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結核一科 黃麥玲

黃麥玲,北京胸科醫院結核一科副主任醫師,從事結核病診療工作10餘年,擅長結核病及相關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中國防癆協會臨床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分會循證醫學與流行病專業委員會秘書。近5年發表論文10餘篇,其中SCI論文5篇。參與國際多中心、國家及北京市科委及醫管局課題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2017年被評為北京胸科醫院優秀醫生,同年獲得2017年首度百佳青年醫生稱號。2018年入選“通州區高層次人才發展計劃”領軍人才,同年入選北京胸科院“容閎人才”計劃。2020年首屆全國結核病診療防治知識線上競賽一等獎。

說起結核病,大家可能不是很瞭解,結核病又叫“癆病”,是由結核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由於主要侵犯肺部,所以最常見的結核病是肺結核。

經常聽到有人問,現在還有人得結核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2019年我國新發結核病例83.3萬,也就是說在我國每分鐘就有1.6個人、每天就有將近2300人患結核病。肺結核是呼吸道傳播疾病,與結核病人面對面說話,就有可能被傳染。而我的工作,就是打敗結核菌,為結核病人解除病痛。

作為一名腫瘤專業的畢業生,我卻在抗擊結核的一線奮戰了10餘年。下面我就透過三個故事給大家講講我與結核醫生這個工作崗位“相識”“相戀”“相守”的經過。

2008年,我從白求恩醫科大學腫瘤學碩士畢業,來到北京胸科醫院,由於崗位需要,我被分到結核科。說實話,心有不甘是當時最強烈的感受。

我的第一個肺結核病人是個20歲大學生——小田(化名),1.75米的身高,體重卻只有80斤。骨瘦如柴,是典型的結核病體型。接診小田時,他總是低著頭,除了我詢問病情時偶爾回答我的問題,其餘時間基本不說話,也不配合治療。

原來,因為小田沉迷網路,父母經常責罵他,甚至不給他生活費。營養不良、休息不好,再加上長時間待在封閉的環境裡,他感染了肺結核。

慢慢地小田不再沉迷網路,在我的引導下,他能每晚9點關機休息,規律飲食。經過2個月的治療,小田的肺部病灶明顯好轉,他的臉上也出現了笑容。出院那天,內向靦腆的他給了我一個深深的擁抱。正是這出人意料的一抱,化解了我內心的不甘,讓我的內心和結核醫生這個崗位變得相識。

結核病不像腫瘤,它雖然危害人類健康,但是可以完全治癒。大多數病人經過我們的診治都會好轉、治癒,正是這種成就感讓我慢慢地戀上了結核醫生這個崗位。

然而一切也並不都那麼樂觀,接診病人多了,我發現結核病人心理壓力非常大,有時能大到讓病人抑鬱,甚至自殺。

記得有一個老年女性病人,她患有肺結核合併糖尿病,傳染性很強。被孩子送到醫院後,就抗拒一切治療,不吃不喝,一度出現了自殺的苗頭。

這對於我這個年輕醫生來說十分棘手,於是我一有空就找她談心,原來老伴去世後,她長期與兒子、兒媳、孫子一起生活,家人知道她得了肺結核,都躲著她,她自己也害怕傳染給家人,特別是孫子,所以想拒絕治療,結束生命。

知道病人這個心結,我反覆給她和她的家人講解結核病的知識,結核病是可防可治的,並且接受治療後傳染性很快消失,消除了家人的恐慌,病人的焦慮。最終,病人接受了治療,重新迴歸了家庭。

2014年,我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我不幸感染了肺結核。家人勸我離開結核科,朋友勸我重新擇業,看著我兩歲的兒子,哭著想讓我抱卻被奶奶緊緊地拉著。當時的我,真的猶豫了……結核醫生這條路,還要不要繼續走下去?

然而,當我想起我的那些病人,特別是那些經過我的診治重新迴歸家庭、迴歸工作、迴歸社會的病人,他們能再一次支撐起自己的家庭、擁有自己的事業和快樂人生,我深深體會到我工作的意義、人生的意義。

如果大家都當逃兵,誰來幫助這些急需診治的結核病人?如果沒有結核醫生,何談控制結核病。

最終,經過半年的治療,我的肺結核治癒了。這次患病非但沒有擊垮我,反而讓我更加堅定了當好一名結核醫生的信念。我要與它相守下去,它已經變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而我也願意用畢生的精力去努力奮鬥,為結核病人治癒疾病。

醫學人文點評

人生的旅程中,總是會經歷不同的風景,從醫的路上,也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或許迷茫,或許彷徨,或許因為某些“意外”措不及防,或許只有真正體會過,才能更感同身受。本文的作者是一名奮鬥在抗擊結核一線的臨床醫師,曾在工作後不幸感染肺結核,疾病非但沒有擊垮她,反而更加堅定了她從醫的信念。

這份特殊的體驗,醫患雙重的身份,使她能更深刻理解醫生的艱辛和病人的不易,醫患溝通中也能更好地運用“同理心”,深達病人及其家屬的內心,以溫暖的人文關懷,喚起他們積極的情感,消除隔閡,共同抵禦疾病。

傳染病專業的醫生,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和責任;傳染性疾病的病人,承受了更多的關注和排斥。醫學診療行為中,醫患雙方是平等和健康的,不僅是疾病本身的診治,也包含人文精神的體現。就像文中作者所說的,不能當逃兵,面對疾病,我們永遠都需要無所畏懼的勇氣和奮鬥到底的決心。有的人翻山渡海而來,把過去種種拋諸腦後,眼中只有前路。願你我都能心裡有期待,永遠有明天。

點評人:姜美娟

北京地壇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9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什麼時候進行白內障手術?人工晶體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