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簡介
熊文俊,廣東省中醫院胃腸外科主治醫師、醫療組長、醫學博士,廣東省保健協會腸道保健分會委員會常委;廣東省醫學會消化道腫瘤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2018年大中華結直腸腔鏡外科學院達人賽全國總冠軍稱號“年度達人”;2019年“35 under 35”全國最具潛力青年腫瘤醫生;2018年第三屆“中華外科金手指獎”結直腸組全國總冠軍;2020年第四屆“菁英風雲榜“結直腸手術影片大賽全國冠軍獎“菁英獎”。
擅長:胃腸腫瘤和胃腸外科常見病的診斷、微創手術治療和中西醫綜合治療,包括:胃腸道良、惡性腫瘤,胃腸間質瘤,胃腸外科急腹症,闌尾、疝及腹膜後疾病等。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近20篇,其中SCI收錄9篇。
診室故事全國手術影片大賽最年輕大滿貫
採訪當天,穿著一身手術服的廣東省中醫院胃腸外科醫療組長、主治醫師熊文俊終於坐到了辦公桌前接受面訪,“今天有8臺手術,明天也是。”競賽、學術論壇、手術,讓這位年輕人猶如金子在發光,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為飽受病痛折磨、身患胃腸道疾病的輕、重症患者帶來希望。他是全國唯一囊獲“中華外科金手指獎”、大中華結直腸腔鏡外科學院達人賽和“菁英風雲榜” 三項結直腸手術比賽冠軍的醫師,也是全國最年輕的大滿貫獲得者。
如今,胃腸外科手術進入微創時代,一臺手術好比一部電影,每個手術細節都可以反覆觀看回顧,讓年輕醫師有了更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熊文俊是一個非常有外科信仰的青年醫師,他認為,手術是外科醫師的靈魂,外科醫師應當“珍惜每一臺手術、做好每一步操作”,對手術細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努力把每一臺手術做成精美的藝術品,既保證外科療效,還能避免不必要的副損傷和意外出血。
他透過整合融匯,開創了尾側入路聯合中間翻頁式清掃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憑藉獨特的手術思路、嫻熟的操作技巧、精準的血管解剖和優秀的外科理念,讓他的手術得到同行高度認可和讚揚,被譽為是“教科書般”的腹腔鏡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
熊文俊經常這樣說,廣東省中醫院秉承“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我作為廣東省中醫院外科的一員,希望做到“看一個病人,交一個朋友,做一臺手術,出一臺精品”。
千里追尋冠軍技術,不負眾望解除病痛
來自熊文俊老家江西黎川縣77歲的廖阿姨,常住廈門,自2020年4月以來總是感覺右下腹隱痛不適,起初總認為是胃腸炎,自己隨便到診所買些藥對付,未到醫院系統診治。直到後來,偶爾發現暗紅色的血便,才引起家人的重視。
廖阿姨的家人聽聞熊文俊這個老鄉是做該手術的全國冠軍,於是從江西趕到廣州,跨域1300公里,慕名就醫。胃腸外科團隊透過術前細緻的評估,為廖阿姨順利完成尾側入路聯合中間翻頁式清掃—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術後透過中西醫結合加速康復外科治療,廖阿姨恢復良好,術後第3天順利出院。“出院時看著廖阿姨一家開心的笑容,讓我體會到了為醫者解除病患痛苦、不辜負病患信任的快樂。”,熊文俊說。
病案分析綜合治療顯神通,化“不可能”為“可能”
今年30多歲的黃先生,因為工作原因經常應酬,7月前出現上腹部飽脹不適,於是來到廣東省中醫院就診,在內窺鏡下檢查發現將近一半的胃腫脹僵硬,進一步腹部CT也提示胃周、腹膜可疑轉移,最後確診為晚期胃癌。
晚期胃癌,在老百姓認識裡,出現這四個字幾乎等於人生就這樣完了,黃先生也認為自己的人生將要畫上句號。熊文俊帶領治療組在周密會診後,認為患者的病情仍有治療的機會。經過多學科會診後,透過基因檢測,發現檢測結果中免疫治療靶標CPS>5分,提示黃先生可能從免疫治療獲益。
按照擬定的治療計劃,對患者經過4次XELOX+免疫治療後,再次複查,發現腫瘤明顯退縮,胃週轉移病灶消失,僅胃區域性少量腫瘤殘留,晚期腫瘤根治性切除手術的機會也變得明朗起來。最終團隊為黃先生順利透過腹腔微創手術完整切除腫瘤,手術非常順利,術後恢復良好。術後多次複查結果提示黃先生一直處於無瘤生存狀態,相信結合術後輔助治療終將達到腫瘤根治。
據悉,近3年來,熊文俊帶領胃腸外科團隊已為數十例胃癌伴腹膜後、腹膜轉移的患者,透過規範治療後使患者獲得了手術機會,術後再結合輔助化療獲得了比較好的療效,部分患者生存至今,生活質量很好。
微創直腸癌術後兩天出院,七天健步如飛
