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科學的歷史猶如刻在石塊上的金字,只要我們輕輕掠去浮塵,你會發現它依舊熠熠生輝。古老的發明與創新,也許在現在看來稍顯落後甚至不值一提,但正因有這些奇妙的創新人類才能走入這個嶄新的世界。

人類的創新絕大多數和日常社會生活需求相契合,是提高工作效率,亦或是方便解決生活問題等等。醫學是人類社會一大重要的課題,醫學的發展速度更是與人類生死存亡息息相關。從最初的望聞問切,到簡單儀器的輔助,到如今各式先進醫療裝置的快速決斷,每一次的前進都是對前人技術的改革和提升,也使人類受益頗多。儀器裝置的發明是現代醫學開端的催化劑,而聽診器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它的故事。

聽診器的誕生

中醫有望聞問切,西醫也有四診,即視觸叩聽。其中聽診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聽診器。聽診的概念早在希波克拉底時代就已經形成,醫生可將耳朵直接貼近病人胸廓診察心肺聲音以此進行診斷。這個診斷方法也一直沿用到了19世紀初。

直到1816年的某天,名為雷內克的醫生接到了一位貴族小姐病人,由於稍顯肥胖的身材,用傳統的貼身聽診不易診斷,加上病人是年輕貴婦,這種方式很難被接受。經歷了這件事之後,雷內克醫生很是懊惱,一直思考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後來他突然腦海裡出現了那天在小路漫步偶然看到的場景。當時,兩個小孩蹲在一條長木樑的兩端遊戲,一個小孩敲這端的木樑,另外一側小孩則把耳朵貼緊木樑靜聽著。雷內克醫生思路頓開,馬上叫人找來了一張厚紙並將它捲成了圓錐筒,隨後在試驗中驚奇的發現,可以聽到病人胸部的聲音。

第一份聽診器設計圖

經過多次的試驗,在多種材質中,雷內克醫生最終透過改進製成了長約30釐米的中空直管,兩端各一個喇叭形的木質聽筒,這就是最初的簡易聽診器。

聽診器的發展

1840年,英國醫生卡門進行了改良設計,製成了單耳聽診器。由於可以聽到母體胎兒的聲音,後來演變成胎心聽診器。到了1937年,凱爾再次改良了卡門的聽診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增加了第二個可與身體接觸的聽筒,使得聽診聲音更加立體,被稱為複式聽診器。

隨後,新型聽診器不斷問世,像電子聽診器、拍攝聽診器、胎兒聽診器、多普勒聽診器等等,不但可以放大聲音效果,還有記錄聲音等功能。

數字聽診器

聽診器的原理

我們都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聲波的振動可以在不同介質間進行傳導。聽診器的結構通常是由診頭,導音管和耳掛組成。身體內器官的振動會帶動聽診器診頭的鋁膜振動,然後再透過空氣的振動傳導等將聲音傳達給聽診者。

聽診器的構造

由於聲波在不同材質中傳送時衰減程度不一樣,在重金屬中幾乎沒有衰減,所以高階的聽診器都是採用鈦等重金屬。人耳朵能感受的振動頻率為20-20KH,由於不同部位聲音具有不同的頻率,所以針對不同的要求,在心臟聽診時通常會使用膜式聽頭取高頻聲響,杯式聽頭則適合低頻聲響或雜音的聽取。

此外,診頭的接觸面積和形態設計也會影響聲音拾取效果。接觸面積越大,診頭更好地與身體結構貼合等都可以增強音效。

如今聽診器大家族已經得到很大的完善和發展,成為全球數百萬醫療專業人士每天使用和依賴的醫學裝置,為診斷帶來很大的便利。

16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被蟲咬面板奇癢難耐 服華藥一週止癢結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