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近十年來,靶向藥逐漸異軍突起,發展壯大,迅速成為腫瘤治療界的“新寵”,大有取代放化療手段的趨勢。尤其是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已經提高了四五倍!據無癌家園的專家表示,相信在未來10年,我們能夠透過努力把轉移性肺癌當作一個慢性病來處理。

服用靶向藥存活7年時間,她與肺癌達成“和解”

安妮·瑪麗·塞拉託(Anne-Marie Cerato)是癌症專家分享的第一則病例,8年前,她注意到鎖骨到有一個奇怪的腫塊。經過一系列的檢測,塞拉託如遭雷擊般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得了肺癌。當時32歲的她一生中從未吸過一口煙,身體健康,沒有任何疾病症狀。

就在她接受一系列治療的2年後,得到了更加毀滅性的訊息:癌症已經擴散到她的另外一個肺部,無法進行手術治療,她的病情也好似畫上了休止符。

心灰意冷的她覺得命不久矣,辭去了教師的職務,開始環遊世界。

她說道:“當時我覺得自己已經活了2年,也算是幸運的,這也許就是我的生活方式。我會盡最大的努力,當最後面臨死亡的時候,會以朋友的身份向它打招呼。”

就在7年前,塞拉托克服重重困難,採用了靶向治療的新型療法。這種療法是癌症醫學的一種新趨勢,超級倖存者的壽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長。

在英國,像麥克米倫癌症支援組織這樣的機構已經開始追蹤這些“超級倖存者”,目前估計有17000人已經終生診斷多年,最重要的是,其中很多人都是健康的!

由於使用實驗性藥物來幫助控制癌症,許多癌症患者才得以倖存。雖然服用這些抗癌新藥的患者沒有被治癒,但是他們的癌症診斷從確定的死刑轉變為可控制的慢性病,也算是極大的進步!

以塞拉託為例,她每天只服用兩片勞拉替尼的靶向藥進行治療。之所以能夠服用這種抗癌新藥,全都源於她的腫瘤發生了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突變,這種突變會發生在3%~5%的肺癌病例中。

英國麥克米倫癌症支援組織表示,隨著“終末”診斷後出現的新生存趨勢,需要定期掃描身體狀況。

雖然生活方式很奇怪,需要每三週進行一次體檢,甚至每隔一週掃描一次,但是7年後,她的生活狀態很好,達到了與肺癌共存!她正在考慮重返工作崗位。她與其他被診斷出患有肺癌的患者交談,並結識了她的伴侶帕特里克並與之結婚。

塞拉託說,由於身體健康,她一直很清楚自己有多幸運,並且在許多方面都爭當先鋒!

“我就像得到了一張彩票,使我獲得了更多的時間。實際上,我並不在乎有多少時間,只要我能使現在的時間有意義即可。”

肺癌晚期,全身多處轉移,帶瘤生存16年

說到中國的靶向藥治療成功病例,有一位國寶級抗癌明星不得不提王瑛。

這是一位肺癌晚期廣泛轉移患者,2003年就被判“死刑”,但靠著正規治療,尤其是靶向藥物幫助下,存活了15年,而且越來越健康!相信科學,積極心態,再加上運氣,她打破了傳統結論,成了給無數人帶來正能量的奇蹟。

據無癌家園的專家介紹道:根據患者的基因突變,醫生決定用特定藥物的靶向治療在肺癌中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有陽性意義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已經達到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總數的70%,這意味著將有7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找到對應的靶向藥物,從而延長生存週期,提高生存質量。

肺癌精準治療,基因檢測先行

小編給大家介紹完上述兩位採用靶向藥成功與肺癌共存的患者故事後,大家不禁會想,靶向藥既然這麼好,那是否能夠人人都適用呢?其實並非如此!這是因為不同患者攜帶的突變基因存在差異,因此用藥前應該透過基因檢測。基因檢測能夠幫助腫瘤醫生針對不同分子變異型別的患者,選擇適合他們的治療方案,從而實行靶向藥物治療。

肺癌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癌又分為腺癌、鱗癌、腺鱗癌和大細胞癌,其中腺癌占主導地位,其次是鱗癌,而小細胞癌不到15%。

臨床對於肺腺癌研究的比較多,發病機制研究比較清楚,導致肺腺癌突變的驅動基因突變70%~80%已被發現。在亞洲人群裡面,最常見的是EGRF突變,其次是ALK、ROS1、KRAS等。肺腺癌的國內外治療指南里面都強調了要做基因檢測。此外,“無檢測,不治療”已經成為肺癌專科醫師“必需”的診療行為,這無疑更強調了做基因檢測的重要性!

對肺鱗癌來說,如果是活檢小標本,不吸菸女性的肺鱗癌主張做基因檢測,如果是吸菸的男性鱗癌,則指南不推薦做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對免疫治療也有一定價值。除了做PD-L1檢測,還可以做基因檢測來判斷“腫瘤突變負荷(TMB)”。雖然現在還沒有很強的證據,但對多線治療(比如靶向治療或者化療)失敗以後,考慮免疫治療時可以檢測。這時基因檢測的目的不是為了找一個特定的靶點指導靶向治療,而是去計算腫瘤的突變負荷。突變負荷高的患者可以推薦做免疫治療。

目前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招募資訊彙總

以下是目前無癌家園整理的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招募資訊彙總,癌友們可以先收藏,或諮詢無癌家園醫學部酌情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方案。

5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全院首例,全皮下植入除顫器帶給患者高效、微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