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1、三(四)根湯(自擬方)

姜、蔥、香菜、(白菜)取根,各適量,煎水服用,也可加紅糖,夏季可加豆豉20g,冬季可加白蘿蔔。

治外感風寒,用之見汗即效,使用方便,隨手可取,連續飲用,越早越好;空調病亦效。本方對霧霾天上呼吸道疾病有預防作用。本方對兒童外感發熱初期,體溫高,手足逆冷者有奇效。

2、加味香薷飲(自擬方)

銀花15g、連翹15g、香薷6g、黃連3~6g、藿香10g、佩蘭10g、荷葉6g、苡仁10g、白豆蔻10g(新加味香薷飲:銀花、連翹、香薷、扁豆花、厚朴)

治療暑溼感冒。暑天外感合香蘇散效果更佳。

3、抗流感六藥(自擬方)

銀花藤20g、連翹20g、銀柴胡10g、青蒿10~20g、黃芩9g、桔梗6g、治療內有鬱熱的各種感冒發熱病的效方,合感冒群藥可用於預防流感。治療期間,停食肉蛋奶,療效更佳。本方為趙老治療外感經驗方,臨床已作為防治流感之協定方,重複有效,療效優於西藥。

臨床應用:

(1)咳嗽合止嗽四藥(桑葉、蘇葉、浙貝、前胡)。

(2)咽腫痛合白蛇合劑(白花蛇舌草、赤芍、白茅根)。

(3)體溫達30度以上時,青蒿可用至30g。

(4)高熱不退合白虎湯(石膏50~100g,知母10g,粳米15g)。

4、加味清震湯(自擬方)

荷葉30g、升麻6g、半夏6g、炒榔片6g、蒼朮10g、羌活2g、藁本2g

治療暑溼感冒或外感後表證已解,溼邪留滯者。症見頭暈,頭重如裹,肢體沉重,口黏,口乾而不欲飲或納呆者。荷葉、升麻、蒼朮、半夏、檳榔片,具有升清降濁、健胃化溼作用;羌活、藁本少用,有引藥上行於腦,清腦開竅的作用。

5、感冒四藥(即《中藥方劑臨床手冊》中之羌蒡蒲薄湯)

牛蒡子6~15g、薄荷3~9g、蒲公英15~30g、羌活6~9g、治療普通感冒的代表方,是風寒、風熱感冒的通用方。對內有鬱火兼便秘者,可適當加殭蠶、蟬蛻、薑黃、大黃(升降散)。本方可用於流感、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均有良效。

6、感冒群藥(自擬方)

羌活6~10g、蒲公英15g、板藍根20g、大青葉6g、貫眾6g

本方為治療流感效方,亦是治療和預防感冒的有效方劑。趙老曾使用本方防治過“非典”,很多單位大鍋煎煮供職工服用,反映良好。

7、柴胡三仁蛇舌草湯(自擬方)

柴胡12g、黃芩9~12g、半夏6g、黨參3~10g、杏仁6g、苡仁10g、白豆蔻9~12g、白花蛇舌草30g、炙甘草6g

主症:頭暈、頭重、頭腦不清、乏力、心煩、失眠、胸悶、納呆、舌苔白膩,頸筋部(胸鎖乳突肌)拘急疼痛。

用於外感後陰陽失調症。重疊感冒,用藥不當,使邪居少陽,正邪相爭,陰陽失調;或熱病後期氣機失調。方取小柴胡湯和解陰陽,三仁可調達氣機,白花蛇舌草可清熱解毒,增加機體免疫力。上述主症用補法則助邪,祛邪則傷正,故八法中唯有和法有療效。

8、白蛇合劑(石家莊市中醫院老中醫效方)

白花蛇舌草15~60g、白茅根15~30g、赤芍9~15g

本方又稱抗炎合劑,為石家莊市中醫院邢須林老中醫方,原方本意用於治腮腺炎。

趙老經臨床使用,發現本方對西醫診斷的呼吸道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或消化道的某些炎症,均有療效,特別對腮腺炎、慢性扁桃體炎、急性淋巴結炎,有肯定療效。

臨床應用:

(1)呼吸道感染見發熱,加感冒群藥、青蒿20~30g。

(2)若腮腺腫大堅硬者,加浙貝10~30g、海藻30g、連翹30g。

(3)食道炎及上消化道腫瘤,加山慈菇12g、天冬20g。

(4)支氣管炎加止嗽四藥。

(5)一般性肺炎加麻杏石甘湯(麻黃12g、杏仁6g、甘草6g、石膏15g)。

(6)尿路感染尿赤、尿道疼痛,加導赤散(生地10~15g、木通3~6g、甘草3~6g、竹葉6g)。

(7)急性泌尿系感染,口苦咽乾低熱者,合小柴胡湯加青蒿30g。

9、五花湯(自擬方)

