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脾胃不調,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出來的症候也是不同的。我們今天要說的脾胃不調的症狀,在日常生活中可謂十分常見。脾主運化、升清,又主統血,喜燥而惡溼,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的病變主要表現在消化功能失常及水溼瀦留、脾不統血。因此,脾虛,是指脾功能虛弱而出現的一系列證候。

脾胃虛寒

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等,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脾胃虛寒也可由脾胃氣虛發展而來。《濟生方·脾胃虛寒論治》:“夫脾者,足太陰之經,位居中央,屬乎戊己土,主於中州,候身肌肉,與足陽明胃之經相為表裡。表裡溫和,水谷易於腐熟,運化精微,灌溉諸經。若飲食不節,或傷生冷,或思慮過度,沖和失布,因其虛實,由是寒熱見焉。方其虛也,虛則生寒,寒則四肢不舉,食慾不化,喜噫吞酸,或食即嘔吐,或卒食不下,腹痛腸鳴,時自溏洩,四肢沉重,舉多思慮,不欲聞人聲,夢見飲食不足,脈來沉細軟弱者,皆虛寒之候也。”總括以上諸因,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導致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形成脾胃虛寒證:一由脾胃氣虛發展而來;二因過食生冷,損傷脾陽、胃陽。

臨床表現:特點是上腹部隱痛,泛吐清水,喜食熱飲,喜按,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脈沉細。

調理方向:益氣溫中,健脾和胃。

可選:理中湯、黃芪建中湯、厚朴溫中湯等方加減。

肝胃不和

肝氣瘀滯,橫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胃脘、脅肋脹滿疼痛,噯氣、呃逆、吞酸,情緒抑鬱,不欲食,苔薄黃,脈弦等為常見症的證候。包括肝氣犯胃和肝胃鬱熱。

臨床表現:特點是上腹部脹痛,牽引脅肋,噯氣吐酸,情志抑鬱,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調理方向:疏肝理氣,調和肝脾。

可選:柴胡疏肝散加減。

脾胃溼熱

因飲食不調,膏粱厚味,釀成溼熱,內蘊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溼熱交阻於中焦而致病。

臨床表現:特點是上腹部灼痛痞悶,嘈雜泛酸,口苦口膩,噁心納呆,倦怠乏力,舌暗紅,苔黃膩,脈濡數。

調理方向:清熱化溼,健脾和胃。

可選:香連丸、平胃散等方加減。

胃陰不足

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後期陰液尚未恢復,或平時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而尋致胃陰耗傷。其主要臨床表現是:胃部隱痛,飢不欲食,口燥咽乾,大便乾結,或腹部不舒,或乾嘔呃逆,舌紅少津,脈細數等。

臨床表現:特點是上腹部疼痛,口燥咽乾,心中煩熱,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弦細。

調理方向:益氣健脾,養陰清胃。

可選:益胃湯、一貫煎等方加減。

血瘀氣滯

肝主疏洩而藏血,具有條達氣機,調節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肝脈則肝氣鬱滯,疏洩失職,故情緒抑鬱或急躁,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氣為血帥,肝鬱氣滯,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內停,故漸成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肝主藏血,為婦女經血之源,肝血瘀滯,瘀血停滯,積於血海,阻礙經血下行,經血不暢則致經閉、痛經。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均為瘀血內停之症。

臨床表現:特點是上腹部刺痛,食後痛劇,痛處拒按,有時吐血或黒便,舌紫暗有瘀點,脈細澀。

調理方向: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可選:膈下逐瘀東加減。

胃氣不和

多因胃陰不足、邪熱擾胃,或食滯胃脘,或肝氣橫逆犯胃,影響胃氣正常功能所致。

臨床表現:特點是上腹痞滿不適,乾嘔噯逆,食少倦怠,寒熱互結,升降失常,表裡不和,虛實夾雜,舌苔薄黃膩,脈弦滑或沉細數。

調理方向:和胃降逆,平調寒熱。

可選:半夏瀉心湯、黃連湯等方加減。

重要提示:

①文中未涉及到症狀的具體用藥,且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具體症狀還應辨證為主。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立冬要補冬,除了餃子,還有這些食物宜多吃,補充熱能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