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頸椎病不會治?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有良方

小師妹 華醫世界

圖|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

由於最近私塾班報名異常火爆,導致我的夥伴麗麗同學每天加班到凌晨,最終昨天頸椎出現了問題,仰頭疼痛不利,命我今天出一篇頸椎病相關文章,我只好來複命了。

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執簡馭繁,擬法:通補兼施,益腎蠲痺;平肝通絡,新痺治肝;虛損不營,平補陰血;頑痰深伏,峻藥導痰。在治療頸椎病上頗具實用,結合歷年驗證臨床,確有佳效。

小師妹今天整理了前兩個治法的重點內容,並附臨床醫案及驗方2則,供大家學習提高。

頸椎病,屬中醫學之痺證、痿證範疇,頸椎及其椎間盤退行性變所引起的頭頸、四肢、上胸背、內臟症候群,統稱為頸椎病,或稱頸椎綜合徵。

臨床所見頸椎病輕重懸殊,症狀複雜,今之傷科分型,大致有六:

1、頸型頸椎病:頸項部不舒服為主,但沒有上肢麻木感;2、神經根型:頸、肩、臂、手放射性疼痛。麻木及區域性肌肉痙攣、無力、萎縮等;3、脊髓型:下肢沉重、無力、腰痠、尿頻、排便無力、步態不穩、漸致下肢痿癱,甚者二便失控;4、椎動脈型:證見頭痛、眩暈、視力障礙、耳鳴耳聾、心悸不寐;5、混合型:上述幾型混合並見;6、其它型:如交感神經或食道受壓或刺激所致症型。

01、通補兼施治頸痺

有風、有溼、有寒、有熱、有挫閃、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明-王肯堂《證治準繩》朱師擬用“益腎壯督”治其本,“蠲痺通絡”治其標,乃意在改善區域性組織的血液迴圈,增加受累神經和退行骨質營養物質的供應,此即取效之理。“益腎蠲痺丸”是朱師70年代的研究成果,是以溫腎壯督、鑽透逐邪、散瘀滌痰(地黃、當歸、淫羊藿、肉蓯蓉、鹿銜草、老鸛草、尋骨風、徐長卿)和血肉有情之蟲類藥(全蠍、蜈蚣、蜂房、炙烏梢蛇、地鱉蟲、殭蠶)配伍而成。功能益腎壯督、蠲痺通絡、標本兼顧、攻補兼施。對上述的頸椎病屬神經根型,中醫辨證屬痺證型或混合型,配合湯劑,陽虛者配合“陽和湯加減,陰虛者配合六味地黃湯”加減療效卓著。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頸椎病的病損在於筋與骨。督脈循行脊背,貫頸項頭頂,乃奇經八脈之一。八脈隸於肝腎,八脈虛證,多由肝腎虧損所致。此病乃標實而本虛之證,久病必虛,久病入絡。肝腎不足是本虛,攣急痺痛,肝風絡瘀,頑痰深伏為標實。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平肝通絡,峻藥導痰,行氣血,祛風溼,熄肝風以緩其急,補肝腎,養陰血,填精髓以治其本。以補為主,以通為用,確是治療本病之關鍵。

02、平肝通絡治頸痺

頭目眩暈者。由風木旺.....而木復生火,風火皆陽,兩陽相搏,則為之旋轉。——《河間六書》肝陰虧損,頸部經絡失榮,虛不戀陽,肝風肝火上擾,故眩暈,頭痛腦脹;水火不能既濟,故失眠便秘;肝血虛不能上榮於腦,故頭部冷感;肝陰不足,津虧液少,筋脈失養則筋攣頸強,轉側不利。頸椎病證見肝陰不足致肝風上擾,而發於春令或惱怒之後,頸項脹痛,轉側不利,頭痛眩暈,或頭部冷感,嘔惡胸悶,心煩易怒,口苦咽乾,失眠便秘、舌紅苔黃、脈細數者,多屬新痺。朱師治療此證型,主平肝通絡之法。方擬“稀薟芍草湯”,藥用:稀薟草、赤白芍、制首烏、葛根、牛蒡子、鉤藤、刺蒺藜,殭蠶、甘草、蟬衣。頸椎病初發,當審風痰痰熱,滯於頸項之絡,項背為諸脈會通之處.乃是氣血痰瘀最易凝結之地,督脈起於長強,入腎過腰、脊、頸椎,止於齦交。督脈乃總督一身之陽,敷布太陽,通行少陰,統帥頸脊經脈之氣血,頸椎病必先出現腎督功能失常,使陽氣不利,經絡脈道氣血不暢,漸成瘀滯,又因腎氣虛乏,乃致太陽膀胱氣化不利,三焦代謝失常,溼痰留滯經脈,亦成痰結,故頸椎病推其因是肝腎陰血虧虛,督脈失養,導致頸椎骨關節(包括椎間盤)退變增生。因此,平肝通絡.補養肝血,標本兼顧,乃防微杜漸之治。