銀花15g、紅花12g、玫瑰花6g、代代花6g、辛夷6g、白芷6g

治鼻炎、鼻竇炎的常用方,亦用於治療外感出現的鼻塞流涕。

10、止嗽四藥(自擬方)

桑葉6g、蘇葉6g、浙貝6g、前胡6g

用於外感咳嗽,肺燥咳喘,兒童咳嗽用之效果均佳。

11、平喘五藥(自擬方)

麻黃根3~9g、炙麻黃3~9g、蘇子3~6g、炒卜子10~20g、葶藶子6~9g

主治:哮喘。

加減應用:哮喘見心功能弱者加玉竹;如汗多者加熟地益腎納氣平喘;咳喘日久可加補骨脂10g、烏賊骨15g。

特點:炙麻黃與麻黃根等量用,炙麻黃宣肺,麻黃根斂肺,兩者相伍宣肺而不傷肺氣,斂肺而不助邪氣;葶藶子有強心作用。

12、清肺四藥(自擬方)

白花蛇舌草15~30g、魚腥草9~15g、仙鶴草15~30g、桑皮9~12g

適用於肺經鬱熱。可用於氣管炎、肺炎的治療。

13、抗癆四藥(經驗方)

丹參12~30g、黃芩9~15g、百部9~12g、功勞葉9~12g

主治:肺結核。

臨床應用:

(1)咳血,加白芨10g、仙鶴草30g。

(2)胸膜粘連,加紫菀30g、桔梗6g或胸膜粘連三藥:桃仁、杏仁、紫菀。

(3)納少,加炒谷麥芽各30g。

(4)治腸結核加夏枯草、貓爪草。

(5)治淋巴結核、骨結核配用蜈蚣一條研粉,紅皮雞蛋一個,小頭處打個小口,倒出一些蛋清把蜈蚣粉放進蛋內蒸熟後食用,蜈蚣有抗結核的作用。

14、引火湯(傅青主驗方)

熟地30~60g、巴戟天6~10g、茯苓6~9g、麥冬10~20g、五味子6g

此方為流傳於河北、河南、山西民間的傅青主的驗方。只要具備口乾、咽乾症狀以夜間為重者,即可用本方為基礎方。

本方可治療慢性扁桃體炎、乾燥綜合徵、糖尿病、高血壓、慢性咽炎等。

熟地大滋腎水、養陰潤燥,心肺肝腎陰虛,熟地為首選,但脾胃溼滯不宜用;巴戟天和調陰陽,與熟地相配引火歸原;茯苓可使虛熱從小便排出;五味子收斂浮越之氣;麥冬養陰生津。

15、加味半夏厚朴湯(經驗用方)

半夏3~6g、厚朴3~6g、茯苓6~9g、蘇梗3~6g、蘇葉10g、炒香附10g、陳皮6g、生薑3片

主治:梅核氣。

功能:行氣散結,降逆化痰。症見咽中如有物堵,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病機為:情志不暢,肝鬱氣結,肺胃宣降失常,津聚為痰,與氣相博結於咽而成。

臨床應用:

(1)伴咽喉疼痛者,加牛蒡子10g、山豆根3g。

(2)咽中有痰難以咯出者,加花粉10g。

(3)咽癢者,加芥穗6g、烏梅6g。

(4)伴咽喉不利、聲音嘶啞者,加青果6g、元參6~15g、木蝴蝶6~9g;病程長,久治不愈,痰為膠狀者,加赤芍10g、海浮石10g。

(5)用其他藥均無效者,本方加浙貝10~20g、烏梅6g、升麻6g、威靈仙15g、夏枯草15~30g、貓爪草15~30g。

16、補腎健脾湯《河北中醫內科驗方選》

菟絲子9~12g、巴戟天9~12g、補骨脂9~12g、五味子6g、山藥9~12g、芡實9~12g、蓮子9g、炙甘草9~12g

本方用藥思路源於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平補脾腎,對脾胃虛而出現的慢性腹瀉有佳效。常用於慢性結腸炎,長期使用抗生素或寒涼之品傷脾胃,大便稀溏者;或脾虛大便次數偏多者。

17、止瀉四藥(經驗用藥)

炒榔片3~9g、地榆15~30g、炒山楂9~15g、銀花15~30g

本方對急性腹瀉有可靠療效,臨床應用優於抗生素點滴。

臨床應用:

