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髎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上腧穴,不僅能夠緩解治療面部腫痛、口眼歪斜、頰腫等作用,而且對緩解眼睛疲勞、黑眼圈有很好的效果。該穴位是臨床和保健的重要穴位,但因其位於面部,進行針刺,艾灸等操作時要嚴格把握其操作的量,以免造成不良事件。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

位於人體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穴位解剖

在顴骨下頜突的後下緣稍後,咬肌的起始部,顴肌中;有面橫動、靜分支;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

取穴方法

側坐位,在顴骨下緣平線與目外眥角垂線之交點處,約與迎香穴同高,按壓有明顯酸脹感即為顴髎穴

名稱釋義

“顴”,顴骨,指穴所在的部。“髎”,孔隙,小腸經氣血由本穴的地部空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所以故名“顴髎穴”。

功能主治

清熱消腫、祛風鎮痙

眼瞼(目閏)動、面部腫痛、口眼歪斜、頰腫、齒痛、三叉神經痛、鼻炎、眼睛疲勞、黑眼圈、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等

操作方法

推拿:大拇指按揉顴髎穴100~200次,每天堅持按揉,可以緩解治療面腫。

艾灸:艾條雀啄灸顴髎穴5~20分鐘,每天一次,可以改善面部痙攣。

刮痧:用角刮法刮拭顴髎穴,施以旋轉回環動作,每次3分鐘,每日一次,可以改善口歪。

針灸: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養生保健

長期按壓顴髎穴,可以改善黑眼圈。

7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50歲後不想高血壓找上門,預防高血壓,請記好3個動作3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