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51、水腫四藥(自擬方)

白朮10~15g、白茅根20~100g、澤蘭9~12g、杏仁6g

此四藥可作為各種水腫基礎方。方中白茅根清熱益陰利水,消腫利水不傷正氣;澤蘭活血利水;白朮培土燥溼;用杏仁為提壺揭蓋法。應用本方時若再加桔梗6g、二醜2g,消腫之快,常出乎意料。

52、益腎八味湯(經驗用藥)

黃芪20~30g、枸杞10~15g、丹參12~30g、坤草10g、肉蓯蓉9~12g、木蝴蝶5~10g、白茅根15~30g、冬瓜皮10g

本方為石家莊市中醫院邢須林老中醫經驗方。用於腎性高血壓、慢性腎炎、蛋白尿、不明原因的水腫。

臨床應用:

(1)血壓高用黃芪30g以上,坤草30~50g。

(2)血壓低,用黃芪15~20g,用黃芪後若出現口乾,則知母10g,黃芪大補肺氣,知母滋肺腎陰液。

53、夜尿多方(自擬方)

當歸10g、覆盆子10g、金櫻子10g、白果6g

夜尿頻多,小便清長者用之即效,單用或加入應證方中均效。

54、止經血方(經驗用藥)

黃芪30g、升麻6g、芥穗炭6g、地榆炭20g

本方位石家莊市中醫院已故老中醫董蔭庭親授月經過多方,屢用屢驗。

55、四參湯(經驗用藥)

黨參6g、玄參10g、丹參10g、沙參20g

本方活血益氣,養陰斂汗,用於更年期綜合徵,更年期自汗盜汗的治療。

56、脅痛組方(自擬方)

鬱金12g、橘葉10g、青皮6g、橘絡3g、絲瓜絡10g

主治:胸脅痛。有通達絡脈之殊功。

57、健肝湯(經驗用藥)

柴胡6g、瓜蔞12g、白芍10~20g、梔子6g、紅花6g、焦山楂10g、炙甘草6g

源於山西中醫研究院許玉山教授的思路,他根據傅青主的用藥特點創本方,用於治療肝炎單項轉氨酶升高。

臨床應用:

(1)乙肝:加白花蛇舌草15~30g、半枝蓮12g、垂盆草12g、虎杖10~30g。

(2)脂肪肝:加草決明10~20g、荷葉6~12g、澤瀉15g、劉寄奴12g。

(3)酒精肝:加葛根15g、葛花15g、枸杞10g、虎杖20g、丹參15g。

(4)各種肝炎的後期調理,加丹參10~25g、枸杞10g、垂盆草12g。

(5)乙肝小三陽:加仙靈脾15g、枸杞10g、黃精15g、靈芝10g。

58、育陰通脈湯(自擬方)

石斛10~30g、玉竹10~20g、沙參10g、丹參10~30g、枸杞5~10g、當歸6~10g

本方原理:平補肝腎,育陰通脈。

主治:中風後遺症,久用活血化瘀藥而致氣陰兩傷、肝腎虛損者。

臨床治療中風病時,大量使用活血化瘀藥後,常致認得正氣受損,可出現精神不振、乏力、肢體功能恢復緩慢,其根本在於肝腎虛損,故用此方調補肝腎。

59、四藤湯(自擬方)

青風藤10g、絡石藤10g、海風藤10g、雞血藤20~30g

用於痺證或中風先兆,多見肢體麻木疼痛。若年事已高,肝脾虧損者,去絡石藤,加石楠藤10g、仙靈脾15~30g。

60、麻痛四藥(經驗用藥)

當歸10~20g、丹參15~30g、殭蠶9~15g、雞血藤15~30g

治療風溼、中風先兆、糖尿病表現為肢體麻木者,中風後遺症亦有效。

61、降壓三藥(經驗用藥)

夏枯草20~30g、黃芩6~20g、炒山楂12~15g

本方既能降收縮壓,又能降舒張壓。本方來自學友申建軍教授臨床經驗,驗之療效可靠。

臨床應用:

(1)血壓高,伴大便偏幹者,加丹參30g、懷牛膝15g、大黃3~12g。

(2)血壓高,眩暈明顯加菊花30g、石決明30g、桑葉6g。

(3)高血壓臉紅面熱者合黃連解毒湯(黃連2~3g、黃芩2~3g、黃柏2~3g、梔子9g),大便幹者,加大黃3~9g。

(4)高血壓伴頸強加葛根30~60g。

62、七物降下湯(經驗用藥)

