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的,怎麼這麼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知不知道你的膽囊都快被結石塞滿了,要是不趕緊處理,石頭掉到膽總管裡造成梗阻,那就更危險了!”醫生看著檢查報告,一邊搖頭一邊對趙女士說。
事情要追溯到趙女士的學生時代,從中學開始她就不愛喝水,冬天可以做到一天不用喝水,夏天也就喝幾口,上了大學慢慢地就養成了不吃早餐的壞習慣,長此以往才導致了膽結石,而如今趙女士年僅26歲!
一、膽囊的重要性膽囊位於肋弓的邊緣,主要作用是儲存和濃縮由肝臟分泌出的膽汁。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每天會分泌膽汁800-1200ml。進食的時候,食物進到小腸,可以刺激膽囊收縮,排出膽汁,促進食物消化。
不進食的時候,膽汁會進入膽囊濃縮和儲存。像案例中趙女士的案例,如果經常不喝水或者而不吃早餐,膽囊裡濃縮的膽汁就無法排出,造成淤積,導致濃度過高,膽固醇沉積,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膽結石。
二、常見的4種膽囊疾病,分別對應哪些症狀?如今,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如飲食不規律、不吃早餐、大量飲酒等因素,導致膽囊疾病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病和高發病。目前,臨床上常見的膽囊疾病包括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膽囊癌等。
1.膽囊炎
膽囊炎是細菌性感染或化學性刺激引起的膽囊炎性病變,多發於35-55歲的中年人。在外科急腹症中,膽囊炎的發病率僅次於急性闌尾炎,主要症狀包括持續性的腹痛、發熱、黃疸、噁心、嘔吐、腹瀉等。
膽囊炎如果拖著不治,會有癌變的風險。目前,膽囊炎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2.膽囊結石
膽囊結石的發生與不良飲食習慣、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因素有關,據統計,全球約有10%-20%的成年人患有膽囊結石,其中約有80%的患者沒有症狀或併發症。
因此,及時識別膽囊結石的症狀,如右上腹或上腹部嚴重疼痛持續至少30分鐘、肩背部呈放射性疼痛、上腹痛時向胃腸腹脹、噁心等,需要及時檢查。
如果情況不嚴重,可以透過正確減重、體育鍛煉、規律飲食進行調整。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可以透過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來清除結石。
3.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一種常見的膽囊良性疾病,簡單來說就是膽囊粘膜上隆起了一個“肉疙瘩”。一般來說,但膽囊息肉無明顯的症狀,不過也有少數人出現上腹部或劍突下不適、腹痛、右肩背放射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一般來說,非腫瘤性息肉不會有癌變風險,不必過分擔心。如果膽囊息肉直徑≥10mm,或者直徑在6mm-10mm之間,但合併膽囊炎或膽囊結石,而且迅速增大,就要進行手術切除。
4.膽囊癌
膽囊癌被稱為膽囊疾病中的“癌中之王”,具有淋巴結轉移早、可直接浸潤肝組織、易發生腹腔種植和血行轉移的特點。
目前,膽囊癌的5年生存率不足5%,高危因素包括家族遺傳、膽囊息肉、膽道系統感染等。膽囊癌早期症狀不易察覺,因此早期診斷比較困難。
如果出現腹脹、腹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以及右上腹鈍痛、脹痛或絞痛,或者黃疸、全身乏力、不明原因的消瘦等症狀,需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
目前,膽囊癌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治療以及輔助治療(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三、膽囊切除,是否會影響正常生活?通常來說,不到絕路,醫生是不建議患者切除膽囊的,除非出現以下4種情況:膽囊結石症狀嚴重、膽囊結石合併膽囊炎、膽囊結石過大、膽囊結石合併膽囊息肉。
當出現萬不得已要切除膽囊的情況時,是否會出現後遺症呢?答案是肯定的。從短期來看,切除膽囊之後,會出現膽汁無法濃縮和分泌不足的問題,導致脂肪無法消化,進而引起腹瀉。
同時對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也會造成影響,出現腹脹、胃脹,甚至誘發膽汁反流性胃炎等併發症。不過,這些症狀在膽囊切除手術之後後一個月左右就會慢慢消失。
四、膽囊切除後,飲食上要注意這3點由於膽囊切除之後,容易出現消化道不適的症狀,因此在飲食更應該學會調理,尤其是注意這幾點:
1、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適量食用優質蛋白質,如魚、蝦、禽、豆製品等,以及玉米、燕麥等含膳食纖維高的粗糧,幫助調節排便;
2、規律飲食,少吃多餐,切忌暴飲暴食,避免引起消化不良;
3、戒菸戒酒,減少對膽道的不良刺激和肝臟的負擔。
如今,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被膽囊疾病纏上。所以,保護好膽囊,對於維持身體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健康守護者##39健康超能團##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2]《保護膽囊從吃早餐開始》.人民網.2019-09-27
[3]《膽囊切除後飲食需調理 控制脂肪攝入、少食多餐》.北京青年報.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