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質生活不斷提高,大腸癌目前是我們國家發病率增速最快的惡性腫瘤,手術是治療它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也是有望治癒它的方法。然而,一些病人術後出現復發轉移,復發時間長短也可能不一樣!
那麼,哪些因素與大腸癌術後復發、轉移有關?哪些因素我們或許可以避免呢?
總體而言,直腸癌術後復發的風險較結腸癌要高一些。復發形式分為區域性復發和遠處轉移,腹膜轉移可歸為遠處轉移。
直腸癌區域性復發灶在吻合口、系膜、直腸旁組織、或會陰部為中心型復發,病灶向前可能累及泌尿生殖系統,病灶向後可能累及骶骨、或骶前筋膜,直腸兩側有盆腔軟組織、輸尿管等。
結腸癌區域性復發多在吻合口、系膜、腹壁等部位。
肝臟、肺臟、腹膜是大腸癌最容易遠處轉移的三大部位,比如腸癌肝轉移率大概有50%左右,肺轉移率有20%—30%,往往與肝轉移伴隨,還有10%—15%的病人可能發生腹膜轉移。
直腸癌手術操作空間有限,因此術後區域性復發的情況明顯高於結腸癌。術後肝、腹膜轉移的情況結腸癌要多一些,而直腸癌肺轉移要高於結腸癌2倍。
大腸癌術後復發、轉移相關因素大概有四方面。
一、腫瘤本身特徵
腫瘤浸潤腸管的深度、淋巴結轉移多少決定分期,是影響術後復發轉移最主要的因素。病理型別、分化高低、脈管浸潤也是腫瘤影響復發的本身特徵。
基因突變、免疫特性對腸癌預後的影響也非常大。比如RAS、BRAF基因突變者易復發,但不推薦常規檢測,晚期、或復發考慮檢測。微衛星不穩定性/錯配修復基因推薦術後常規檢測,不穩定性高表達術後復發的風險要低一些。
二、術前治療不足
術前治療不足常常發生於區域性進展期直腸癌,TNM分期為Ⅱ、Ⅲ期的情況。直腸癌手術能切除的範圍多要小一些,所以推薦區域性進展期直腸癌術前放化療,以提高術後治癒率,減少復發。
術前放化療有利於腫瘤縮小,降低手術難度,提高R0(顯微鏡下沒有殘餘癌細胞)切除率。
三、手術操作影響
手術的因素也很關鍵,腫瘤切除的範圍夠不夠?切緣的距離,系膜切除的程度,術中無瘤觀念等。比如結腸癌術中有沒有封閉腫瘤兩端腸管?術後病檢淋巴結少於12枚,一些大的醫學中心術後淋巴結檢出20、30枚都有,更準確的分期,對治療的意義更大。
四、術後治療不夠
大腸癌術後輔助治療以化療為主,目前不推薦靶向、免疫治療、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等。Ⅱ期直腸癌、Ⅲ期結直腸癌術後均要考慮輔助化療,Ⅱ期結腸癌分復發高危、中危、低危而選擇輔助化療。
術後化療適應症明確時,化療可降低復發風險,提高生存率。
腫瘤術後復發轉移初始往往也沒有明顯症狀,定時複查或是早發現重要手段。腫瘤標誌物對疾病發展有一定的提示意義,比如CEA、CA199、CA125等,迴圈腫瘤細胞、DNA檢測高大上,貴,還沒有普及。
復發確診的金標準還是病理學檢查,但現實當中常常以臨床診斷,除了腫瘤標誌物外,還需要CT、超聲、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發現新生物的證據。
腫瘤的特徵我們沒法改變,但術前、術後治療的選擇或可以改變,規範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