黃芪30g、黃柏6~9g、鉤藤10~20g、當歸9~15g、川芎6~9g、白芍9~15g、熟地9~15g

本方為日本漢方醫治舒張壓高或虛性高血壓的方藥,趙老驗之臨床卻又良效。

63、四桑飲(經驗用藥)

桑葉6~30g、桑枝20g、桑葚10~15g、桑皮9g

本方源於魏長春老中醫的思路,具有調達氣機、平衡血壓之功。四桑調達全身氣機,桑葉走頭,清頭目、散風氣;桑枝通達血脈走四肢;桑皮走皮毛;桑葚益腎健腦,重用有潤腸通便之功。

臨床應用:

(1)高血壓見驚悸不安、心煩不眠者,合溫膽湯治之。

(2)低血壓合桂枝湯與黃芪生脈散。

(3)四桑配四藤治療痺證或高血壓肢體麻痛。

64、新降壓組方(自擬方)

豨薟草15g、鬼針草10g、夏枯草10g、菊花30g、炒杜仲12g、換牛膝20g

近幾年來,筆者將其作為高血壓的基本方,結合辨證屢收效驗。

65、新益腎四藥(經驗用藥)

桑寄生9g、川斷9~15g、枸杞9~15g、功勞葉9~12g

平補肝腎,用於腰痠腿疼,筋骨無力。

66、腰痛用藥系列加味法(經驗用藥)

(1)對腰痛日久虛中夾實的病症,加川斷15g、土元6g、木香6g、鹿角霜20g、白朮10g。

(2)急性腰扭傷,如閃腰、岔氣者,加鬱金30g、木香6g。

(3)寒溼夾淤血腰痛、腰沉重者,加蒼朮6g、土元6g。

(4)腰腿痛屬寒溼阻滯者,加追地風10g、千年健10g。

(5)骨質增生導致腰痛者合通脈四藥,加狗脊15~20g。

(6)督脈受損腰痛,加熟地30g、炙麻黃6g。

(7)臨證對腰椎間盤突出所致腰腿痛用陽和湯和活絡效靈丹,加竹茹、豨薟草治之有良效。

67、散寒定痛湯(自擬方)

熟地15~60g、炙麻黃3~6g、細辛3g、丹參20g、當歸10g、乳香6g、沒藥6g

可用於下肢靜脈炎、老年人風溼性關節炎、下肢象皮腫的治療。

臨床應用:

(1)若下肢浮腫明顯加澤蘭12g、水蛭6g。

(2)膝關節骨質增生引起的疼痛,加松節6g、透骨草6g、骨碎補15g、皂刺20g。

68、四草湯(經驗用藥)

伸筋草6g、透骨草6g、老鸛草12g、豨薟草20g

用於骨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

67、小腿抽筋方(自擬方)

炒白芍30g、炙甘草10g、木瓜15g、懷牛膝10g、虎杖20g

本方用於肢體煩痛者,不寧腿綜合徵的治療有良效,或取虎杖20g燉豬蹄,亦可治小腿抽筋。

68、骨質增生三藥(自擬方)

白芍30~60g、牡蠣30~60g、炙甘草10~15g

適用於全身各部位的骨質增生。牡蠣有壯骨作用,對骨質增生有控制症狀作用,恩師劉景蘭先生經驗:單味煅牡蠣40~60g,可用於全身骨質增生症。大便幹者用生白芍,不用炒白芍。

臨床應用;

(1)頸椎四藥:炒白芍30~60g、牡蠣40~60g、炙甘草10~15g、葛根30~40g

葛根用於頸椎增生造成的頸部不適效佳,但須重用方效。(注:葛根、羌活可用於冠心病的治療。葛根30~40g單味煎服對高血壓有效;亦可用於痺證,有通達關節之功;用於糖尿病有生津止渴的作用。)

(2)腰椎骨質增生:白芍30g、牡蠣60g、炙甘草10g、狗脊15~60g。

(3)膝關節骨質增生:白芍10~30g、牡蠣60g、炙甘草10g、松節6g、川牛膝15g、骨碎補15g、皂刺15g。

(4)跟骨骨刺:炙甘草10g、牡蠣40g、白芍30g、丹參30g、牛膝20~30g。亦可用夏枯頭50g,食醋1千克煮水燻洗患處,日2次,1劑藥可連用3~5日,有效。

