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結核二科 聶理會

北京胸科醫院結核二科主任醫師,從事結核病臨床及科研工作23年,主要從事結核病及呼吸系統常見病的鑑別診斷和結核病臨床診治工作,尤其是耐藥結核病的治療。任中國防癆協會結核病臨床專業分會委員,中國防癆協會中西醫結合專業分會常務委員。

每個生命都是向好的,每個人都渴望被愛,都希望被尊重。人性本善,只要能被看見、感受到愛和尊重,都能被激發出美好的一面。

這一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多了一些規則和限制,人們都或多或少地有些焦躁,尤其是在醫院這樣人員比較密集的場所。

從最初的間隔床位、隔離病房到入院患者完成新冠篩查,這層層把關,對患者而言,是保障也是障礙。平時看病也需要排隊等候,但疫情防控狀態下可能要等待更長的時間。

與此同時,醫院也會對入院的患者嚴加管理。不能隨意下樓,不可以外出,減少家人陪護,不可以探視,不可以叫外賣,這諸多管控措施雖是為了保證患者安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自由,不由得讓患者們覺得無聊、煩躁。甚至有個別患者表示,住院就像是關監獄。可是,如果患者自由了,我們的病房就不安全了。

因為病房改造,床位數減少,床位也變得更加緊張。2020年11月初的一個週五,我們組收了一個女患者——小楊(化名),29歲。

入院當日,患者對床位就不太滿意,拒絕接受醫生給她安排的床位,堅決要求睡樓道。我們是絕不可能讓患者住樓道的,但這位患者像孩子一樣任性,後來勉強給她安排了一個寬敞點房間的加床位置,本來規整的房間就變得不那麼寬敞了。

週一我上班的時候,同組大夫和我說了這個情況。週二,這間病房另一患者出院,新收了一個患者——小文(化名)。小楊找到我,要求住小文目前所在的2床,但小文已經入住了。沒想到小楊患者一直惦記2床的位置,我們如果早知道,可能就在小文入住前滿足她了。

我告訴小楊,考慮到她的位置是加床,不太方便,第二天另一房間有人出院,幫她調到另一3人間。“你這個是加床位置,護士幫你搬走行李,加床會撤掉。”

小楊不同意,說:“我就要睡2床,我都等了幾天了。”

我說:“考慮到你總住在加床位置心裡不痛快,新給你找的房間很好,3人間,而且都有分割槽掛簾。”但小楊還是不同意,沒談妥,我讓她先回房間。

下午要給小楊處理胸腔引流管的時候,考慮到她一直有情緒,操作中,我便跟她聊天,她依然情緒急躁,還說:“我就是這麼固執。”還是沒能談妥,我就暫停了床位的話題,先放放。

在消毒、處理引流管的過程中,我把手搭在她的肩上,兩人聊起了天。

“你這麼年輕,孩子不大吧,幾歲了?”“2歲了。”

“老公在家看孩子嗎?”“老公也住院了。”

“你老公怎麼住院了?”“腦梗了。”

“這麼年輕就腦梗了,病情嚴重不?”“都是因為我生病他著急才腦梗的,現在一側身體沒有力氣。”

“這可真讓人著急,你父母能幫忙吧?”“都已經去世了。”

“父母都不在,你也太不容易了,沒有爸爸媽媽支援,老公這麼年輕就腦梗,那孩子誰幫你看呢?”“鄰居。”

“孩子這麼小,哪離得開媽媽呀。如果孩子老哭怎麼辦?鄰居也不能總幫你看孩子呀。”“是,所以,我也著急。”

“真沒想到,你一個人面對這些,太不容易了。”

“爸爸媽媽何時沒的?”“我生下來沒多久,就車禍去世了。”

“你跟誰生活長大的?”“奶奶。”

……

溝通完,我更加理解這位患者,她的經歷讓人心疼,非常替那些成長中沒有爸爸媽媽陪伴的的孩子難過。

醫生:“如果早知道你這麼難,你有各種情緒我都能理解,就是跟我打一架,我都不會怪你的。爭取儘快讓你出院,早點回家看孩子。老公的事,請個護工吧,度過這段時間,以後慢慢來。”

她說:“醫生,我就是想睡到2床,那兒空氣好一些。”

我表示理解,接著又問:“那明天床位還換到3人間嗎?”

