍。

在凹凸不平或粗糙路面行走,可能在不經意中發生足部破損,嚴重則繼發感染,加重肢體缺血壞死程度。

✎ 避免劇烈運動

許多中老年人認為運動都是有益身體健康的,但對於下肢動脈閉塞性病變患者,劇烈、長時間的運動如:跳舞、跑步、健身等行為都將在短時間增加下肢血供需求,導致肢體急性缺血性改變。

對於這類患者來說,適合參加一些緩和的運動,如:慢走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

✎ 切忌燙水泡腳

許多人都覺得高溫泡腳有益健康,但對於下肢動脈閉塞性病變人群,過高的水溫會加重下肢缺血病情。

因此對於該類患者,高溫泡腳並不值得推薦。

醫生支招!預防“腿梗”,做好這3點

王弼偲醫生為我們分享了預防下肢血管病變的兩大要點——

01 合理飲食,改變膳食結構

● 減少高脂飲食

高脂類食物攝入過多就會增加下肢動脈閉塞風險。減少動物脂肪、內臟等高脂食物的攝入,可有效減少體內膽固醇的數量,是保護血管、降低肢體血管堵塞的有效方法。

平時注意粗細搭配,多吃綠葉蔬菜都是預防下肢血管疾病好方法。

● 清淡飲食

日常生活如果飲食過鹹,會誘發高血壓,增加動脈壓力,導致血管壁脆化,最終導致動脈硬化,誘發下肢動脈閉塞。

現有研究證實,約10%的心腦血管疾病,都與鹽攝入過多有關。

● 戒酒

長期大量飲酒,會使酒精攝入過多,促使血小板聚集、血流凝固,導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增加下肢動脈閉塞風險。

02 堅持合理運動

平時堅持合理運動鍛鍊,能使血流通暢,有效預防下肢動脈疾病的發生、發展。

即使得了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只要身體條件許可,均推薦適當進行運動,例如慢走,目標每日8000步等行為,均可延緩動脈硬化發展。

看到這裡

你是不是也擔心

自己的下肢血管有問題呢?

一個動作自查下肢動脈好壞

王弼偲醫生介紹到:“最簡單的自我檢查方式,就是把腳抬高至45度,維持2分鐘,觀察下肢顏色變化。

● 若抬腿後下肢顏色暗淡,甚至蒼白,恢復正常坐姿後,該下肢出現潮紅。

就需警惕該下肢已經發生下肢動脈病變

最後,王弼偲醫生提醒——

“腿梗”患者常出現下肢乏力、感覺異常,經常被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

上述腰椎疾病由於神經受壓,可表現為腰背部疼痛或下肢放射性疼痛,部分患者也可以出現典型的神經源性行走乏力,一旦被誤診將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所以一旦出現下肢不適,建議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採寫 豆豆

製圖 yunyun

監製 Mkiki

稽核 藍嵐

6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男子結婚20年才知妻子是男性?醫生這樣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