(5)頸、胸、腰骨質增生兼椎管狹窄:白芍30g、牡蠣40g、炙甘草10g,合通脈四藥。

69、通脈四藥(自擬方)

制首烏9~15g、白蒺藜9~12g、雞血藤15~30g、威靈仙10~20g

主治:骨質增生造成的肢體麻木,常與骨質增生三藥同用。

70、下肢靜脈炎方(自擬方)

桃仁9g、紅花15g、澤蘭12g、劉寄奴10g、蘇木6g、川牛膝15g

功效:活血化瘀,通脈消腫,可改善下肢迴圈。

71、男子不育方(經驗用藥)

六味地黃丸與五子補腎丸合用,久服有補腎生精之殊功,可提高精子成活率,治男子不育有效。臨證證實,滋陰藥與固陽藥合用,則可避免滋膩礙溼合燥烈傷陰之弊。

72、加味桃紅四物湯(自擬方)

桃仁9~12g、紅花9~15g、當歸9~15g、川芎6~9g、白芍9~15g、熟地9~15g、生地20g、蘇木10g

功效:養血、活血化瘀,用於半身麻木疼痛或用於跌打損傷的治療,藥渣煎水燻洗患處,療效更佳。

73、加味血府逐瘀湯(自擬方)

桃仁12g、紅花9g、當歸9g、赤芍9g、炒白芍15g、川芎6g、桔梗6g、川牛膝15g、柴胡6g、枳殼6g、蘇子9g、生地15g、炙甘草6g、雞血藤30g、丹參10g

功效:活血化瘀,可用於全身各部位的瘀血證候。若頑固呃逆見舌下絡脈有紫者,加代赭石30g。

74、活血散結湯(自擬方)

丹參20~30g、赤芍10~15g、山甲珠1~3g(研粉沖服)、王不留行15~20g、海浮石15~30g、海藻15~30g、連翹20~30g、皂刺1~3g、生甘草6g

本方為趙老自擬方,臨證屢收效驗,被《千家妙方》收載,為良性腫瘤效方,惡性腫瘤可參考。

提示:海藻、生甘草相配,有活血化瘀、消散腫塊之功,可用於治療動脈硬化、腫瘤,效佳。海藻、生甘草相配伍取其相反相擊之殊功,臨床應用數百例未見不良反應,但處方中甘草需另方單包,囑患者煎藥時放入,以免配方時司藥不予配劑。山甲珠1~3g、皂刺1~3g少量應用,能夠消腫塊於無形,此二藥應用經驗為已故名老中醫高濯風先生親授。連翹重用20~30g有活血散結、通行十二經的作用,此經驗為恩師李春茂先生傳授。

臨床應用:

(1)肺、食管病變,加桔梗6g、射干6g。

(2)四肢病變,加桑枝20g或桂枝15g。

(3)頸部病變,加葛根20~30g。

(4)直腸結腸病變,加敗醬草15~30g。

(5)下肢病變,加牛膝20g。

(6)腦部病變,加冰片(或用速效救心丸2~3粒作藥引),注:冰片有引藥上行、暢達血腦屏障的作用。

75、鼻衄神方(清代名醫遺方)

生地9~15g、槐花6~9g、降香9~12g、三七粉3~5g(沖服)

降香既降火又止血;槐花、生地涼血、止血。若鼻衄,將衄血癥者,用其他藥治療無效,加丹參10~30g、懷牛膝6~15g、代赭石15~30g、藕節15~30g當茶飲,有預防鼻衄之功,不可小視。

76、抗過敏四藥(經驗用藥)

銀柴胡12g、炙甘草6g、芥穗6g、烏梅6g

對過敏性疾病可作為基礎方,隨症加減療效較好。

附:新抗過敏四藥——徐長卿12g、烏梅6g、茜草15g、女貞子15g,亦可作為用藥時參考。兩經驗藥組均可廣泛用於現代醫學診為“過敏”病症的治療,均可作為基礎方應用,驗之效宏。

77、面板病專用方【又稱五顏六色湯】(自擬方)

紫草6~15g、青皮3~6g、黃芩6~20g、制首烏10~15g、白茅根15~30g、紅花3~6g、佩蘭6~10g

本方為趙老在家傳經驗基礎上,頸臨床摸索出的經驗方,可作為治療面板病的基礎方隨症加減。本方透過五顏六色藥物來調養五臟,達到五臟和諧,皮毛得養,面板改善的目的,有不可思議之妙用。

78、皮損四藥(經驗用藥)

