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對藥品不良反應的定義,是指藥品在預防、診斷、治病或調節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應。
藥物不良反應的時間劃分用藥後數秒鐘或數小時內發生的不良反應常見有過敏性休克,可在接受藥物後突然發生。
固定性藥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多發生在用藥數分鐘至數小時內。
支氣管哮喘也常是藥物過敏反應的一種表現,多發生在用藥後數秒至數分鐘內。
用藥後半小時至兩小時內發生噁心、嘔吐、胃部不適,可能是藥物引起的胃腸道反應。
用藥1~2周發生的不良反應藥物過敏反應中的血清病樣反應,多在首次用藥後10天左右發生;
大皰性皮鬆解萎縮性藥疹在用藥後幾小時或28天內發病;
剝脫性皮炎型藥疹在用藥10天后開始發病;
多形性紅斑常在用藥後2~7天發病。
洋地黃不良反應、利尿劑致水腫等,多在用藥過程中的1~2周出現。
停藥後短時間內發生的不良反應如長期服用心得安、可樂安降血壓,停藥後可出現反跳性高血壓;
連續使用抗凝劑突然停藥後,可出現反跳性高凝狀態伴血栓形成;等。
停藥後較長時間發生不良反應如保泰松、氯黴素所致再生障礙性貧血,可能在停藥後較長一段時間發生。
白消安引起的肺部病變常在病人用藥後一年以上才出現,停藥後仍可繼續發生。
藥物對胎兒致畸作用發生在孕期。
藥品不良反應認知誤區誤區一:藥品是假冒偽劣藥品許多人認為,只有使用了假藥、劣藥,或用藥方法不當,才會引起不良反應。其實,藥品不良反應是經過國家審批的藥品,患者在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時,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應,甚至出現一些原來不知道的、嚴重的不良反應。
誤區二:非處方藥不會引起嚴重不良反應雖然非處方藥的不良反應比較少、比較輕,但並不是絕對的。有些非處方藥在少數人身上也能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導致死亡。因此,非處方藥也要嚴格按照藥品使用說明書的規定使用,不能隨便增加劑量或增加服用次數,改變用藥方法或用藥途徑。
誤區三:中藥和滋補品的不良反應很少很多人喜歡服用中藥或滋補品,認為安全,沒有毒副作用。須知中藥的使用講究辨證施治、合理組方、隨症加減,講究理法方藥的統一,若使用不當,同樣會引起不良反應。滋補品也應遵守規定的用法、用量、飲食禁忌,切忌濫用亂服。如人參可能引起皮疹、咽喉刺痛感、興奮、失眠、血壓變化等。
誤區四:藥品出現不良反應就是醫療事故一些病人服用藥品後感到不適,認為是醫生開錯藥引起的。其實,藥品不良反應是在藥品質量合格、診斷正確、治療方案合理的基礎上,由藥品或自身問題造成的有害反應。所以,藥品不良反應不能作為醫療事故、醫療訴訟和處理藥品質量事故的依據。
藥品不良反應的預防首先,有過敏傾向和特異質,尤其是曾發生過藥物過敏的患者,以及老年人用藥品種較多時,尤其應注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小兒,尤其新生兒,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於成人,其劑量應按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用藥期間應加強觀察。孕婦用藥,尤其是妊娠頭三個月應特別慎重,以免導致致畸。
另外,由於一些藥物可經乳汁進入嬰兒體內而引起不良反應,故哺乳婦女用藥應慎重選擇。
用藥品種應合理,應避免不必要的聯合用藥,以免發生藥物不良相互作用。選擇合適給藥途徑,能口服給藥的不要肌肉注射,能夠肌肉注射的不要靜脈用藥。應用新藥時,必須掌握有關資料,慎重用藥,嚴密觀察。
應用對組織器官功能有損害的藥物時,須按規定檢查器官功能,如應用利福平、異煙肼時檢查肝功能,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時檢查聽力、腎功能。原有肝病和腎病患者,除選用對肝、腎功能無不良影響的藥物外,還應適當減少劑量。用藥過程中發現藥物不良反應,應及時停藥和處理,防止進一步發展。