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瀉,亦稱"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則瀉出如水樣。古人以時作時止,來勢猶綬,稱"洩”;大便直下,如水傾注,叫"瀉”。二者雖有區分,但病情性質一致,故合稱洩瀉。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多見。洩瀉多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腸炎、腸易激綜合徵、過敏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各種感染性腹瀉及脂肪瀉等等。洩瀉病變髒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其致病原因,不外乎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所傷及臟腑虛弱等,其中脾虛、溼盛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1.感受外邪寒邪或暑熱之邪多與溼邪夾雜,而脾臟喜燥惡溼,溼邪最易引起洩瀉,故有"無溼不致瀉"之說,而寒邪或暑熱之邪除了侵襲肺衛皮毛,也可直接損傷脾胃而致瀉。
2.飲食所傷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飲酒無度,或飲食不潔,誤食生冷不潔之品,皆可損仿脾胃,影響腸腑分清濁、傳導化物之功能而發生洩瀉。
3.情志失調脾胃素虛之人,惱怒憂思,情志失調,鬱怒傷肝,憂思傷脾,肝
失疏洩,橫逆乘脾,脾胃受制而運化失
而成洩瀉
4.脾胃虛弱脾之運化,全賴陽氣充足。若素體陽虧,調攝失宜,勞倦內傷或久病纏綿等,均能導致脾陽不振,不能腐熟運化水谷,致水谷停滯,清濁不分,混雜而下,並走腸間,形成洩瀉。
5.腎陽虛衰久病之後,損傷腎陽,或脾瀉日久,損及腎陽。二者皆可致脾腎陽虛,脾失溫煦,運化失常,而致洩瀉。根據洩瀉病程的長短分為急性洩瀉和慢性洩瀉。
急性洩瀉發病急驟,病程短,以溼盛為主,伴有大便次數突然增多,糞質稀薄或呈水樣,小便減少。常兼見發熱頭痛,腹痛多屬寒證;若大便色黃褐而臭,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多屬熱證。
一般寒溼洩瀉、脾虛洩瀉及腎虛洩瀉用灸法較好。
(一)寒溼洩瀉
病人臨床可見大便清稀,甚如水樣,腹
脹痛,腸鳴,胸悶食少,尿少,肢體倦怠,或兼有惡寒發熱,頭痛,肢體痠痛等表證,舌苔白。治療以溫中散寒,化溼止瀉為主。施灸穴位
主穴:天樞、足三裡、陰陵泉配穴:大腸前、神厥、中脘。(施灸方法
1.溫和灸將艾條距面板2~3cm進行
燻烤,使面板產生較強的刺激感,每穴灸5分鐘,若面板產生小的水皰,任其自然吸收,刺激以能忍受為度。
2.隔姜灸用2~3mm厚的薑片,中穿
數孔,上置艾絨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壯,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3.艾炷無癜痕灸用大蒜汁敷施灸穴位,上置中等大小艾炷,當面板感覺灼痛時即更換新的艾炷,連灸3~5壯,以穴下面板充血紅暈為度。
(二)脾虛洩瀉
病人臨床可見大便時溏時水,遷延反覆,水谷不化,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兼有不思飲食,食後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等。治療應以健脾益氣止瀉為原則。
施灸穴位
主穴:關元前、天樞、中脘、足三裡配穴:脾俞、大腸前。施灸方法」
1.艾條灸點燃艾條後,懸於穴位之
上,艾火距離面板3cm進行燻烤。每穴灸
10~15分鐘,每日灸1~2次,5~7天為1個療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薑片,中穿
數孔,上置艾絨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壯,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為1個療程,每1療程間隔3天。
3.隔胡椒併灸取內建藥末的胡椒餅
約0.3cm厚,置於穴位上,每次選用2~4
穴,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壯,以覺溫熱舒適為度,5~7次為1個療程。(三)腎虛洩瀉
病人以老年人多見,臨床可見洩瀉便溏或有完谷不化,洩瀉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質淡苔白等。治療應以溫補脾腎,固澀止瀉為主。施灸穴位
主穴:天樞、命門、關元、百會配穴:中脘、足三裡施灸方法」
1.艾條灸點燃艾條後,懸於穴位之
上,艾火距離面板3cm進行燻烤。每穴灸
10~15分鐘,每日灸1~2次,5~7天為1個療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薑片,中穿
數孔,上置艾絨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壯,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為1個療程。
3.隔附子併灸每次選用2~4穴,附子餅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壯,隔日1次,以區域性紅暈為度,5~7次為1個療程。
4.火龍灸在腹部任脈循行線上行火龍灸。
注意事項
1.鍼灸治療急慢性洩瀉效果較好,但對嚴重失水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應採用綜合性治療。
2.行火龍灸時,一定需要心細,防止患者燙傷。小貼士
1.注意飲食衛生,不暴飲暴食,不吃腐敗變質食物,不喝生水等。
2.洩瀉病人飲食要清淡易消化,多喝水,不宜食用生冷、肥膩、刺激性的食物。急性期的患者可進食流質食物。
3.慢性洩瀉病人,應加強鍛鍊,以增
4.預防虛瀉常用溫和灸在中脘、天樞、氣海穴上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