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飲食習慣,代代相傳,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和健康息息相關。哪些食物可以吃?用什麼辦法來吃?反映了祖先對自然的探索,也有很多講不清、道不明的習俗。不過,不爭的事實是,近些年,咱們的飲食習慣,越來越多地受到外來影響。比如,以前不喜歡吃魚的地區,也開始吃生魚片;從來不吃冷盤的地方,也流行起生吃蔬菜。那麼,食物到底是生吃更有營養,還是煮透吃更容易消化呢?

生食更健康,這個觀點的基礎是加熱會破壞蔬菜的營養。從蔬菜的營養成分看,這樣想,的確有些道理。比如蔬菜中的維生素,在加熱後,會被破壞。不過,經過烹飪,會有更合適的口感,讓人吃下更多蔬菜,因加熱丟失的某些成分的總量,是可以得到補充的。生鮮蔬菜,會因為某些品種的細胞壁較厚,攝入後,增加消化負擔,或者因為特殊成分,比如白蘿蔔中的硫化物氣味,讓人產生不適。

烹飪是不是破壞食物的成分,不能一概而論。比如番茄中的重要的防病物質是番茄紅素,是1種類胡蘿蔔素,有抗氧化作用。研究證實,番茄加熱到88攝氏度,持續30分鐘,順式番茄紅素的含量會增加35%。其中的原理是,加熱破壞植物細胞壁,加速了番茄紅素的溶出。因此,從這個原理出發,如果吃番茄焗飯,就要比吃白砂糖涼拌番茄,有更多的健康收益。

蔬菜加熱,損失的部分主要是維生素,而類胡蘿蔔素和阿魏酸等抗氧化物質,都會經水煮或隔水蒸等烹飪處理後,得到更多的儲存。蔬菜加熱的另1個好處是,可以降低農藥殘留。因此,咱們需要根據當下的生活現實來進行選擇,咱們的祖先吃的蔬菜,是沒有施化肥、打農藥的,那時候,藍天白雲空氣清新,河流也沒有重金屬汙染。現在呢?您懂的。

肉類食品是不是生吃更有益於健康呢?有人說,日本人長壽,是因為生魚片吃得多。但是,咱們要清醒,人家吃的是海水魚。總體來看,海水魚的寄生蟲,感染人的機率要比淡水魚低很多。但是,是否帶來感染,主要取決於中間宿主和最終宿主,與活魚存活的海水溫度和捕撈後的處理方法,有很大的關係。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典型是異尖線蟲病。相關的食品安全規定通常是,魚肉需要在零下35度冷凍15小時或零下20度冷凍7天后,才能食用,否則就會有傳染寄生蟲病的風險。

既然生吃有健康風險,那麼,肉類是不是煮得越透越好呢?非也。肉類食品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蛋白質加熱會變性,適當的熱處理,蛋白質結構發生伸展,氨基酸殘基暴露,有利於蛋白酶的催化水解,能夠促進消化吸收。但是,過度烹飪後,消化率就會變小。以牛肉為例,攝氏100度加熱5分鐘或攝氏270度加熱1分鐘,其消化率最高。如果是攝氏100度加熱超過15分鐘,氧化反應增加,消化率就變小了。所以,肉也不是煮得越爛,就更容易消化。

食物的品種太多,生吃還是煮透,需要從多種角度綜合考慮,有些食物在煮透後,部分營養成分會丟失,但是,也有一些食品,會在加熱後增加健康元素的含量。從健康的角度考慮,可以參照這樣一些原則。首先,是考慮食品的來源,如果不能杜絕寄生蟲以及化學物質的汙染,應該考慮放棄生吃的念頭;第2是了解食物成分,某些食品,不經過加工,會有較大風險,比如苦杏仁或木薯,生吃會導致急性中毒;很多豆類蔬菜,比如四季豆或豆角,含有植物凝集素,生吃會引起噁心、嘔吐。第3是適量,比如生吃海產品過多,會因為其中所含的維生素B1水解酶,而導致維生素B1缺乏,煮透後,水解酶被破壞,就沒有這個問題啦。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巨集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健康早班車# #清雲計劃#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蜂蜜造假變毒藥,選購蜂蜜產品,這5點要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