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就是採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中醫學在總結勞動人民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中,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錘。不亦晚乎?”這種“未雨綢繆”防重於治的精神,頗具有現實意義。
治未病,大體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古人在重視內因的基礎上,首先認識到調養精神形體,是增強人體正氣,提高防病機能,減少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環節。《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又說:“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即指出,形體的調養,精神的調養,這對於增強人體的正氣,減少或防止疾病的發生,是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雲:“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此外,中醫學還強調鍛鍊身體,也是保護正氣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國古代著名醫家華佗根據“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創造了“五禽戲”的健身運動功法,透過運動可以促使血脈流通,關節流利,氣機調暢,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歷代醫家出此演變的“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 等各種健身方法,都屬於這一性質。
使用藥物預防疾病也是一項有力的措施,早在《內經》中就有使用“小金丹”預防疫病傳染的記載。再如,人痘接種預防天花;蒼朮、雄黃煙燻消毒;貫仲、板藍根、大青葉預防流感等,都是臨床上預防疾病的較好的方法。
總之,中醫學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的有關預防疾病的理論和方法,對於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為祖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既病防變既病防變,就是指疾病已經發生,則應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蔓延與傳變。這一點在祖國醫學中也屬於預防的範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即指出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及傳變途徑,儘快診治,才能防止疾病的傳變和加重。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雲:“見肝之病,知肝傳牌,當先實脾”,就是指出治肝病的同時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以既病防變。
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根據溫病傷陰的特點,主張在甘寒養胃的方藥中加入鹹寒滋腎之品,就是防止溫熱邪氣傷及胃陰後,進一步耗及腎陰,其目的也正是“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這些都是“既病防變”在臨床上的應用之例。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滬上名醫姜春華提出的治療溫病的“截斷療法”,可以說是“先安未受邪之地”之說的進一步完善。截斷療法,是指採取果斷措施和有特殊功效的方藥,直搗病巢,迅速祛除病原或攔截病邪深入,杜絕疾病的自然發展和遷延,扭轉病勢,使之向好的方向發展。例如,流行性出血熱容易出現氣營兩燔而很快陷入營血,導致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並出現休克昏迷,甚至衰竭死亡。如果此時僅僅見證施治,入營清營,入血涼血,那隻能是亦步亦趨的被動治療,不僅療效受到影響,而且不易控制病情的發展。像這類特殊病原所致的重症溫病,其病邪兇險,傳變甚速。當溫邪深入營血時,往往會導致血液迴圈和神經系統的損傷,不僅死亡率高,後遺症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