紫草10~20g、槐花6~9g、白茅根15~30g、露蜂房3~5g

主治:銀屑病(牛皮癬)、慢性溼疹等面板損害有效。

功效:涼血,祛風止癢,改善面板。以皮損四藥為基礎,重用黃芪,加莪術可抗面板損害,重用安神藥珍珠母、紫貝齒、生龍骨、牡蠣、磁石等對銀屑病有緩解其症狀的作用。

79、痛風方(自擬方)

土茯苓30~120g、萆薢20g、威靈仙30g、桃仁12g、紅花6g、澤蘭20g、澤瀉20g、蒼朮12g、山慈菇12g、虎杖20g、苡米20g

本方對痛風有效。對單純尿酸增高者可取金錢草20g、車前草20g、煎水當茶飲,有良效。

80、脫髮方(自擬方)

當歸6~10g、柏子仁10g、制首烏10g、桑葚15g、羌活6g

本方治療各種脫髮,久服有生髮之功。脂溢性脫髮可取市售防風通聖丸、知柏地黃丸配合應用,久服有效。

方劑太多背不完,有沒有捷徑?

01

我認為要解決背方多少的問題,單純從數字上去解答,等於永遠無法解決,因為數字多少是很難定出標準的。

試以內科六十種常見病來說,平均每一種病,都例舉三四個方子,這就兩百個方子了。再加上傳染病、婦科、兒科、五官科、面板外傷科等,每科暫以一百個方子計算,也要五百個方子。二百加五百,已經是七百個方子了。記憶力最強的人,恐怕也難背熟,縱使能背七百方,也只佔中醫方劑百分之一,如《普濟方》就有六萬餘方。

背方,如果不理解方劑的精神實質,也是背死方子,沒有作用的。古代的醫生,並不見得都是靠死背方子來治病的。如《傷寒論》、《溫病條辨》等書,其中的方子除了繼承前人的經驗方外,大部分都是他們自己創造的,古人可以這樣做,我們更應該做得到。主要是對於方劑的關鍵性問題,是不是已經弄懂和掌握了。

02

下面談談關鍵性問題:

一切疾病,不論多少種類,歸納起來,無非外感與內傷;一切疾病,不管它有多少症狀,歸納起來,無非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中醫治病,主要目的是調整臟腑功能,不論採取多少方法,歸納起來,也不離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個基本方法。只要我們掌握了八法,大體可以應付一切疾病了。

這樣說,會不會矛盾,難道八法可以代替方子嗎?前面講過,“方”是根據“法”而組成的,法只有八,有了一定的範圍,便於掌握。假如在每一法中,掌握五個常用主方,八法合計才有四十個方,吃透這四十個常用主方,不是很容易嗎?

這樣講還會有人疑問,法只有八,怎能應付千變萬化的病症呢?要知八法的應用,也是千變萬化的,如汗法,就有辛溫發汗、辛涼發汗、滋陰發汗、助陽發汗、燥溼發汗等等;而且八法又是互相交叉應用的,如攻補兼施、寒溫並進等。

我們在每一個法中掌握幾個主方或代表方,把它吃透,臨證時“得心應手”,便可“左右逢源,取之不盡”了。

《醫學心悟》裡說:“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字統之,而論治病之方,則可以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盡之”。這不是很好的說明嗎?

03

所謂主方或代表方,都是歷代醫家經過臨床實踐證明,用之有效的方劑,我們必須在每一法中,牢牢掌握它幾個方子,這是最基本的東西。

有了這個基本東西,然後按照病情需要,加減化裁,靈活運用,就會變出幾倍的方子,這樣就不愁臨證時手中無方了。

背方困難在於方子多,我們現在只背誦有限度的主方,而且可以應付一切疾病,這不就解決了背方多少的難題了嗎?

我們在學習方劑時,已有不少的事例,可供借鑑。如四君子湯(人參、茯苓、白朮、甘草)是補氣主方,主要功用是健脾以補肺氣,吃透了它,就可以變出許多方子。

如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為六君子湯;六君子湯減去半夏,為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再加木香、砂仁,為香砂六君子湯;四君子湯加四物湯為八珍湯;八珍湯再加黃芪、肉桂,為十全大補湯;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五味子、遠志、陳皮,為人參養榮湯等。

不管方名怎麼改變,藥物如何加減,只要認清它的法:屬於補法,補氣主方是四君子湯,補血主方是四物湯,從這兩個基本方,配合加減,變成許多不同的氣血雙補方劑。但還要理解它的病機,是脾胃虛弱以致氣血不足,這是主要的關鍵。