“不換了,再換地方我怕睡不著。”

“好的,你可以再考慮下,如果你不想搬,也可以。小文已經住進來安頓好了,再讓她跟你換,不太合適,如果她願意去3人間,就給你調床位。”

拔掉胸腔引流管,同組的大夫走了,蓋好敷料。我給她壓著傷口,也想再陪她一會兒。

我說:“你真是太艱難了,家裡這麼多著急的事,換了誰都會煩躁。”她情緒慢慢平靜。

我告訴她,你們還年輕,這些困難都會很快過去。目前的確很艱難,還好你的病情基本上不傳染,回家還可以看孩子。這樣明確地告訴她,她就會早一點安心。

“也祝願你老公能早日完全恢復。”

患者身體放鬆,看起來平靜、踏實。我幫她把傷口敷料粘好膠布後,她站了起來。我作出了擁抱的動作,她沒有拒絕,趴在我的肩膀上,哭了起來。

我抱著她,輕拍著她的肩膀和後背,任由她哭。我跟她說,一切都會好的。我自己也流淚了,悄悄地擦乾眼淚。作為一名大夫,我不想讓患者知道我也那麼容易哭。

後來,小文表示願意去那個3人房間,小楊終於住到了她一直想去的2床。有時看著她開窗對著視窗,我想她覺得外面的空氣會更好一些。

後來,小楊出院後又來醫院複查,我還為她指導複查程式,和她交代注意事項和下一次的複查時間。

這就是我們和患者小楊的故事,患者從一開始像一隻豎起刺的刺蝟,隨時做出戰鬥的姿態,到後來的平靜柔軟,前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這是治療過程中醫生和患者相互傾聽、交流中的理解帶來的,這讓患者覺得被看見、被感受到。

心理學有一句話:看見就是愛,傾聽就是療愈。患者在和醫生的交流中感覺到被理解,被關心,被重視,感覺到自己的艱難醫生能看見,感覺到醫生不是敵人,不是說教者。她可以放下心來,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就卸下了盔甲,收回了戰鬥的姿態。

患者是一個完整的、全面的人,在就醫的時候,她不僅僅是來看病,她展示的是自己在社會關係、家庭關係裡艱難並頑強支撐的年輕媽媽的身份。而對疾病的恐慌、來自經濟的壓力、家庭和社會支援系統的缺乏,讓她隨時崩潰。一點點小事的都可能成為最後一根稻草。

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這樣說: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作為一門科學是有限的,所有的人都會面對疾病、死亡,總有醫學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是人文關懷可以彌補醫學的遺憾。

敘事醫學倡導傾聽患者的故事,建立友好、信任的關係是醫療的前提。如果沒有信任,在現代這樣快節奏、幾乎人人焦躁的狀態下,可能會有很多潛在的風險和危機,用心對待患者是醫生的使命,也是醫生愉快工作的基石。

所有的生命都有潛在的美好的能量,希望每個人都能被愛點燃起生活的熱情和力量!

醫學人文點評

床位爭執引發的患者性格不合常理的固執看上去幾乎是每天都會遇見的事情,作者深層次的剖析了事情背後的原因,巧妙地瞭解到了患者倔強背後的故事——證實了表現為“倔強、固執、無理”個體內心無比“脆弱”的心理問題。

理解並非放縱,醫療資源的有限性如何更好地去解決,並能做出適時地引導和勸慰,必要的背景資訊的採集在恰當解決患者焦躁心理方面至關重要。本文作者題為“看見就是愛,傾聽就是療愈”一文,恰如其分的換位思考及必要時的肢體語言詮釋了醫療技術就是人文技術的深刻內涵。

點評人:米玉紅

北京安貞醫院EICU(呼吸組)主任

8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相識、相戀、相守,是我和結核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