(1)治療水瀉,加車前子30g(包煎)、白朮10g。

(2)治療食魚蟹後洩瀉,加紫蘇葉10g。

(3)瀉下無度,加石榴皮10g、赤石脂10g。

18、健脾培元方(自擬方)

黃芪10g、黨參6g、太子參6g、炒谷芽15g、炒麥芽15g、雞內金10g、山藥9g、炙甘草6g

功用:健脾培元。脾屬土,土能生萬物,腎為胃之關,用於久病脾腎虛,無食慾,可健脾腎,增食慾。

19、開胃進食四藥(經驗用藥)

柴胡3~6g、陳皮3~6g、炒谷麥芽各15~30g

用治胃口不開。柴胡升清陽,推陳致新;陳皮健脾理氣;谷麥芽醒脾開胃。

20、胃潰瘍方(經驗用藥)

烏賊骨20g、白芨10g、蒲公英20g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21、調氣三藥(經驗用藥)

陳皮6g、枳殼6g、桔梗6g

用於中焦氣滯證。陳皮理氣;枳殼降氣;桔梗升氣。

22、止呃(嘔)三藥(經驗用藥)

夜交藤50g、旋復花6~9g、柿蒂9g

23、疏肝調氣五藥(自擬方)

炒香附12g、鬱金12g、梔子6g、神曲15g、蒼朮6g

用於氣機瘀滯引起的脾胃不適,加味治之常見佳效。

24、升降納化湯(自擬方)

柴胡6g、枳殼6g、白朮15g、雞內金10g

用於升清降濁、健脾化食。可治氣機不暢、納食不香。

25、痞滿五藥(經驗用藥)

炙杷葉9~12g、蘇子3~6g、杏仁6~9g、橘紅9~12g、降香9~15g

源自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治療冠心病、心肌炎、胃炎等,表現為胸悶或胸脘痞滿者可用之。

26、利胃通腑方(經驗用藥,參照仝小林先生用藥經驗化裁而來)

太子參15g、黨參10g、枳實6g、枳殼6g、炒榔片3~10g、炒卜子30g、二醜2g、大黃6g、虎杖15g

治腹脹見大便不暢者。亦可用於食滯胃腸、排便不暢或排便黏滯潔具者,一般服3~7劑收效。

27、便秘常用系列方(經驗用藥)

(1)當歸30g、肉蓯蓉30g、升麻6g、鎖陽10g,可用於陽虛便秘。

(2)生地10~30g、麥冬10~30g、元參10~30g,增液湯可用於陰虛便秘。

(3)生白朮30~60g、生地20~30g、升麻10g,老年脾虛便秘,多用於以大便頭幹為主症者。

(4)瓜蔞30g、杏仁6g、升麻6g,宣肺潤腸通便。

(5)枳實10g、生白朮30~60g、荷葉6g,可用於腹脹便秘。

(6)皂角2~3g或皂角粉0.5~1g,有清潔腸道的作用,便通即停,不可久服。

(7)生白芍30g、炒白芍30g、赤芍15g,三藥合用對肝鬱血虧便秘有良效。

28、中老年保健三藥(經驗用藥)

北沙參10g、丹參20g、制首烏12g

本方有抗衰老、調氣血、和臟腑之作用;有病治病,無病保健,延緩衰老。

29、老年保健四藥(經驗用藥)

北沙參10g、丹參20g、制首烏12g、石斛20g

本方保護脾胃、抗衰老,為老年保健妙方。

石斛既能養胃陰又通血痺,老年人全身機能下降,見舌尖少苔者宜,特別是平素脾胃虛弱、食納不佳用之療效佳,故治老年病先護脾胃。

30、平補肝腎四藥(經驗用藥)

女貞子20g、旱蓮草10g、枸杞15g、仙靈脾20g

功效:平補肝腎。

主治:肝腎虛損見腰膝痠軟,目昏不清,夜寐多夢者。

肝腎虛亦可用二至丸(女貞子20g、旱蓮草20g)滋補肝腎。主治: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耳鳴、失眠、咽乾、衄血。

31、頭痛系列方(經驗用藥)

(1)石楠藤10~20g、白芷6g、川芎6~15g、天麻10~15g、蔓荊子10g,可作為頭痛基本方加減應用。

(2)土茯苓蔓荊子藥組:土茯苓30~60g、蔓荊子10g,可用於治溼濁頭痛,或頑固性頭痛見頭蒙者。

(3)頭痛組方:川芎6g、白芷6g、藁本9g,可治頭痛遇風加重,或梳頭時頭皮痛者。

32、扶正四藥(經驗用藥)