所謂吃透方劑,就是理解它的精神實質,不為它的變化所迷惑,這才是真正解決學習方劑的問題。

還須指出,應用成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隨著病情的變化、體質的強弱、男女老幼,以及生活習慣、居處環境不同,靈活地予以加減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師其法而不泥其方”。

至於自己組方,我看不是不能辦到的,只要掌握了病機,確定了治法,參照組方的原則、組合的方式,選用適當的藥物,就可以自己組方了。

但初學者,必須先熟悉掌握一些習用的配伍小方及八法中的一些常用主方,不斷實踐,自己組方就不會困難了。

04

最後選附小方一百例及主方四十首,以供參考(另列於後,以便閱覽)。

附1:兩味藥配伍常用小方100例

汗法:

蔥白、豆豉,蔥豉湯:通陽發汗

荊芥、防風,荊防散:發散風寒

附1:兩味藥配伍常用小方100例

羌活、川芎,羌芎散:祛風止痛

吐法:

瓜蒂、赤小豆,瓜蒂散:湧吐痰食

下法:

葶藶、大棗,葶藶大棗湯:治肺水腫

大黃、甘草,大黃甘草湯:治便秘嘔吐

硃砂、蘆薈,更衣丸:清熱潤腸

半夏、硫黃,半硫丸:治虛冷便秘

大黃、芒硝:瀉裡熱內結

和法:

吳茱萸、黃連,左金丸:平肝制酸

肉桂、黃連,交泰丸:治心腎不交

乾薑、黃連:治胸中寒熱邪結

梔子、豆豉,梔子豉湯:治胸中懊憹

半夏、麻黃,半夏麻黃湯:治喘而嘔者

芍藥、甘草,芍藥甘草湯:治腹痛裡急

柴胡、白芍:舒肝和胃

枳實、竹茹:和胃止嘔

生薑、紅棗:調和氣血

桂枝、白芍:治腹痛攣痛

溫法:

甘草、乾薑,甘草乾薑湯:溫中散寒

黃芪、附子,芪附湯:回陽固表

補骨脂、肉豆蔻,二神丸:治脾腎寒瀉

薏米、附子,薏米附子湯:通陽利氣

人參、附子,參附湯:回陽救脫

乾薑、附子,乾薑附子湯:治心腹寒冷

附子、肉桂,附桂湯:溫補命火

清法:

銀花、連翹:清熱解毒

知母、黃柏:清下焦溼熱

大黃、黃連:治口舌生瘡

知母、貝母,二母丸:治肺熱久嗽

柴胡、黃芩:清肝膽熱

桑葉、菊花:清頭目風熱

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熱

青蒿、鱉甲,青蒿鱉甲煎:治虛熱骨蒸

丹皮、梔子:能清血熱

石膏、甘草:清血和中

川芎、石膏:治實熱上逆頭痛

補法:

黃芪、人參,玉屑丸:補益肺脾

女貞子、旱蓮草,二至丸:補腎陰

枸杞、菊花:養肝明目

山藥、扁豆:補脾止瀉

杜仲、續斷,杜仲丸:治腎虛腰痠

鹿角、龜板:治妊娠胎動腰痠

天冬、麥冬,二冬膏:清補肺腎

當歸、黃芪,補血湯:補血

人參、花粉,參花散:治久咳氣喘

蒼朮、熟地,補虛明目丸:治眼目昏花

消法:

枳實、白朮,枳術丸:健胃消痞

三稜、莪術,莪稜丸:消堅化痞

陳皮、藿香,藿香陳皮飲:霍亂吐瀉

神曲、山楂:消肉食積滯

安神:

硃砂、磁石,磁朱丸:重鎮安神

棗仁、遠志:寧心安神

固澀:

芡實、金櫻子,水陸二仙丹:治遺精

赤石脂、禹餘糧,赤石脂禹餘糧湯:固澀大腸

黃芪、熟附,黃芪熟附湯:治衛陽不固汗出

龍骨、牡蠣,龍牡散:能澀精止汗

臺烏藥、益智仁,縮泉丸:治小便頻數

理氣:

