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人,有胃病的人特別多,不是有句話叫“十人九胃病”嗎,正說明,胃病人群的廣泛性。
根據久病成醫的原則,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胃病也分為很多種,今天我們就從中醫的角度來談一談胃病怎麼分型,在中醫看來,胃病有寒症也有熱證,那麼胃陰虛。胃陽虛、胃氣虛如何區分和辨別呢?
胃陰虛必見熱象,胃陽虛必見寒象,胃氣虛則表現為整個消化系統功能減退,沒有明顯的寒熱症狀。
那怎麼辨別胃陰虛有熱還是胃有實熱呢?不都是津液少嗎?不都是會有熱證嗎?
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判斷:
1、是否有食慾,狀態是否虛弱
胃陰虛,一方面是指胃氣裡涼潤抑制的物質少了,產生了虛熱;另一方面也代表著胃中津液的減少。此時人會表現出想喝水,但沒有食慾,或者想吃可是沒吃兩口就飽了。整個人的狀態是比較虛弱的。胃實熱,是指胃中有多餘的熱,邪熱。邪熱會消耗我們的胃津,因此也會口渴,而且想喝冷飲,但食慾多半較好。也有些人表現為似飢非飢,似餓非餓,胃部有不好表述的難受。另外胃有實熱的人通常都比較壯實,說話聲音大、脾氣暴,少見虛弱型。
2、舌苔和口氣
胃陰虛的舌苔為無苔或剝落苔,口臭可能有,但問題不嚴重。
胃有實熱的舌苔則多為黃幹厚,口氣熱臭。
我們先大致總結一下:胃氣下降對食物的排送總共有四個階段:
一、是接受食物;
二、是推送到小腸;
三、是推送到大腸;
四、是排便。
胃氣不降,上焦之氣無下降的通路,就會引起心、肺、膽等各臟腑的一系列問題。胃氣中含有胃陰和胃陽兩種物質,陰陽若是不平衡,會引起很多胃部不適症狀。胃陰虛和胃有實熱表現的都是熱象,但是有區別,不能等同,用藥思路也迥異。
那下面接著介紹一下胃的另一個生理特性一一喜潤惡燥。
胃有喜潤惡燥的特性,正好和脾喜燥惡溼的特性相反。胃喜歡涼潤,怕燥熱;脾喜歡燥,怕溼。胃的這個潤主要體現在胃津上,也就是說胃部的津液一定要充足。只有胃津充足了,胃的受納、腐熟和通降下行的功能才能正常。
胃津屬於胃陰,當胃津不足時,就會出現納呆食少、飢不欲食、口燥咽乾、大便乾結等症。
這裡要專門講一下胃陰虛和胃陽虛都不能好好吃飯的區別:
胃陰虛為飢不欲食,胃陽虛為食慾不振。前者的感覺是餓,但是吃不下。很多孩子在高燒後都會出現這種情況,那是因為高燒灼燒耗損了津液,這是胃津虧虛的結果。後者的感覺是壓根兒就不餓,不想吃。
中醫裡有“胃為五臟之本”的說法,說明胃對人體的重要性。別說吃食物,就連中醫用藥,也需時刻注意保護胃氣,所以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護我們的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