黃精20g、太子參15g、枸杞15g、仙鶴草30g

正氣不足,見乏力倦怠,體力不支,或稍勞即累者。此四藥可用於亞健康之調理。

33、解鬱通絡方(自擬方)

生麥芽20~30g、鬱金15g、佛手·10g、香櫞10g、青皮6g、蘇梗10g、路路通10g、莪術3g、橘絡3g

肝鬱日久,久病入絡。症見胸脅脹痛,食納不香,善太息,大便不暢,舌下絡脈青紫者。

34、升血小板、白細胞藥組(經驗用藥)

(1)仙鶴草30g、虎杖20g、雞血藤30g,驗方加入應證方藥中可升高白細胞。

(2)虎杖20g、生地20g、雞血藤30g、女貞子15g,可加入應證方藥中有升高血小板之功效。民間治療血小板減少驗方:黃鼠狼去皮、內臟後,焙乾研細粉與白麵焙成幹餅食用,每天用藥粉10g,驗之有效,可資參考。

35、三仙湯(經驗用藥)

仙茅9~15g、仙靈脾9~20g、仙鶴草15~20g

亦稱為亞健康三藥,治療不明原因的疲乏無力,無痰無熱,記憶力下降。

36、調氣四藥

柴胡6g、蘇子6g、桔梗6g、枳殼6g

經雲:“肝居於右,氣升於左,肝主升,肺主降。”為了順應機體氣機左升右降之勢,方用柴胡、桔梗主升;枳殼、蘇子主降,用此四藥可調達氣機。

37、口瘡四藥即其他方法應用(經驗用藥)

銀花10~30g、銀柴胡9~15g、生甘草6~12g、大黃3~12g

口瘡初期,常用本方解毒,清溼熱,降濁氣。

臨床應用:

(1)溼熱重者上方加茵陳蒿湯(茵陳10~30g、梔子10g、大黃6~10g)。

(2)口瘡日久,纏綿不去,反覆發作者,可在上方基礎重用生黃芪、銀花(或銀花藤)、當歸各30g(兒童用量10~15g),養陰益氣活血。

治療口瘡常用系列方藥:

(1)初期,加蛇莓草20g、木賊草15~20g。

(2)日久,加女貞子10~20g、仙靈脾15g、麥冬15g、元參15g。

(3)口瘡疼痛厲害,加全蠍6g。

(4)伴口苦咽乾加小柴胡湯,其中減黨參改用元參15g。

(5)大便乾燥,數日不行,加蘆薈1g、大黃3g。

(6)外用吳茱萸粉調醋貼腳心,男左女右。

(7)明礬50g,淘米水煎湯泡腳,1劑可用數次。

38、散風定痛湯(家傳秘方)

破故紙9~12g、白蒺藜9~12g

本方為家傳秘方,治牙痛神效。方中破故紙具有助命門真火,引導虛火下行的目的,白蒺藜散風定痛。適用於各種牙痛。

臨床應用;

(1)牙齦腫痛、口臭,多屬微熱,合清胃散(生地10~15g、知母9g、當歸6g、升麻6g、黃連6g)治之。

(2)若牙痛,牙齦區域性長皰,屬熱邪內蘊者,加銀花藤60~90g、生甘草10~20g、連翹30g、梔子10g、大黃6~12g。

(3)火牙,加生石膏30g、細辛5g,水煎放涼後,漱口,每天3~4次。

(4)牙齒鬆動者,多為腎虛或腎虛挾胃熱,本方合玉女煎(熟地30g、石膏10g、知母9g、麥冬15g、懷牛膝15g)治之。

(5)三叉神經痛(面頰痛),加平肝熄風藥。殭蠶15g、地龍15g、蟬蛻15g、鉤藤20g、石決明20g、桑葉6g、白芷6g、白蒺藜10~15g、生甘草10g,亦可加當歸20~30g、白芍20~30g、炙甘草10g。

39、醒神三藥(經驗用藥)

益智仁9~12g、石菖蒲6~9g、茯苓9~15g

本方有醒神之作用,可治睏倦嗜睡;也可與六味地黃丸相配,治療和預防老年痴呆。

40、加減六味地黃湯(自擬方)

熟地30g、山藥20g、澤瀉9g、茯苓9g、丹皮9g、枸杞15g、女貞子20g

功效:滋陰補腎。

主治:腰膝痠軟,頭目眩暈,耳聾耳鳴,盜汗遺精,或虛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或消渴,或虛火牙痛,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

41、止汗湯(自擬方)

桑葉30~60g、牡蠣20g、山茱萸(或生麥芽60g)