醫案舉隅2則

案1:肝腎不足、風寒痺阻

唐某,男,年屆50歲,訴:頸項強痛,右肩臂酸重、疼痛、麻木,伴頭暈,肢冷惡寒,失眠6年、血壓、血脂、心電圖、均屬正常,頸椎攝片報告生理曲度僵直,頸椎4~7後下緣骨質增生,頸5、6椎間隙狹窄,查右側頸部肌肉緊張,頸椎4~7椎體棘突偏右側壓痛明顯。審舌暗苔白膩,脈沉弱。中醫診斷:痺症(肝腎不足、風寒痺阻)治法:益腎壯督,蠲痺通絡。方用:陽和湯加減合益腎蠲痺丸藥用:

葛根、鹿角霜,熟地,當歸、生黃芪、威靈仙各30g,麻黃、桂枝、補骨脂、木瓜各12g,甘草6g。日1劑,水煎服。

另處益腎蠲痺丸(市售8g裝30包),每服8g,每日3次飯後服。服藥10劑,諸症明顯減輕,繼服30劑,諸症基本消失,頸項活動自如,囑守服益腎蠲痺丸3~6個月。配合每日服鹿角膠10g,追訪3年無復發。

案2:肝陰不足,肝風上擾

姚某,女,40歲。頸項脹痛1月。活動不利,起於情志不遂,經醫院x光攝片檢查,有輕度頸椎骨關節退變增生,血壓正常,經中西藥治療1月少效,初診自述,除頸項脹痛,轉側不利外,伴有頭部冷感,煩躁失眠,口乾苦,便秘等症,審舌紅,苔薄黃,脈細數。中醫診斷:痺症(肝陰不足,肝風上擾)治法:平肝通絡,新痺治肝方用:稀薟芍草湯加減用藥:

稀薟草、赤白芍、制首烏、葛根、牛蒡子、鉤藤、刺蒺藜各15g,殭蠶、甘草、蟬衣各6g、桑椹15g。

水煎服,日1劑,5劑後複診,諸症基本消失。再進5劑告愈,屬以六味地黃丸善後,2年後因他病來診謂無復發。

按語

方中稀薟草、赤芍平肝化痰,通其脈絡,清瀉肝火、導其溼熱。此症當屬新疾,不同久病,取“芍藥甘草湯”加味斂陰和陽,各極其妙。蓋陰將竭未竭,無事大滋,陽將亡未亡,無事大溫。大滋則逼其陽亡,大溫則促其陰竭。“芍藥甘草湯”乃傷寒誤治,救其陰虛,證非寒實熱實,亦非真正亡陽亡陰,用此方斡旋,恰如分際。朱師取此方加味,治新病頸痺,亦當輕重適應,方中伍以牛蒡子、殭蠶,意取牛蒡子、殭蠶二藥均化絡中之風痰,通十二經脈,牛蒡子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風痰,頸項痰核,味辛能散結,味苦能洩熱,且性冷滑,開上啟下;蟬衣質輕性浮,達表驅風,氣清涼散;又選鉤藤、刺蒺藜手足厥陰之藥,蓋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鉤藤、刺蒺藜通心包於肝木,蓋風靜火熄,則諸證自除,鉤藤不僅疏洩外風,亦能平熄內風。刺蒺藜鎮肝風,瀉肝火、益氣化痰、散溼破血。亦有涼血養血、善行善破,專入肺、肝,宣肺之滯,疏肝之瘀之說。首烏養肝血、補肝腎、和陰陽,意取標本同治。“首烏入通於肝,為陰中之陽藥,故專入肝經以為益血祛風之用,其兼補腎者,亦因補肝而兼及也。”

朱師不囿於頸椎病按頸椎骨關節(包括椎間盤)退變增生之說論治,亦不囿於單純的按肝腎不足論治。乃按虛、寒、溼、痰、瘀、熱之輕重緩急,因果,同異之理擬定治法、方、藥,此乃“園活宜從三思,執持須有定見”。

9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動不動就臉紅,一副中藥就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