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說起艾葉,人人都知道,人人都在用,有泡腳的,有艾灸的,有艾燻的,有熬著喝的,等等,各有各的用法,艾葉來源豐富,生於溝壑、田間、地邊,其生命力極強,其根系發達,蔓延到哪裡,就出在哪裡,如果你不管理它,它能在一年之內,蔓延到整個地塊,給農作物的生長帶來極度的傷害。但是,正是它的走串能力,被應用在艾灸方面,是其有通經絡的功效。下面咱們就來說說:

一、採摘:一般農曆五月初五前後割取地上部分,陰乾,取葉備用,也可全草備用。

艾葉

二、藥性: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

功效:艾葉具有苦燥辛散,能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溼、止冷痛,為婦科要藥。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胎動不安,心腹冷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洩瀉久痢,帶下,溼疹,疥癬,癰腫,痔瘡等。艾葉炒炭止血,可用於治虛寒性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妊娠胎漏等。本品搗絨,製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煎湯外洗可治溼瘡疥癬,祛溼止癢。

三、特點:艾葉內服:芳香溫散,可升可降,通經絡。

艾灸:可以調節陰陽,調和氣血,溫通經絡,扶正祛邪。

四、用法與用量:艾葉炒用,把艾葉放鍋裡,小火炒微黃,可增加艾葉的芳香走串能力,提高藥效;炒炭用,把艾葉放鍋裡,中火炒至黑色,可止血;把艾葉搗爛,搓揉,成絨狀,再製成條狀,就是艾條,製成小錐形,就是艾柱,備用。用量(略)。

比如:灸肚臍、關元、氣海等穴位,可以補元陽,治療腎陽不足引起的四肢不溫,宮寒不孕、小腹冷痛、痛經、月經不調等;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冷痛、胃腸功能紊亂,腸滑下痢等,尤其是灸足三里還可以延年益壽。灸阿是穴,配合區域性穴位,可以祛風散寒,祛溼止痛,治療風溼、類風溼等。

艾灸

艾葉熬湯外用,可以治療溼瘡疥癬,祛溼止癢,用於溼疹,疥癬,痔瘡等。

以前農村人,家家都在五月初五,採摘大量的艾蒿,回家後把它擰成長辮子陰乾備用。每到七八月,蚊子橫行時,晚上點燃艾條,燻房間,既可以驅蚊,還可以防病驅邪。

內服更是治療很多疾病。

六、用藥禁忌:由於艾葉是溫性的,因此對於實證、熱證、陰虛血熱者禁用。艾灸也禁用。任何藥品都不能超出它的治療範圍而胡亂應用,必須緊扣功能主治。熱性病用熱藥,這是用藥禁忌,這會加重病情,甚至產生難以預估的後果。

11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糖尿病30年,85歲仍健在!老人5個做法,醫生說糖友都該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