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闌尾
首先想到的就是闌尾炎
這個器官除了會隔三差五地發炎
好像也沒什麼用,畢竟手術切除了
我們也能正常生活
圖源網路
在很多小夥伴的認知裡,闌尾就是個沒有用還愛生病的器官,闌尾炎也是一個“小毛病”。
但即便在當前先進的醫療條件下,闌尾炎依然有1~5/1000的死亡率,闌尾切除手術仍有1/1000左右的死亡率。如果發生在某些特定人群中,死亡率將比普通闌尾炎增加10倍。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
為什麼發炎的總是闌尾?
哪些人要特別小心闌尾炎?
闌尾除了發炎還有什麼用?
闌尾炎
闌尾又稱蚓突,是細長彎曲的盲管,在腹部的右下方,位於盲腸與迴腸之間,它的根部連於盲腸的後內側壁,遠端遊離並閉鎖。
圖源網路
闌尾是一條又細又長的盲管。由於長,容易扭曲或被周圍的東西壓迫;由於細,管腔像羊腸小道般的狹窄,容易被腸道里的糞塊、異物、寄生蟲等阻塞,這些都可以造成闌尾腔的梗阻。
而且闌尾是條盲管,一旦梗塞就四面不通,而這時闌尾仍舊不斷地向閉合腔裡分泌粘液 ,使闌尾腔內壓力增高,阻礙闌尾壁上的血液供應,以致破壞了黏膜層,給細菌的侵入打開了門戶。
細菌一般透過腔內黏膜的破損處侵入闌尾壁,也可以透過血液迴圈感染,有些患者可能在患闌尾炎以前,有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細菌感染,因而細菌有機會侵入血液迴圈,構成血行感染。
導致闌尾炎的原因,一般有以下三類:
1、闌尾糞石嵌頓
闌尾有其特殊的結構,大部分人的闌尾就像筆直的竹竿,上端被闌尾動脈牽拉著,導致闌尾本身呈扭曲的狀態,所以進入闌尾腔的腸液、糞汁不容易排出,繼而形成糞石。
一旦闌尾管腔被堵塞,這裡的細菌就會大量繁殖,從而引發闌尾炎。闌尾糞石嵌頓,是年輕人患闌尾炎的常見原因。
圖源網路
2、壞疽性闌尾炎
闌尾由闌尾動脈作為單一血液供應,一旦發生閉塞,容易出現壞疽性闌尾炎,這種情況大多發生於老年人。
3、胃腸功能障礙
由於闌尾內黏膜下有大量淋巴濾泡,如果反覆出現腸道炎症,會引起淋巴濾泡過度增生,一樣會讓闌尾腔閉塞,導致闌尾炎發作。
這3類人得闌尾炎要特別小心
有一些特殊人群,闌尾一旦發炎,很難透過單純抗感染(抗生素)得到控制。
圖源網路
1、孕婦
孕婦因子宮增大,推擠大網膜等腹腔內臟,闌尾發炎後不太容易被侷限,炎症蔓延會比較快,出現腹膜炎,孕婦和胎兒都可能受到傷害。
因此懷孕期間一旦確診為妊娠期闌尾炎,應該立即就診。
2、老年人
老年人闌尾炎發展快,尤其是合併有動脈硬化、糖尿病的患者,特別容易發生闌尾壞死和穿孔,嚴重感染還會加重原有心、肝、腎等疾病,在感染嚴重之前,及時手術是最好的選擇。
圖源網路
3、兒童
幼兒發生闌尾炎比成年人更嚴重,病情發展快,病死率高。
這是因為幼兒的闌尾比較特殊,淋巴組織多而闌尾壁薄肌肉少,當發生闌尾炎後,比成年人腫脹更嚴重,容易破裂穿孔,年齡越小,穿孔率越高。
而且幼兒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健全,在出現炎症時易導致高熱抽搐,全身的中毒症狀也比較嚴重。
再加上幼兒闌尾炎症狀不典型,早期診斷比成年人困難,容易誤診漏診,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圖源網路
闌尾有啥用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胰外科主任醫師馬晉平教授介紹,闌尾屬於人體的淋巴器官,過去認為闌尾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留下的一段沒有生理作用的腸子,不過近年來,這種認知已經被逐漸打破。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普外科醫生劉金彪介紹,作為退化的器官,在人類的發育早期,闌尾作為一種淋巴器官,有助於B淋巴細胞的成熟。
B淋巴細胞是一種白細胞,大家十分熟悉的免疫球蛋白(抗體)就是由它產生的。可見,闌尾對人體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意義。
圖源網路
來自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表示,以前被認為沒有作用的闌尾實際上有用,因為在腸內環境不好的時候,體內好的腸菌正是躲藏在闌尾裡。
也就是說,闌尾其實是腸道共棲菌的避風港,而這些共棲菌能幫助人消化及抵禦致病細菌。
後來陸續的更多有力證據證實了這一點。澳大利亞墨爾本沃爾特伊莉莎醫學研究所和法國馬賽呂米尼免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闌尾還能增強人體抵抗力。
闌尾中的固有淋巴細胞能幫助闌尾儲備有益菌群,這對維持人體內菌落平衡至關重要。
圖源網路
當人體腸胃感染甚至食物中毒時,闌尾中的有益菌群不僅能夠幫助維持這種平衡,也能在腸胃免疫細胞不足時予以補充,對於病菌病毒能起到很好的抵禦作用。
當然,一旦需要切除闌尾不要有顧慮,若是錯過手術時機,反而對身體不利。
[1].https://mp.weixin.qq.com/s/Ike1twTKNNvJjr1YgSA2Qg
[2].https://mp.weixin.qq.com/s/UTwj9ORP_WqoNYzuBLc_sg
[3].http://www.jksb.com.cn/html/2016/newspaper_0617/101980.html
[4].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654070797551005696
| 稽核:科普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