加速康復外科(ERAS)是指在圍手術期實施各種已證實有效的方法減少手術患者的應激及併發症,減少生理及心理創傷和應激,降低病死率及縮短住院時間,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
韋阿姨自2020年1月,開始感到排便困難,偶有便中帶血,一直以為是痔瘡出血。近兩週來感覺症狀較以前加重,門診經腸鏡檢查發現:距肛門13釐米見一隆起性腫物,腸腔狹窄。腸鏡病理提示:直腸中分化腺癌。
韋阿姨經多方打聽,慕名找到熊文俊尋求治療。韋阿姨告訴熊文俊,由於疫情影響,小孫女停課在家,需要人照看,擔心自己手術後一直住院要家人陪護,影響家人生活,對於手術治療非常焦慮。熊文俊耐心地向韋阿姨及家屬講解了腹腔鏡微創手術方案,結合中醫藥優勢及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制定了詳細的康復方案。
手術過程非常順利,術中幾乎零出血。術後患者清醒返回病房後,熊文俊便鼓勵韋阿姨進行床上簡單的踢腿、翻身等活動。術後第一天,在家人的幫助下,韋阿姨開始下床步行活動,並恢復流質飲食。同時輔以穴位貼敷、中藥湯劑、針灸等中醫藥治療,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早期拔除身上的引流管和尿管,減輕患者痛苦。術後第二天,韋阿姨恢復了自主排氣排便,經口進食量也達到了術前的2/3,可以自行下床活動,經過治療組詳細評估後,韋阿姨達到出院標準,在家人陪同下開心地出院回家。
熊文俊指出,目前胃腸外科結合加速康復外科指南及中醫藥傳統治療,制定了特色的術後快速康復方案,可以減輕患者病痛,縮短術後住院時間,“很大程度上讓更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更加放心接受手術!”
腔鏡技術攻難關,保肛手術創佳話
超低位直腸癌,不僅一直是病人的夢魘,也困擾著外科醫生。由於腫瘤位置低,顯露困難,手術技術難度極大,很多病人手術中要挖掉肛門,給病人心理及生活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保留肛門的腹腔鏡超低位直腸癌根治術,也是很多胃腸外科醫生不願嘗試的雷區。為了攻克這一難題,熊文俊帶領團隊成員查閱國內外指南及圖譜、逐幀分析國內外名家的手術影片,經過不斷努力腹腔鏡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已成為我們團隊常規手術。
今年80歲的吳大爺在1年前開始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偶有便中帶血,老人一直認為是痔瘡出血,未予重視,直到症狀加重,才至當地醫院就診,腸鏡檢查提示距肛門3釐米處見一環周生長腫物,病理提示腺癌。當地醫院建議手術治療,但明確告知肛門無法保留。倔強的吳大爺聽到手術要挖掉肛門難以接受,表示寧可放棄治療也不接受手術。
經多方打聽,吳大爺的家人慕名找到胃腸外科團隊。經過術前評估,熊文俊表示有信心完成老人家保留肛門的心願,同時達到腫瘤根治的目的。由於老人腫瘤較大,建議先行術前新輔助放化療治療,治療之後腸鏡評估,發現吳大爺的直腸腫瘤已退縮消失,可以為老人完成基於膜解剖基礎的腹腔鏡超低位直腸癌根治術。
手術很順利,全程出血不超過10毫升,老人肛門得以保留,術後病理也證實腫瘤完全退縮。術後在醫護團隊精心照顧下,吳大爺恢復良好。老人家笑著表示,雖然他已經80歲了,但熊醫生團隊給予了他第二次生命。
隨著近年來腹腔鏡技術的提升,腹腔鏡治療超低位直腸癌已不再是外科醫生的禁區。透過腹腔鏡微創技術,胃腸外科已為數十位超低位直腸癌患者完成保肛手術,患者創傷小、術後恢復良好。
幫你問醫生確診直腸癌是否一定要切除肛門?
患上直腸癌,尤其是腫瘤長在低位的患者,在得知自己為了切除腫瘤而要失去肛門,都有這樣的疑問。低位直腸癌切除術是指透過手術將直腸下緣距離肛門齒狀線5釐米以內的惡性腫瘤切除。其中分為保留肛門和不保留肛門。
目前無論是腔鏡技術,或者經肛低位直腸癌手術,技術上已經不是難點,再低位的直腸都可以保留肛門。只是要根據病人的腫瘤情況合不合適保留肛門,所以“沒有保不了肛門,只有不適合保的肛門”。
對於保留肛門,考慮主要有幾個因素:腫瘤的大小;腫瘤浸潤程度;腫瘤的部位,是前壁後壁,還是其他部位;最重要的就是腫瘤下緣距肛門的距離。這些都是決定這個病人能不能保留肛門的因素。
如果說腫瘤非常低位,切除腫瘤端的直腸之後保留肛門,但保留下來的直腸已經沒有控便的能力,因此這個肛門只有外觀沒有功能。所以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探索出了造口手術,就是把腸子拉到肚子上一個比較平坦的位置來排大便,然後用造口袋去把它覆蓋,之後能夠控制和包裹大便,可以讓病人正常的生活。
編輯/殷鑫
#結直腸癌##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