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腹瀉是臨床常見症狀,腹瀉按病因分類,可分為感染性、非感染性、中毒性、藥物性等。若按病理生理機制可分為滲透性、分泌性、滲出性和動力性四大類,多數腹瀉並非由某種單一機制引起,而是在多種因素和機制共同作用下發生。腹瀉病因分類、病理生理機制分類同等重要,均能有效的指導中、西醫臨床診療。

動力性腹瀉系因腸道動力亢進,食物未能被充分的消化和吸收所導致的腹瀉,其特點為糞便性狀為水樣或稀爛,沒有粘液及膿血等滲出物,腹瀉大多伴有腹痛或腸鳴音亢進,排便後症狀緩解,常見於腸易激綜合徵、胃腸功能紊亂、甲亢、糖尿病、胃大部分切除術後等。

臨床上很常見的一類患者餐後即刻需要排大便,尤其早餐後,可伴有腹瀉,甚則腹痛,腹痛在排便後可緩解,此屬於“胃-結腸反射亢進”。這類患者胃—中樞—結腸反射是亢進的,食物進入胃腔後,資訊上傳中樞神經系統,再向下傳送至腸迷走反射,這一反射增強,就會導致進食後即排便情況。

中醫處理急慢性腹瀉經驗豐富,能有效治療的藥物、方劑很多。滲出性腹瀉多與感染有關,病毒性的感染中醫一般選用葛根湯、藿香正氣散等,“逆流挽舟”法常用,細菌性感染一般用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黃芩湯等,以清熱利溼為主。分泌性腹瀉,多用抑制腺體分泌的藥物,如干姜、附子、吳茱萸等,如附子理中丸。滲透性腹瀉,腸腔內大量液體瀦留,多用五苓散之類處方促進重吸收。必須再次強調,多數腹瀉並非由某種單一機制引起,而是在多種因素和機制共同作用下發生,中醫處方亦非如此簡單對應。

動力性腹瀉,由於腸道運動受到不良刺激而蠕動亢進,腸內水分、電解質與上皮細胞接觸的時間縮短,水分吸收減少。因此治療重在抑制胃腸運動亢進,還可以適當配伍部分健脾利溼藥物促進水、電解質吸收。

中藥能抑制胃腸運動藥物較多,如訶子能抑制胃排空,抑制小腸運動。酸性收斂,酸性藥物如石榴皮、烏梅、馬齒莧、五味子(尤其醋五味子),對空腸、迴腸運動均有明顯抑制作用。葛根、木香、藿香均能抑制胃腸運動,兒童腹瀉七味白朮散常用,七位白朮散的四君子能增強胃腸的功能,促進胃腸吸收。此外中藥附子、厚朴、黃連、薏苡仁、茯苓、麻黃、花椒均有一定抑制胃腸運動作用,也是中醫常用於治療腹瀉的藥物。

治療動力性腹瀉,我常用四神丸、七味白朮散加訶子、烏梅、石榴皮等治療,舌苔膩,可以配伍黃連、薏苡仁、厚朴清熱利溼,臨床上能收到較好效果。由於臨床上很多醫家對此病認識不足,套用常規藥物往往難以取效,很多慢性腹瀉患者病情未能得到控制,而換用此類方法後往往能收到立竿見影療效。曾在當地一家醫院看望住院親戚,隔壁床位大爺久患腹瀉2月餘,進食後即腹瀉,日排便十餘次,且大便失禁,舌苔白膩,脈細無力,曾在本地三甲中醫院住院多次治療仍無效,管床醫生遂邀我會診一試,我換用此法,重用訶子25g,三天後患者竟排便正常。大便失禁,有器質性、功能性、溢位性之分,功能性失禁臨床常見,多與肛門括約肌功能失調、直腸肌無力有關,西醫治療主張用阿片類藥物,阿片類藥物能抑制腸蠕動,增強肛門括約肌、直腸肌張力,中醫治療亦是如此,用補中益氣湯之類處方增強肌張力,再加用真人養髒湯之類抑制胃腸運動,往往能收到較好療效。

中醫運用收斂藥物治療腹瀉,要求“純虛無邪”,否則容易導致“閉門留寇”,告誡我們要排除感染性腹瀉後再使用此類方法。患者往往為慢性腹瀉,不見裡急後重,不見粘液便、膿血便,這是中、西均使用的排除感染性腹瀉的臨床判斷方法,西醫認為感染性腹瀉,要慎用止瀉藥物,盲目止瀉會加重毒素吸收,不利於病情控制。

13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一碗"神仙粥"補氣散寒,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