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多發性抽動症與多動症是學齡兒童常見的神經心理疾病,兩者頗有相通之處。首先,多發性抽動症病位主要在肝、脾,常涉及心、腎;兒童多動綜合徵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腎,以心為主導。可見,二者的病因病機均與肝有關。其次,從病名便可看出二者均以"動"為主要臨床表現,多動症是抽動症最常見的共患病,抽動症合併多動症的發病率約為25%~70%。

大聲尖叫的小男孩

中醫對多發性抽動症的認識

多發性抽動症的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常見眨眼、擠眉、咧嘴、聳鼻、仰頸、聳肩,有的出現四肢或軀體的動作,如甩手、踢腿、跺腳、腹部抽動等,患兒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如強迫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本病多在兒童期起病,發病率約為2.4%,近年來,兒童多發性抽動症的發生、進展及復發均有所增加。

中醫古籍中沒有關於本病病名的直接記載,現在認為其病位主要在肝、脾,與中醫之風證、痰證關係密切,屬於慢驚風、抽搐、瘛瘲、筋惕肉瞤、肝風證等範籌。"風為百病之長""百病皆因痰作祟""怪病多痰",精神緊張、所願未遂等均可導致肝氣鬱結,鬱而化火,引動肝風而致抽動。表現為以頭、面部為主的各種頻繁抽動,如眨眼、擠眉、撅嘴咧嘴、伸舌、聳鼻、聳肩、夾背等動作。小兒脾常不足,"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肝氣乘脾,則脾虛痰聚,痰隨氣升,痰鬱化熱生風,肝風夾痰上擾,則亦出現上述一系列的"動"的症狀。肝屬風,"風不生善行而數變",因此,本病表現為"多動""走竄"的特點,即抽動症狀的遊走性,不固定性,如時而眨眼,時而擠鼻,時而聳肩,症狀變化多樣。可見,抽動症的發生與肝脾關係密切,風、痰是致病主要的病理因素。

從中醫肝脾角度認識多動症

兒童多動綜合徵又稱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舊稱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徵,是兒童時期一種較為常見的行為異常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衝動任性、自控能力差為特徵,可伴有認知障礙和學習困難,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可影響患兒生活、學習、社交、親情關係。國際上較為公認的的患病率為3%~9%。

多動症與心、肝、脾、腎關係密切,病位在心、肝、脾,以心為主導,與肝關係密切,肝陽上亢,動風夾痰上擾可引發多動症。根據臨床表現可歸屬於中醫"髒躁""失聰""健忘"等病證。肝經鬱熱,肝陽上亢,肝易動風,則出現性情暴躁,衝動易怒,多動任性,吵鬧不休,注意力不集中等多動症的表現。脾常不足,飲食不節或疾病所傷,可致脾失濡養而靜謐不足,則表現為多動少靜,興趣多變,情緒不穩定,言語冒失,心思不定,做事有頭無尾,不能自制等。脾虛肝旺乘之,加之脾虛易生痰,熱蘊痰結,肝風內動夾痰上擾,擾動心神亦會引起心神不寧、急躁易怒、多動、健忘、不寐、難以靜坐、唇紅口臭、胸悶納呆等症狀。

中醫治療兒童抽動症和多動症

抽動症和多動症患兒大部分屬於肝風內動夾痰證,在臨床診治時多從肝脾論治,以平肝熄風、健脾化痰為治則,藥物可選用鉤藤、石菖蒲、遠志、珍珠母、白芍、茯苓、白朮等。鉤藤熄風止痙、清熱平肝;石菖蒲開竅豁痰,化溼和中;遠志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散癰腫;珍珠母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主治肝脾不和之胸脅脘腹疼痛或四肢攣急疼痛;茯苓具有健脾和中、寧心安神之功效;白朮健脾益氣。肝暢脾健,則風止痰化,抽動和多動的症狀亦會隨之解除。

對於多動症或抽動症的患兒,專家提出,不要忽視心理治療,它包括行為療法、支援性心理諮詢、家庭治療等。尤其是患兒的家長和老師應理解疾病的性質和特徵,減緩或消除擔心與焦慮,抽動症是病,而不是調皮、故意做作,從而正確教育、耐心幫助。合理安排病兒日常的作息時間和活動內容,避免過度和緊張疲勞,可開展韻律性體育活動鍛鍊。

一旦若發現孩子出現兒童抽動症症狀,不必過於驚慌,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治療越早恢復得就越好。平時要讓孩子少看電視或玩遊戲,同時要避免孩子對任何不良習慣的模仿。

14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醫這樣論治"汗",你的"汗"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