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12月17日,在進行術後換藥後,52歲的王女士體驗到了與往常不一樣的感覺。

手術之前的30多年,她的腿疼到連碰都不敢碰。而手術後的輕鬆,卻讓她覺得手術的傷口疼都是小兒科,“不在一個級別”。

在這背後,是一個特別曲折的就醫故事。就連王女士的丈夫侯先生都這樣說:“她是以前多少年疼怕了!”

被疼痛折磨30多年

發病前,王女士過得很幸福。可從30多年前發生了腿疼,漸漸成了夢魘。從最初的腿疼,到鼓起來幾個小包;從靠吃止疼片能抑制,到疼得越來越厲害,甚至疼得在地上打滾……

在先後到全國幾十家醫院尋求治療,大部分答案都是診斷不清楚,只有一家醫院診斷為“血管球瘤”。但這家醫院專家說,位置靠近深靜脈,千萬不能做手術,一動刀會失去這條腿。

就這樣,從10來年前,實在疼得無法忍受,她只得託人打了杜冷丁和嗎啡,非常難熬。

終於,他們聽說河南省人民醫院血管瘤科或許可以治這個病。

幾分鐘內就明確診斷

讓王女士驚詫的是,河南省人民醫院血管瘤科主任董長憲幾分鐘內就給出明確答覆:“血管球瘤,辦理住院吧,能手術。”

董長憲主任這樣給患者耐心解釋,一是結合患者既往超聲、磁共振報告來綜合判斷。二是從患者“觸控時躲避疼痛、區域性腫脹”等一系列反應來看,這是該病的典型症狀。這種病雖然罕見,但科室積累了豐富經驗,一定可以戰勝病魔。

然而,更讓他們想不到的還在後面。

80分鐘超聲檢查揪出“真相”

血管球瘤的位置、大小,直接關係到手術具體切口。超聲診斷,非常關鍵。

超聲科吳剛主任醫師為她做的超聲檢查,竟然進行了80分鐘。

而這樣的檢查,果然結果不一般——“居然有32個血管球瘤!吳剛醫生把每個血管球瘤的位置都在左腿上清晰標註序號,再按照序號寫檢查報告,整整寫了2頁紙!”

吳剛解釋說:“我從業20多年,看過的血管球瘤也有百十例了,大部分是長在指甲上單發的,這種多發的只見過幾次,但查出來32處的還是第一次!”

32處血管球瘤,有4處突出了面板表面,其餘28個均隱藏在肌肉深部,涉及到——皮下脂肪層、筋膜內、肌間隙、大隱靜脈旁、跟腱、多處骨質表面,必須詳細描述病變的大小、解剖部位、比鄰的血管神經等,才能為手術醫生提供精準定位。

裡面較大的有47×10×25毫米、38×14×23毫米,最小的直徑僅0.7毫米。

如果不是吳剛長達1個多小時耐心細緻地搜尋,手術醫生根本沒辦法將這些“罪魁禍首”一網打盡。

6個半小時手術解除痛苦

12月15日,精心準備後,王女士被送進了手術間。

6個半小時內,董長憲團隊實施定點挖掘、精準清除,成功手術。

術後,王女士立刻感到,那種不可抑制的疼痛沒有了,久違了的喜悅躍上心頭。

12月24日,王女士恢復情況良好,順利出院。她說,多年來只能踮著腳尖一點點挪動,現在終於有希望像正常人一樣行走了!

及時鑑別很重要

血管球瘤是一種良性腫瘤,目前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外傷可能為其誘因,區域性受到長期擠壓、摩擦、溫度變化等刺激也可能與其發生相關,多發性家族性血管球瘤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典型表現:疼,疼,還是疼

自發性間歇性疼痛、難以忍受的觸痛、疼痛的冷敏感性。

單發於指甲下的可見藍、紫紅色米粒狀斑點,異常敏感,稍有摩擦和壓迫就會產生劇烈疼痛,並會向整個肢體放射,持續10餘分鐘甚至數小時。

血管球瘤一般生長在神經末梢,由於神經末梢的神經傳導特別靈敏,即使很小的血管球瘤病變也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血管球瘤生長緩慢,體積微小,當患者感到肢體疼痛不適,即使去做了磁共振,也未必能發現病變。這時候就需要高水平的檢查,心細如髮的診斷,才能完全揪出“罪魁禍首”。如果32個血管球瘤當中較小的幾個沒被發現、術中未被切除,術後患者疼痛依然會存在。

(河南省人民醫院 / 尹沅沅)

8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一味土茯苓,能治4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