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意正濃,人們的活動隨著寒冷“指數”的升高而變得越來越少。與此相反,一些“喜冷”的疾病卻開始“活躍”起來,企圖趁著寒冷破壞人們的健康和生活;同時,很多人由於體質和生活習慣等原因,很容易被一些冬季常見病“盯牢”。
01
冬季最易睡出落枕
晚間睡覺時,如果枕頭過高或過低,或頭部偏向一邊,導致頸部彎曲、受壓。而天氣寒冷時,往往睡得比較沉,翻身相對較少,頸部彎曲的姿勢就容易長時間保持,再加上棉被常常不能很好地蓋住頸部,頸部受寒、血管收縮引起血液不流通,就會在第二天起床發現頸部頭疼難當,氣血虛弱的人,頸型頸椎病更容易發生“落枕”。
預防要注意睡前應調整好枕頭的高低位置,放於令頭頸最舒服的地方。注意避風,切忌睡在風口上,天氣特別冷的時候,最好用厚的大毛巾圍住頸部,保持頸部溫暖。工作中頸部不要過久保持同一姿勢,應該多活動、多鍛鍊。可多做些頭頸部的俯仰旋轉活動,以舒筋活絡,增強頸部肌肉力量。
02
躺著看電視引發腰腿痛
寒冬時節,很多人的腰腿部都會有痠痛的症狀,中醫認為最主要的是由於腰腿部受風、受潮、受寒,所以腰腿痛也俗稱“寒腿”。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天氣寒冷,很多人喜歡晚飯以後躺在床上看電視,時間過長得不到恢復,造成腰部肌肉過度緊張,引起疲勞。
預防時應該注意平時保持抬頭挺胸的姿勢,特別是經常開車或者長時間保持同一坐姿的人,除了保證良好坐姿外,還應該經常活動筋骨。特別是腰背的鍛鍊,如俯臥位的飛燕式鍛鍊。冬季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不讓腰和骶尾骨的地方受風、受寒、受潮,以防病情加重或復發。
03
面板乾燥注意潤膚
有些人每到冬季,常常感到面板瘙癢,輕則大腿內側,小腿前後,肩背部皮膚髮癢,重則全身瘙癢難忍。這在醫學上稱為“冬令皮炎”。中醫還認為,冬令皮炎多屬血虛血燥。血虛生風,則面板癢;血燥膚裂,則皮膚髮紅而痛。
預防該病,需注意保持室內溫度和溼度適宜。飲食上適當攝入脂肪,少吃或不吃酸辣和刺激性的食物,容易發的食物儘量不要吃。控制洗澡的次數,洗澡時不要用過熱的水燙洗面板,洗澡後在特別容易乾燥瘙癢的地方塗上潤膚露。內衣不要太緊,柔暖的棉製品最適宜。血虛的人,可以吃一些養血去風止癢的藥品。發生瘙癢症狀千萬不要去抓,否則越抓越癢,一旦抓破皮還容易引起感染。
04
冷風“吹”出蕁麻疹
冬天風大的時候,有的人在室外吹了冷風,一段時間之後面部、手部等暴露的地方的面板就會瘙癢、水腫,並出現一個個風團,回到室內後又慢慢消退,這種在冬季出現的大風團稱為寒冷性蕁麻疹。從中醫角度來看,患寒冷性蕁麻疹主要是體質原因,有些人由於“營衛不合”導致面板的禦寒功能差。
有這樣病史的人平時應注意保暖,到了嚴冬和風大的時候,面部和手部等暴露於冷空氣中的面板應該戴上帽子、手套。注意避免冷風和冷水的直接、強烈的刺激。容易發病的人,冬季最好不要吃魚、蝦、蟹、羊肉等發物食品,酒和辣椒也不宜多吃。
05
“進出口不平衡”造成肥胖
冬天很多人的食慾都比較好,“吃嘛嘛香”,再加上人不愛活動,消耗的熱量少了,造成“進出口不平衡”,脂肪堆積造成肥胖。中醫根據脈象認為,“肥人多痰”,因此建議冬季肥胖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化痰之品。為避免冬季肥胖,關鍵還是控制和平衡飲食,多活動。
因此肥胖者更應注意膳食平衡,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攝入量的同時,可在早晨多吃一些食物,晚餐應嚴格控制進入量。要吃些新鮮蔬菜、水果、粗糧,增加維生素和粗纖維的攝入。要多到室外運動,在寒冷的天氣中運動是消耗體內能量的最好方法。
06
手腳冰涼提示“寒性體質”
在寒冬裡,身體並不覺得冷,可是四肢卻“冰涼”。中醫認為,手腳冰涼可能是體質虛弱造成的,寒性體質的人因為血液迴圈不好,加上冬天手腳活動度減少等因素,導致手、腳的末梢迴圈的血流量明顯減少,手、腳出現冰涼現象。方法是3桶水,一桶熱水,溫度以手探去很熱但不燙手;一桶溫水,溫度是手探去稍有熱感,比冬天室內溫度高5℃~10℃;1桶冷水,用手探去有明顯的冷感。
先將手腳放入溫水中浸泡1分鐘直到適應溫度,再把手腳放入冷水桶中1~2分鐘,使血管收縮;再將手腳放入溫水桶中去適應,最後將手腳放入熱水桶中2~3分鐘,使血管擴張後抹乾手腳。這樣就完成了一次血管體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