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感冒三針的由來

感冒三針在“八字治療法”中會被經常用到。在李柏松老師的書中也有記載,如圖 所示。

這三個穴位實際是就是最常見的“風府穴”(一個,在中間位置),“風池穴”(左右個一個)。

二、具體的操作方法

1)針刺法

2)按壓法

讀者可以自己或請家人用大拇指按壓這三個穴位。先用大拇指按壓中間的風府穴,一次3~5分鐘。然後用兩個大拇指分別按壓左右的風池穴,也是3~5分鐘。一日數次即可。

事實上,這三個穴位不僅僅對治療感冒有奇效,對相當一部分的頭部疾病也有很好的作用,故我們也稱這三穴位為“風腦三針”。

三、歷史的淵源

如果大家對《傷寒論》比較熟悉的話,則在與太陽病有關的篇章中,可找到類似的描述,這裡列出,供大家參考。

一)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用前第一方。(第二十四條)

二)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第八條)

三)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剌期門。(第一百零八條)

四)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剌期門。(第一百零九條)

五)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第一百四十二條)

六)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第一百四十三條)

七)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第一百七十一條)

注:取之宋本傷寒論全集

友情提示:本專欄文章為讀者的健康提供一種指導和幫助,如需治療,請找專業醫生。

11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百會穴的介紹(杜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