天麻、川芎,天芎散:虛風頭痛

乳香、沒藥:活血止痛

木香、砂仁:理氣止胃痛

高良薑、香附,良附丸:溫中止痛

木香、檳榔:止痛寬腸

豆蔻、砂仁:理氣健脾胃

元胡、金鈴子,金鈴子散:治腹痛

木香、黃連,香連丸:治赤白痢

香附、烏藥,青囊丸:治一切氣痛

丁香、柿蒂:止胃寒呃逆

茅根、蘆根,茅蘆根煎:止熱呃

旋覆花、代赭石,旋覆代赭湯:治呃逆噫氣

生薑、竹茹:止嘔吐

生薑、陳皮,橘皮湯:止寒嘔

升麻、柴胡:升提中氣

桑葉、黑芝麻,桑麻丸:治肝陽頭暈

枳實、白芍,枳芍散:腹痛煩滿,嘔吐下利

理血:

地榆、槐花:痔瘡下血

阿膠、艾葉,膠艾湯:婦女出血諸症

桃仁、紅花:行血通經

荊芥炭、槐花:痔漏

赤小豆、當歸,赤小豆當歸散:大便下血

蒲黃、五靈脂,失笑散:祛瘀止痛

當歸、川芎,佛手散:行血活血

當歸、白朮:能養血

當歸、大黃,當歸導滯散:瘀血在內,胸腹脹滿

治風祛溼:

白礬、皂角,稀涎散:痰盛氣閉

蒼朮、黃柏,二妙散:溼熱成痿

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溼

蒼朮、厚朴:逐除溼濁

香薷、扁豆,香薷散:治暑溼

白鮮皮、茵陳蒿,白鮮皮湯:治黃疸

潤燥:

烏梅、甘草:生津止渴

百合、款冬花,百花膏:痰中帶血

祛痰:

杏仁、貝母:化痰止咳

陳皮、半夏:化痰溼

常山、草果,常山草果丸:治瘧

青黛、蛤粉,黛蛤散:寒熱痰咳

驅蟲:

烏梅、川椒,殺蟲丸:驅蛔蟲,蟯蟲

檳榔、南瓜子:治絛蟲

開竅:

菖蒲、鬱金:開竅

皂莢、半夏,開關散:開竅通關

註解:

小方無方名者,為常用習慣配伍之藥。常用二味藥物的配合,並不限此一百例,如人參配蛤蚧,補骨脂配菟絲子,生地配玄參等等例子尚多,學者可注意收集記誦。並在此二味配合的基礎上適當加入一味或二味藥,便可成一方劑。如生地與玄參再加麥冬,便成增液湯;補骨脂與菟絲子再加胡桃肉,便成為補骨脂丸;又如茯苓與白朮再配入桂枝與甘草,便成苓桂術甘湯等,由此可知,二味藥配伍是組方的主要基礎,必須熟練掌握,才可運用自如。

05

附2:常用主方40首

汗法:

麻黃湯:發散風寒主方

桂枝湯:調和營衛主方

銀翹散:風溫初起主方

吐法:

瓜蒂散:催吐主方

下法:

大承氣湯:攻下主方

十棗湯:瀉水主方

和法:

小柴胡湯:和解主方

逍遙散:疏肝主方

溫法:

四逆湯:回陽主方

清法:

白虎湯:清熱主方

香薷飲:清暑主方

黃連解毒湯:瀉火主方

三仁湯:清化溼熱主方

普濟消毒飲:清瘟毒主方

清骨散:清虛熱主方

補法:

四君子湯:補氣主方

四物湯:養血主方

六味地黃丸:養陰主方

補中益氣湯:升提主方

消法:

保和丸:消食主方

木香檳榔丸:導滯主方

安神:

天王補心丹:安神主方

固澀:

牡蠣散:固表主方

訶子散:澀腸主方

固精丸:固精主方

理氣:

越鞠丸:解鬱主方

七氣湯:行氣主方

理血:

溫經湯:調經主方

桃仁承氣湯:祛瘀主方

十灰散:止血主方

治風:

小活絡丹:活絡主方

祛溼:

五苓散:利溼主方

平胃散:化溼主方

潤澡:

瓊玉膏:潤燥主方

五仁丸:潤腸主方

祛痰:

二陳湯,除痰主方

清氣化痰丸,清痰熱主方

三子養親湯,平痰喘主方

開竅:

牛黃清心丸:開竅主方

驅蟲:

化蟲丸:殺蟲主方

註解:

常用主要方劑,並不限此四十方,但為初學入門方便,先深刻理解這四十方的組成和運用,然後再學習其他方劑,便易於領悟了。

25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這些超強的致癌物,就在你常吃的食物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