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有云“上醫治未病之病”,即於病情發作之前預防,治未病之病,事先能剷除病因。
當代名醫陸廣莘先生雲“上醫治未病之病,謂之養生”。用今天的觀點來看,“上醫”屬於養生學或預防醫學。
隨著可穿戴裝置、物聯網裝置的快速普及,以及AI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資訊在源源不斷資料化、視覺化。
今年,疫情的突然而至讓人們思考如何預警公共衛生事件,如何開展耐藥性研究,進行個性化診療。而ALPHAFOLD的橫空出世讓人們看到了AI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進而發現疫苗和藥物的曙光。
在不平凡的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AI TIME希望連線AI研究者與醫務從業者,一起展望未來AI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展望未來的技術趨勢,共同探討一下問題:
AI能夠幫助發現或預警新的傳染病原,預測預測公共衛生事件?
AI與傳染病診療結合有哪些難點與挑戰?
AI能否輔助疫苗、抗生素研發?
AI能否提升診斷效率與準確率?
AI能否幫助預測細菌真菌的耐藥性?
AI對成病原因和成病風險預測有沒有價值?風險在哪裡?
AI使用人類遺傳資源與醫療資料有沒有倫理問題?
.......
時間:2020年12月30日 14:30-16:30
王輝,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檢驗學系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兼任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藥敏委員會折點工作組委員、中國醫促會臨床微生物與感染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分會常委兼臨床微生物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委員兼臨床微生物學組組長、北京市檢驗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等。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等課題30餘項,發表論文300餘篇。
唐傑,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系副主任,智源研究院學術副院長,IEEE fellow。國內人工智慧領域的著名專家,研究方向為資料探勘、社交網路和知識圖譜。發表論文200餘篇,引用10000餘次(個人h-指數59)。主持研發了研究者社會網路挖掘系統AMiner,吸引了220個國家/地區1000多萬獨立IP訪問。曾擔任國際期刊ACM TKDD的執行主編和國際會議CIKM’16、WSDM’15的PC Chair、KDD’18大會副主席。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KDD傑出貢獻獎。
趙鋼,西北大學醫學院院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神經感染性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智慧醫療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卒中學會移動醫療分會主任委員、《Neuroimmunology & Neuroinflammation》主編、《中華神經科雜誌》副總編輯、《中風與神經疾病雜誌》副主編。
葉凱,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自動化學院教授,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健康與生物資訊專委會副主任,曾任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和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基因組研究所任助理教授。本科和碩士分別畢業於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藥學院,博士畢業於荷蘭萊頓大學;博士後階段在歐洲生物資訊學研究所(European Bioinformatics Institute)實現生物資訊學研究物件從蛋白質序列到基因組的轉變。其後,分別在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和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基因組研究所任助理教授,開發了以Pindel、MSIsensor為代表的系列基因組變異檢測方法,受邀參加千人基因組、腫瘤基因組路線圖計劃等多項國際基因組專案。2016年初,葉凱教授全職回國,在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自動化學院組建資訊學與生命科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團隊,繼續深入研究結構變異,特別是複雜型別結構變異的檢測、表徵和功能。
何芸 AI TIME 負責人
夏涵 予果生物科技創始人
主辦單位:AI TIME、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
承辦單位:智譜·AI、予果生物科技
想獲得精美禮品的小夥伴們,請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