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心悸是心臟常見病證,為臨床多見,除可由心本身的病變引起外,也可由它髒病變波及於心而致。

什麼是心悸?

中醫認為心悸由體虛久病,飲食勞倦,情志所傷,感受外邪,藥物中毒等原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以心的氣血陰陽不足,心神失養,或氣滯、痰濁、血瘀、水飲擾動心神而發病。病位在心,與脾、腎、肝、肺有關。可由心之本髒自病引起,也可是他髒病及於心而成。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於心神失養,心神動搖,悸動不安。但其發病與脾、腎、肺、肝四髒功能失調相關。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養則動悸。脾失健運,痰溼內生,擾動心神,心神不安而發病。腎陰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腎陽虧虛,心陽失於溫煦,均可發為心悸。肺氣虧虛,不能助心以主治節,心脈執行不暢則心悸不安。肝氣鬱滯,氣滯血瘀,或氣鬱化火,致使心脈不暢,心神受擾,都可引發心悸。

為什麼會心悸?

中醫認為有虛實兩種症狀,虛者為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而致。實者多由痰火擾心,水飲凌心及瘀血阻脈而引起。虛實之間可以相互夾雜或轉化。如實證日久,耗傷正氣,可分別兼見氣、血、陰、陽之虧損,而虛證也可因虛致實,而兼有實證表現,如臨床上陰虛生內熱者常兼火亢或夾痰熱,陽虛不能蒸騰水溼而易夾水飲、痰溼,氣血不足、氣血執行滯澀而易出現氣血瘀滯,瘀血與痰濁又常常互結為患。總之,本病為本虛標實證,其本為氣血不足,陰陽虧損,其標是氣滯、血瘀、痰濁、水飲,臨床表現多為虛實夾雜之證。

症狀分析及調理方向

心虛膽怯證: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少寐多夢而易驚醒,食少納呆,惡聞聲響,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

調理方向:養心安神

心血不足證: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少寐多夢,健忘,面色無華,神疲乏力,納呆食少,腹脹便溏,舌淡紅,脈細弱。

調理方向:補血養心,益氣安神。

陰虛火旺證: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乾,盜汗,思慮勞心則症狀加重,伴有耳鳴,腰痠,頭暈目眩,舌紅少津,苔薄黃或少苔,脈細數。

調理方向: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心陽不振證: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虛弱,或沉細無力。

調理方向: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水飲凌心證:心悸,胸悶痞滿,渴不欲飲,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有眩暈,噁心嘔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細而滑。

調理方向:振奮心陽,化氣利水。

瘀阻心脈證:心悸,胸悶不適,心痛時作,痛如針刺,脣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或代

調理方向: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痰火擾心證:—心悸時發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乾苦,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調理方向: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平時生活中如何預防心悸

多注意情志調暢,飲食有節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氣,增強體質等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積極治療胸痺心痛、痰飲、肺脹、喘證及痺病等,對預防和治療心悸發作具有重要意義。

心悸患者應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堅持治療,堅定信心。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鹽飲食,忌菸酒、濃茶。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症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重症心悸應臥床休息,還應及早發現變證、壞病先兆症狀,做好急救準備。

調理須知:

心悸虛證由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心神失養所致者,治當補益氣血,調理陰陽,以求氣血調暢,陰平陽祕,並配合應用養心安神之品,促進臟腑功能的恢復。心悸實證常因於痰飲、瘀血等所致,治當化痰、滌飲、活血化瘀,並配合應用重鎮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寧。臨床上心悸表現為虛實夾雜時,當根據虛實之多少,攻補兼施,或以攻邪為主,或以扶正為主。

重要提醒:

①文中未涉及到症狀的具體用藥,且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具體症狀還應辨證為主。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擔心副作用,拿了藥卻不敢吃?這些錯誤保健觀念,你犯了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