對汗多症有效。臨證凡間汗症,不論自汗、盜汗單用或加入應證方中,均收良效。

42、安神藥組(自擬方)

龍骨30g、牡蠣30g、黃柏6g、元胡10g

安神、定悸、止汗。本藥組對婦人更年期失眠或腦力勞動者夜間失眠、汗出、心慌者效佳。

43、定悸三藥(自擬方)

茯苓30g、龍骨10~20g、元肉10~15g

只要病人自述有心慌,不論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都有治療作用。

方中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安神,能排出體內多餘的水液,減輕心臟的壓力而定悸。重用茯苓時可根據情況加萹蓄、夏枯草(本藥富含鉀離子),在利尿的同時補充鉀。龍骨安魂魄,定心悸。

44、五參加味方(經驗用藥)

玄參6~15g、丹參9~20g、沙參6~15g、苦參6~9g、太子參6~12g、白頭翁30g

功能:扶正氣,定心悸,糾正心律失常。

45、加味白虎湯(自擬方)

石膏15g、知母10g、甘松10g、山藥15g、花粉15g、太子參20g、合歡皮20g、珍珠母30g、夜交藤30g

主治:心悸。症見後背涼,前胸發熱出汗,胸悶心煩者。

46、夜交藤合歡皮湯(自擬方)

夜交藤30g、合歡皮10g、太子參15g、佛手6g

主治:肝鬱氣虛所致心悸,胸脅不適,夜間少寐者。

47、心膽想通方

枳實6g、竹茹6g、陳皮6g、半夏6g、茯苓6g、炙甘草6g、珍珠母20g、紫貝齒20g、浮小麥30g

本方為治療失眠的重要方劑。膽為中正之官,清淨之府,主決斷,喜寧靜,惡抑鬱;心主神明,本方能夠溝通心膽,協調陰陽,改善睡眠。

48、夜交藤預知子湯(自擬方)

夜交藤30~60g、預知子12g、合歡花10g、丹參20g、梔子6g、連翹6g

本方為趙老讀《易經》多年之心得,以“易理”組方。專門用於治療七情為病,病位深,症狀錯綜複雜者,或辨證無從下手,無證可辨等複雜病症。本方能夠協調臟腑功能,協調人與自然關係,協調氣血,調理情志,能使五臟六腑和諧,能夠讓人忘掉憂愁,還有改變做夢內容的特殊功效,臨證屢用屢效。醫院內門人以此方作為科研專案發現有良好的催眠、調理情志之作用,並定方名為“天一合劑”。

若與溫膽湯合用,再加大黃6~30g(先從小量始,逐漸加量),可治精神分裂症合神經官能症,日本漢方醫發現大黃有抗精神失常的作用。

49、糖尿病方(經驗用藥)

(1)黃芪20~30g、山藥10~20g、蒼朮6~9g、元參10~15g

本方為北京施今墨老中醫的用藥規律。本方既能降血糖,亦能降尿糖。臨床應用時,可加調肝益腎三藥(枸杞9~15g、佛手9~12g、桑葚12~30g),效果更佳。

(2)黃連12g、石榴皮10g、烏梅10g、乾薑3g

此方用於降低血糖,療效顯著。本方用藥為仝小林先生經驗,原方用量偏大,趙老小劑量作為治療糖尿病降糖四藥用之,效佳。藥量為筆者自定。

50、治腎六藥

白花蛇舌草20~30g、白茅根15g、白蘞9g、黃芩9g、黃柏6g、漏蘆9g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排毒利尿。國醫大師裘沛然老中醫確定其用途主要為:用於急性泌尿系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慢性腎衰出現尿毒症初期症狀。

臨床應用:

(1)腎功能不全者,加大黃3~15g以排解尿毒。

(2)前列腺炎,加皂刺6~9g、桃仁6g、川牛膝15g,散下焦瘀血。

(3)婦科盆腔炎,加敗醬草30g、青皮6g、烏藥6g、絲瓜絡6~10g。

(4)急性泌尿系感染,有發燒者加青蒿20~30g、銀花15~30g、連翹15~30g,無發燒者亦可加青蒿。

(5)尿頻尿急屬心火移於小腸者,合導赤散治之。

(6)口苦咽乾、小腹拘急者,合小柴胡湯有佳效。

12
最新評論
  • 1 #
    體溫達30度以上時,青蒿可用至30g。就看到這裡就不往下看了。
  • 2 #
    感謝編輯者的辛苦努力,為人的疾病解脫痛苦做貢獻!點贊一萬次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梳頭保健操 | 一學就會,一用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