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當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或者當飲食習慣改變、生活規律被打亂的時候,人就很容易出現疲勞、困重、腰痠背痛等情況,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

但在中醫看來,大部分“亞健康”的患者已屬於“已病”狀態。

現在把人的健康狀態分成三類:健康、亞健康和疾病。

這樣的分類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把健康問題絕對化,很容易給人一種印象,就是健康是100%的,否則就是“亞健康”。而實際上,絕對健康的人是不存在的,大部分人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很可能把“亞健康”問題擴大化。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由於缺乏醫學專業知識和判斷能力,就可能因此把自己感覺到的“不舒服”和書上或網路上所說的相關疾病對應起來,形成“疑病症”,醫學院校學生對此有一種戲稱,叫做“醫學生綜合徵”。

隨著各種健康媒體的不斷普及,這種現象有普遍化的趨勢。初進醫學院校的學生,剛接觸一些醫學知識,如什麼病有什麼症狀,等等,很容易往自己身上套。老師上課說腎虛可能表現為夜尿頻,於是,夜裡多上兩趟衛生間就懷疑自己腎虛;

老師說脾虛可能表現為食少、腹脹、便溏,於是只要偶爾覺得胃口不好就給自己診斷為脾虛。

高年級的同學給它取了一個特殊的“病名”叫“二年級醫學生綜合徵”。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隨著他們知識的積累,對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這種綜合徵也就不治自愈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健康,特別是中老年人,甚至是一些中青年人,有的人從電視裡看,網路上找,四處打聽吃什麼好?吃什麼不好?最令人費解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感覺“生活好了,身體差了”。

為什麼呢?當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或者當飲食習慣改變、生活規律被打亂的時候,人就很容易出現疲勞、困重、腰痠背痛等情況,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但從中醫的角度看,就不能僅僅針對疲勞或者身體困重,很簡單地認為這就是“體虛”而一味用“補”,否則就可能為假象所迷惑,犯“虛虛實實”之戒。

順便說一下,有些人把西醫的“亞健康”與中醫的“未病”混為一談,實際上是混淆了中、西醫的概念。

因為“亞健康”是一種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第三狀態”,主要表現為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容易疲勞、腰痠背痛、失眠多夢、健忘、頭暈、耳鳴、黃褐斑等。在中醫看來,大部分“亞健康”的患者已屬於“已病”狀態。

影響人體健康狀態的因素很多,中醫重視“證候”,更注重從整體把握健康,所以,作為一個醫生,當我們面對不同的患者時,就要考慮到他的年齡和身體狀況等。

雖然個體間有差異,但總體來說,年輕人體質是比較壯實的,所以實證多見,容易得的是急性病,如感冒或者急性的拉肚子、肚子痛等;而老年人身體相對來說比較虛,比較容易得慢性病,哪怕就診時“虛”的徵象並不特別明顯,但是在治療和辨證過程中依然要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體質特點,用藥的時候要考慮到他們機體的反應性和耐受能力等等,不能用太過峻猛的藥物。

例如一般便祕患者,可以用瀉下通便的方法治療,但對於年老體虛的患者,一些瀉下作用較強的藥物如:大黃、芒硝等就應當慎用、減少用量或根據體質情況適當配伍。

醫學專科化的趨勢正在迅速瓦解中醫師的整體觀念,教導患者把自己分割成越來越小的部件。

一個患者同時患有幾種不同的疾病,他可能因此需要同時掛幾個號,分別看幾個醫生,既看了脾胃科,又看腎科;有的患者乾脆告訴醫生他今天先看關節痛,下次再看胃病。

這樣半天下來,就可能有2~3張不同的處方甚至更多。“馬路警察,各管一段”在西醫看來是一種常規的做法,對於已經習慣於分科看病的患者來說似乎也已經是很平常的,但在真正的中醫看來恐怕就勉為其難了,因為中醫從來就沒有按“系統”分科的。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40歲以上的人,別再吃這3種飯了,可惜很多人還在經常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