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李東垣亦云:“夫脾者陰土也,至陰之氣主靜而不主動;胃者陽土也,主動而不息”,“脾為死陰,受胃之陽氣能上升水谷之氣於肺”,東垣重視脾陽而不唯脾陽論,他認為,脾陰主靜,胃陽主動不息;脾陰乃死陰,須受胃陽之氣溫化方能轉輸精氣於肺。

“今脾無所稟,不能行氣於臟腑„„雖言脾虛,亦胃之不足所致耳”,“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指出了脾臟虛亦是由胃之不足所引起,若胃病則脾無所稟受亦病。總結可以看出李氏以重脾胃陽氣為主,認為無陽則陰死,胃病則脾亦病。

東垣主要論述是胃陽對於脾陰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胃陽虛可致脾陰不足,反之,胃陽偏盛,亦可制約脾運和消耗脾陰,而產成胃強脾弱之胃熱脾陰虛證,如《靈樞?五邪》篇所描述的病症:“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脾陰作為脾臟的物質基礎,是受脾氣的化生、升提和脾陽胃陽的溫煦才能發揮其作用的,脾陰虛證的出現常常建立在脾氣虛和脾胃陽氣不足的基礎之上。此外,脾氣的運化功能有賴於脾陽、脾陰的共同作用,故脾陰的不足必致脾運失職,脾氣衰少,所以說脾陰虛的基本特點是脾陰氣不足。

從脾胃陽氣角度論治脾陰虛

從以上論述可知,脾陰虛單獨出現甚少,多與脾氣、脾陽虛或胃熱證兼見。因此脾陰虛證當從脾胃陽氣的角度論治。以下通過對歷代醫家論治脾陰虛的主要治法的分析和理解,以探明脾陰虛的論治規律。

益氣養陰(甘淡滋脾)

補脾陰總予甘淡、性平、質潤補而不燥之品,如吳澄的中和理陰湯、胡慎柔的慎柔養真湯等均是在滋補脾陰的同時加入了健脾益氣之品。《嶽美中老中醫治療老年病的經驗》中載:“養脾陰則以慎柔養真湯為好。可見益氣養陰法是治療脾陰虛證的基本治法。

溫陽益陰

《內經》雲:“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脾陰與脾陽也是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的。臨床上,脾陰虧虛,一方面因脾陰自身不足,另一方面亦由於脾陽不足不及溫化,致使脾陰生化失源而出現陰陽兩虛之證。溫中益陰法即是基於此而提出的。《金匱》用小建中湯主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之病證,此之脾陰虧虛證,乃因脾陽不能溫煦,脾陰生化失源,外不能營養肌肉四肢而見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內不能滋養臟腑而見裡急,悸、衄、腹痛,津液不潤,經絡失榮。

溫中益陰之古方眾多,諸如宋陳無擇的六神散、明張介賓的補陰益氣煎及理陰煎。此類方大都在健脾方上加入滋養脾陰和溫運脾陽的藥物,使滋而不膩,脾胃健則受而能化,守而能運,以達到脾之陰陽雙補的效果,其立法均宗仲景小建中湯溫中益陰之意。

升提散陰

《靈樞?本神》曰:“陰虛則無氣”,正所謂“脾主升清”,“脾氣散精”,故滋補脾陰須注意升提,李東垣提出:“氣少則津液不行”。明薛己亦指出:“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不能輸化,故下氣也”,認為脾陰虛轉運之官失職而見下氣,則脾土不能運化。清傅山亦根據“陰虛下陷”的。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疏肝健脾,抑肝扶脾,補脾抑肝,健脾養肝的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