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金匱要略·臟腑經脈先後病脈證第一》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一是表明了病理上肝病容易傳脾的論點,一是表明了肝病治當顧及脾臟的論點。尋根溯源,《金匱》這一“肝病實脾”理論,在《內經》、《難經》中已有記載:如《素問·玉機真髒論》曰:“五臟有病,各傳其所勝”、“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難經·七十七難》更是明確指出:“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後世歷代醫家對此也有闡述,如尤在涇在《金匱要略心典·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中指出:“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肝應木而勝脾土,以是知肝病當傳脾也”,又說“實脾者,助令氣旺,使不受邪,所謂治未病也”,“治肝實者,先實脾土,以杜滋蔓之禍”。

肝病實脾中的肝病,是中醫學廣泛意義上“肝的病變”,其具體病證可為“肝鬱”、“脅痛”、“肝著”等等,這些肝的病變與現代醫學中肝膽系統的某些疾病表現有關,特別是和其中的“肝炎”、“肝硬化”的臨床表現較為相似,而在這些疾病過程中,確實常出現一系列消化功能障礙的症狀體徵,按中醫臟腑病機傳變理論分析,屬於肝病影響了脾胃功能。因此,肝病傳脾理論不僅淵源於古,而且是長期醫療臨床實踐的科學總結。

這裡的肝病,按傳統認識一般多指肝的實證,所謂“實則傳,虛則不傳”。這種認識主要是基於五行理論的“木旺乘土”之說,有著一定的侷限性。從肝與脾的生理聯絡看,肝的疏洩功能對脾的運化功能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無論肝實或肝虛,只要出現了肝的疏洩功能失常,就可以從多途徑影響脾的運化功能,最終導致肝脾同病。

所謂“實脾”,其直接含義是使脾氣充實。治肝先實脾氣,是在掌握肝病容易傳脾病機演變規律的基礎上採取的預防性治療措施。實脾,過去一般認為就是補脾,應該認識到,這裡的補脾也是一個廣義的概念,補脾既可以是補脾的氣血陰陽,也可以是清脾(胃)溼熱,祛脾(胃)寒溼,主旨在於調理脾臟,使脾氣健運,保持良好的機能狀態。

按肝病實脾理論,臨床對肝鬱或肝虛而又素體脾虛的患者,即使暫未出現脾病的症狀,也應在疏肝或益肝的同時,及時加入健脾之藥;對於肝鬱而脾(胃)尚健的患者,應注意在用香燥之品疏肝時,酌加甘緩益脾的藥物,以防止傷脾。

另外,肝病實脾是一種預防性的早期治療,運用時要與“肝脾同治”加以區別。前者用於肝病有傳脾趨向或素體脾虛,但脾尚未出現病變時,治療重點在肝,治肝時略加顧脾之品;後者用於肝脾同病,治肝治脾的比重,根據兩髒病變偏頗決定。從肝病實脾理論推而論之,《金匱要略·臟腑經脈先後病脈證第一》指出“餘髒准此”,也就是說對內傷臟腑病變皆應運用既病防變的早期治療原則。

20
最新評論
  • 1 #
    說了一堆,你也沒把如何實脾說明白,就拿了一個逍遙散,你根本不懂中醫,門外漢
  • 2 #
    這是我現階段看過分析的最通透的中醫學文章,受教。
  • 3 #
    其實就是在治肝膽疾病的同時使用健脾胃的藥,來鞏固增強病人的消化,吸收能力,因為土居五行中央,滋養水,木,火,金。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自古被過度重視的一味中藥,補脾肺,養氣血,安神,提升元陽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