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具有以簡驅繁的特點,外感致病邪氣分為風寒暑溼燥火六類,統稱六淫。無論什麼細菌、真菌、病毒等感染致病皆屬於六淫致病範疇。中醫理論形成時期還未有顯微鏡發明應用,但無論感染什麼細菌、病毒,古代中醫使用中藥破壞它們生存環境、自然失去致病性,這即是中醫理論的博大精深之處。
下面重點講講溼氣。溼氣是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的重要條件。溼氣致病分為外溼與內溼。空氣中的水分含量我們叫溼度,當溼度超過身體適應能力我們叫溼邪之氣,俗稱溼氣。
外溼是從外部入侵致病。如長期居住江南溼度大的城市、或涉水淋雨。近年接診江浙滬地區的病人,望診發現那裡病人白膩苔或白滑苔比例極高。與江南卑溼地理環境不無關係。《史記》有“江南卑溼、丈夫早夭”的記載。時代發展科技醫學進步,除溼器、空調、藥膳合理應用,溼邪致病臨床致死率與西漢司馬遷寫《史記》時代截然不同。但江南多寒溼體質至今機率仍然很高,與非集中取暖、全年陰雨多、日照較少密切相關。
溼邪的特點:重濁、粘滯,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溼性趨下。致病易襲陰位。治療溼邪的方法有:芳香化溼、微汗排溼、淡滲利溼。
○ 芳香化溼:溫性的食物、藥物多具健脾助運,以化溼濁的功效。如辣椒、川椒、白芷、肉桂、蒼朮、草果仁、白豆蔻、姜、砂仁等。四川人能吃辣椒與地域環境有關,全年日照非常少、又是盆地不吃辛辣食物,很難祛除溼氣。
○ 微汗排溼:溼邪在表,微汗以發之。芳香辛溫之性的藥材多有發汗之效。如:荊芥、紫蘇、白芷、藿香等。
○ 淡滲利溼:淡味具有滲溼利水功效。如:薏米、冬瓜、赤小豆、車前子、葫蘆等。
溼邪致病多兼雜寒、熱。溼寒治以溫化、微汗;溼熱治以淡滲。近年媒體宣傳赤豆薏米湯祛溼,但不是所有證型的溼邪皆是赤豆薏米湯適應症。薏米、赤小豆皆是涼性的,陽虛溼盛體質禁用赤豆薏米湯。
甘味入脾。食物味過甘甜易礙脾運,故有甘能雍滿。中藥甘草、黃芪味道甘甜,胃脹滿病人處方時很少使用。甘甜之味礙脾,本是溼邪礙脾。飴糖即是食品也是藥品,味道清香、甘甜。飴糖是大米蒸熟加麥芽發酵而成,故大米含糖量在穀類食物裡是最高的。溼氣大的體質不建議以大米為主食。人類從農耕時代步入今天的工業時代,久坐工作族比例非常大、脾胃功能自然衰退,加上飲食過於甘甜、油膩,糖尿病發病率逐年上升是必然。小時候我在農村生活,那時主食以高粱米、玉米為主,很少聽說有得糖尿病的。
古代中醫智者總結一句話:“肥人多溼、瘦人多火。”此句出自何人無法考證。肥胖者體內溼氣很大,上火焦慮的人容易消瘦。某些女子減肥晚上不吃米飯為何有效?米飯含糖量高,糖是溼氣主要來源。控制糖即是控制溼氣,所以減肥會得效。脾胃不好病人,他們說大便稀溏、粘馬桶即是內生溼氣緣故。粘滯是溼邪的特點之一。糖、蜂蜜也是粘滯的。剛煮好的大米飯看著發粘,即是大米含糖量高的外在體現。
南方線米口感不好吃,是因為含糖量低。糖尿病人、肥胖者少吃線米無礙,東北大米含糖量高必須要嚴格控制。
祛溼在於健脾,脾得健運溼氣自化。健脾食物應以低糖小米、高粱米、山藥、芡實為首選。遼寧孕婦坐月子,小米粥、煮雞蛋是標配。小米色黃入脾土,煮飯、煮粥味甘而不粘膩,是健運脾土之上品。雞蛋益腎填精,充補先天腎氣,小米粥煮雞蛋脾腎雙補,故能流傳千年而不衰。
芡實是健脾益腎的中藥,剝開之前像雞頭,故在江南地區叫雞頭米。是江南水鄉特產食品,蘇州旅行時商場常能看見芡實糕。為何重點提芡實?中藥飲片皆是乾燥成品,煮藥加水時要考慮藥材本身吸水量。以前煮藥時我發現芡實這味藥它特別能吸水,若不超量加水極易煮幹。根據芡實吸水特性,更能佐證《本經》記載芡實“主溼痺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溼痺也叫著痺。《黃帝內經》痺論:“溼氣勝者為著痺。”《本草求真》對芡實功效的記載:“利脾溼、澀腎氣。”芡實祛溼氣好比增強土壤的吸水能力,脾五行主土,利脾溼即是利脾土。薏米祛溼氣是滲利小便、給予溼氣以出路。薏米性涼,寒溼體質不建議長久食用。
《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虛邪實是疾病形成的規律。扶正祛邪是中醫治病的綱領。祛溼氣也應遵循醫理,不能偏執。扶正即扶助脾氣,脾土健運,溼氣自化。祛溼除邪,有芳香化溼法、微汗排溼法、滲利水溼法。不同證型(型別)體質,應選擇適合的治法,不能拘泥一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