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有云“醉酒當歌,人生幾何”、“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今早有酒今早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酒文化在我國根深蒂固,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一杯酒下去可謂是化解千古憂愁,但更多時候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很多人醉酒後第二天都懺悔,腦海裡總是閃出一個想法“下次再也不喝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歷,但是中國人有時候實在是被酒文化荼毒太深,中國人愛面子,講究論資排輩,在酒桌上又不願吃虧,以至於喝茶的喝茶,喝酒的喝酒,茶和酒一般很難碰在一起,也就導致很多人很難在酒桌上交朋友或者談事情,除非你是領導,但是就算是領導往往難逃這一飲,既然逃不掉吧,那就找找有沒有千杯不醉的辦法,於是很多人就想到求助於藥品,從而在市場上誕生了眾多解酒藥,這些解酒藥真的能解酒嗎?
我們來看看酒精在人體內是怎麼樣一個代謝過程,酒精大部分在肝臟內代謝,只有很小一部分透過腎和肺排出。酒精的化學名叫乙醇,當它進入肝臟時最先被乙醇脫氫酶轉化為乙醛,然後再透過乙醛脫氫酶轉化為水和二氧化碳,其中乙醛對人體危害特別大,它可以導致人體的毛細血管擴張,從而讓一些缺乏乙醛脫氫酶的人在喝酒的時候容易“臉紅”,這不是能喝酒的表現,而是一種身體“中毒”的訊號,所以碰到喝酒臉紅的人就不要再勸他多喝了。
乙醛脫氫酶是在人體內合成的,每個人產這個酶的能力由基因決定,所以每個人的酒量相對來說就比較固定,而市面上流通的解酒藥成分主要是一些中藥如葛根、枸杞、梔子、金銀花等的提取物以及一些維生素等,這些只能夠促進新陳代謝或者起到保護肝臟的功能,但並不能改變酒精代謝的整個過程,所以並沒有起到降解酒精的作用。
即使沒有解酒藥,我們也有一些應對喝酒的辦法,比如,超過30度的酒可以誘發胃黏膜出血和胃部的糜爛,所以當喝高度酒的時候我們可以飲用適量的水來降低胃內酒精的濃度,從而減小對胃黏膜的刺激;另外透過在喝酒前攝入適當的食物可減緩酒精的吸收速度,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先墊一墊肚子”;還有適當攝入一些水果如桑葚、橙子、蘋果等可以保護我們的肝臟;適當喝點牛奶可以保護我們的胃黏膜,這些都是比較可取的辦法,而不是去透過服用“解酒藥”去闖酒席或者謀求達到“千杯不醉”的效果,記住,避免醉酒最好的辦法是不喝!避免不了的時候也要學會保護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